美 国 一 级 A 片/午夜免费视频/久久riav/国产人妖 视频专区 - 1024亚洲精品国产

檔案之窗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檔案管理 » 綜合管理 » 正文

對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主體內容的探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8-18 18:39:21    來源:網絡    作者:上海大學 宗培嶺    瀏覽次數:685    評論:0
導讀

編者按:宗培嶺教授的這篇文章,是由他主持的《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建設研究》課題成果的一部分。最近該課題已通過專家評審,獲得較高評價,被認為是近年來在這方面研究最深入的一項成果。經作者同意,本網站特選發這篇文章,以使檔案界同仁能及時了解最新學術成果。作者本人也希望得到讀者的批評和指正。“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一詞,在檔案界似乎已成為約定俗成,業已達成共識的一個術語,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例如關于中國特色檔案

編者按:宗培嶺教授的這篇文章,是由他主持的《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建設研究》課題成果的一部分。最近該課題已通過專家評審,獲得較高評價,被認為是近年來在這方面研究最深入的一項成果。經作者同意,本網站特選發這篇文章,以使檔案界同仁能及時了解最新學術成果。作者本人也希望得到讀者的批評和指正。
 
“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一詞,在檔案界似乎已成為約定俗成,業已達成共識的一個術語,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例如關于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的概念與內容構成等基本問題上目前檔案學界還沒有取得共識,其答案往往會因人而異。事實證明,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利于檔案學凝聚研究力量,聚焦研究方向,減少理論研究中不必要的紛爭;有利進一步明確構建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檔案學理論的發展方向,探尋正確發展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的道路。最近筆者在主持《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建設研究》課題研究中對該問題作了初步探討,本文試就對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的主體內容作一論述。
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的構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涉及面十分廣泛。從廣義上說,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是指形成于中國檔案工作實踐的理論,是中國檔案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是能正確指導中國檔案工作實踐的理論。欲對其進行全面揭示是較為困難的,這里僅能采取比較的方法從基礎理論、應用理論、應用技術三個層面對其主要構成進行描述,時間以新中國建立后為起點。
一、檔案學基礎理論
㈠檔案論
檔案論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包括檔案的定義、來源、基本屬性、價值等。中外檔案學理論的區別主要是檔案的定義與價值,我國的檔案觀與價值觀較國外有較大的不同。
⒈大檔案觀
中國檔案學家吳寶康教授認為:“檔案是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保存備查的文字、圖像、聲音以及其它各種形式的原始記錄”(1)。《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認為:“本法所稱的檔案,是指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像、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我國檔案學在檔案定義上的特點:
⑴我國的檔案觀是大檔案觀。按定義所指我國的檔案在構成上既包括機關檔案室的檔案,也包括檔案館的檔案;在種類上既包括黨政檔案,也包括各類專門檔案,檔案范圍較國外要大。
⑵我國的檔案定義對“文件”有特定含義。中外檔案學在檔案與文件關系的認識上,共性是都認為檔案是由文件轉化而來,是文件存在的一種形態,多數檔案定義都以文件為屬概念,但由我國對檔案的定義所決定,在對檔案與文件關系的詮釋上又獨具特色。中國檔案學家不是像法國那樣認為“檔案是自然人或法人,任何官方的或私人部門在自身活動中產生或收到的文件的總和”,也不象美國那樣認為檔案是“經鑒定值得永久保存”、“業已藏入或者業已選出準備藏入某一檔案機構的文件”。
⑶對檔案與文件關系的認識,與國外檔案學理論有明顯的不同,其中尤以“歸檔”程序最具特色。中國檔案學理論認為:A.檔案是“現時使用完畢或辦理完畢的文件”,“文件是檔案的前身,檔案是文件的歸宿”。B.檔案是“對日后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具有一定查考利用價值的文件”,但并非“只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文件才是檔案”。C.檔案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集中保存起來的文件”,“歸檔與集中保存既是文件向檔案轉化的一般程序和條件,又是文件轉化為檔案的一般標志與界限”。D.文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與大檔案觀相應,定義中的文件是大文件觀,最具代表性的認為:文件是“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個人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處理事務中形成的各種形式的信息記錄。”
檔案的定義是檔案論中最核心的概念,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個國家對檔案這一事物的認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檔案的形成、來源、屬性、價值與性質。自古以來,檔案都是一個國家為維護國家利益需要的工具,檔案定義實質上隱含著不同社會背景下(所有制、政治體制等)執政者的需要。我國是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的國家,檔案定義涉及的范圍比國外要大,如果要說中外檔案學理論的區別或中國檔案學理論的特色,最顯著的區別或特色就是檔案定義的區別,其它理論的區別也大多與之有關。
⒉檔案價值觀
中外檔案價值觀在檔案價值形態、作用性質等的認識上區別不大,例如在價值形態上都認為有史料價值、文化價值、保存價值等,在作用性質上都劃分為證據價值與情報價值,不同的是檔案價值的范圍。我國的檔案價值觀在認定價值時一是在空間范圍上涵蓋社會各個領域,這與我國的檔案范圍的劃定是一致的,由于國外檔案定義的范圍多指機關文件,其價值范圍較少涉及生產建設、科學研究領域;二是在時間范圍上我國的檔案價值觀不僅重視檔案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而且重視檔案的現實利用價值,例如科技檔案在現行生產、科研活動中的作用;黨政檔案在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⒊檔案形成觀
關于檔案形成觀,包括檔案形成與運動,我國檔案界對其規律最具代表性的論述是檔案學家曾三的論述。他1961年11月在《1958----1962年全國檔案工作的總結與今后的任務》一文中指出:①“檔案是由文書材料、技術文件等轉化來的,是工作和生產活動的必然產物”。“任何檔案,都是這樣適應機關工作和生產活動的客觀需要形成的,不是人們憑主觀愿望可以隨意編寫的,更不是由于檔案人員的什么需求而產生的”。②“檔案是在各個機關形成的。各個機關形成的檔案,反映著各個機關的工作和生產活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③“檔案是在一項一項的工作和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一項工作和生產活動形成的檔案,都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聯系”。④“檔案的最后歸宿是各級檔案館”(2)。
國外檔案學者對檔案形成規律的認識主要代表性觀點有:一是根據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檔案是文件運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是英國檔案學者詹金遜認為:“檔案并非人為收集的文件,就象博物館中的展品那樣,由于被認為會引起學者的興趣或對學者有用而收集起來,檔案是為了行政機構的實際目的而在機關內自然積累的。”“任何一份檔案都與所有檔案組合內外的另一些檔案有著潛在的緊密聯系,并且它的重大意義正依賴于這些聯系”(3)。三是德國檔案學者布倫內克在1953年出版的《檔案學----歐洲檔案工作的理論與歷史》中認為:檔案體是一種因統一意志和行動而成長的不能受到侵犯和割裂其聯系的有機體,否則就會像有機的生命一樣,受到致殘,甚至死亡。按照布倫內克的這種思想,他把有機發育的檔案體的形成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辦公室(文書處理部門)----登記室----檔案館,這是有機發育的檔案體形成規律(4)。
比較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國內外檔案界對檔案形成規律與運動規律具有共識,都持檔案是自然形成的、檔案文件都要經機關----檔案室----檔案館的運動,檔案是一個有機整體等觀點,不同的是它們是在不同實踐背景中形成且適用范圍、轉化條件不同,中國的檔案形成觀是在反思1958年檔案工作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特別強調文件形成檔案時需履行歸檔手續,該檔案形成規律不僅適用機關文書檔案,而且適用企業科技檔案。
㈡檔案學學科論
檔案學也是一個內涵與外延較廣的概念,作為基礎理論的研究對象主要指學科性質、學科體系、研究對象等。
⒈學科性質
由于國情不同,歐美檔案界一般較少討論檔案學的學科性質。蘇聯1935年出版的《檔案工作的理論與技術》認為:“檔案學是一門具有獨特作用的歷史學輔助科目”。1984年出版的《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認為:“檔案學是研究和制定檔案工作的理論、方法論原理和組織原則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科目”。我國對檔案學學科性質研究的特點主要是認識上的多樣性與動態性,對其屬性判定近年來有社會學科、綜合學科、交叉學科、管理學科等稱謂。例如吳寶康教授認為:“我們認為:檔案學仍屬社會科學”(5)。馮惠玲教授認為:“檔案學是以檔案現象為研究對象,以揭示檔案現象和規律為目的的一門綜合學科”(6)。 “中國檔案學是一門真正研究管理方式、管理程序和管理資源的學科”。(7)
⒉學科體系
國外檔案界對檔案學學科體系少有研究,只是對檔案學的內容作了劃分,例如意大利學者卡薩諾瓦將檔案學劃分為應用理論和基礎理論,法國檔案學家查理·薩馬蘭把檔案學分為檔案經濟學和檔案學(8)。我國對檔案學學科體系的劃分不是對檔案學內容的劃分而是在檔案學中建立了若干分支學科,再對分支學科進行劃分,這一學科體系本身就是一顯著特色。例如我國目前已建立有檔案學概論、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中國檔案事業史、檔案保護技術學等分支學科。至于對各分支學科如何劃分,我國檔案界尚有不同的認識,例如吳寶康教授認為可分為“理論檔案學與應用檔案學兩大部分”,陳永生教授認為可分為基礎理論學科、應用理論學科、應用技術學科(9),馮惠玲教授認為整個檔案學學科體系可以分為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檔案學史研究、應用理論研究、應用技術研究、檔案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交叉與邊緣性研究(10)。前兩者劃分的區別只是把應用檔案學一分為二。目前盡管在學科體系的具體劃分尚不統一,但并不影響中國檔案學學科體系建設上的特色。
⒊研究對象
國外檔案學研究對象主要是檔案館,例如卡薩諾瓦認為:“關于檔案館的科學也可稱為檔案學”,研究檔案館檔案的征集、整理、編目、鑒定與提供利用等。我國檔案學在研究對象上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例如多數研究者認為:“檔案與檔案工作是檔案學的研究對象”,但其中的“檔案”包括了各門類檔案,“檔案工作”既包括基層檔案室的檔案工作,又包括檔案館的檔案工作。二是研究對象的擴展性,由于我國基層檔案工作與文件工作關系較密切,根據檔案學發展的實際情況,有學者指出了檔案學學科研究對象有擴大的趨勢,認為應由“以研究檔案的運動與管理擴展到研究文件(含檔案)運動的全過程及其管理”,“以研究文件與檔案信息管理擴展到同時關注各種有形信息以至隱性知識的管理”,“以重點研究傳統管理理論與方法擴展到關注大量技術應用及其帶來的理論創新”,“以研究文件信息流的管理與重組擴展到對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本身進行研究”(11)。
㈢檔案工作論
檔案學基礎理論中對檔案工作的研究主要是解決檔案工作的性質、原則及規律等問題。
⒈檔案工作環節論
檔案工作環節論是我國檔案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對檔案工作內容及其關系的整體認識。對檔案工作內容的劃分在國外檔案學中亦有研究,例如1928年卡薩諾瓦的《檔案學》認為:“主要研究檔案的整理、分類、排放、編目、鑒定等”;謝倫伯格在《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中指出:“檔案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公共文件的鑒定、整理、保管、編目、出版和提供利用”。我國在對檔案工作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檔案工作環節論,并從哲學上對其關系進行了論述。“檔案工作有六項工作,即:收集、整理、保管、統計、鑒定、提供利用。這六項工作是相互區別又互相結合,互相聯系而又各有不同的內容,是一系列的管理問題,是一系列的矛盾統一體。收集是起點,利用是目的”(12)。這一總結十分簡明、實用,曾經并正在對我國檔案工作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
⒉檔案工作性質
檔案工作性質是指其本質和特點及其在社會中的定位。我國對檔案工作性質的認定是有一個過程的,且是分類進行的,不象國外僅是對檔案館工作性質的認定。
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認識是,從總體上看檔案工作的基本性質為:“檔案工作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專業性、服務性工作”,“檔案工作是一項服務性的科學文化性和政治機要性相統一的管理性專業工作”(13),是“維護黨和國家歷史真實面貌的重大事業”。具體講到檔案工作的特殊性質,認為機關檔案室“是機關秘書工作的一部分,又是檔案館工作的基礎,主要是為機關工作服務的;而檔案館則是保存黨和國家需要永久保存的檔案的地方,是國家文化事業的一部分”(14),科技檔案工作是一項具有“專業性”、“管理性”、“服務性”、“機要性”的工作,“是科技管理工作的組成部分”,“是基礎性科技管理工作”(15)。我國檔案學在對檔案工作性質認識上的特點一是對檔案工作、機關檔案工作、科技檔案工作、檔案館工作是分別認定的;二是重視同周邊事物的關系,分別表明了它們與維護黨與國家歷史真實面貌、機關秘書工作、企事業單位技術管理工作、國家文化事業的關系。
⒊檔案工作基本原則
從廣義上講,全宗原則、集中管理原則、檔案開放原則都是檔案工作的基本原則,只是在我國檔案工作的基本原則特指檔案集中統一管理原則。檔案集中管理的確立是檔案學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但并不為我國所特有,而是檔案工作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該原則最早由法國1790年提出,我國在20世紀30年代也提出過類似的主張。吳寶康教授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學習和繼承列寧關于建立國家檔案全宗、集中統一管理檔案的思想,批判地吸收我國30年代一些檔案工作者和檔案學者提出或試圖提出對檔案和檔案工作實行一定程度的集中統一管理原則”(16)。筆者理解中國特點的集中統一管理原則主要表現在:黨政檔案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集中統一管理的范圍與程度更高;不僅將其視為檔案工作客觀規律的表現,而且上升到國家政治制度層面來認識,并賦予了一定的政治含義。“我們的集中統一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集中統一有何不同,我們的統一原則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集中統一原則的關系:有區別、有聯系。我們是吸取了其集中的思想,但是我們又發展成為更全面、更徹底的高度集中統一”(17)。
⒋檔案工作基本矛盾
用毛澤東《矛盾論》的思想深入研究檔案工作的基本矛盾,是我國檔案學的特有現象。曾三同志認為“收集與利用是檔案工作的主要矛盾”(18),吳寶康教授認為“檔案工作的基本矛盾,是檔案管理水平與社會對檔案需求的矛盾”,并在其專著《檔案學理論與歷史》中對其作了系統的分析。對檔案工作基本矛盾的認識,有利于“研究解決檔案學中的一個具有重大實際意義的基本問題,也就是說為了研究檔案工作發展的根本原因,從而探討檔案工作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檔案工作本身業務方面的工作規律,并運用這一客觀規律,對全國檔案工作正確地進行業務指導”(19)。
㈣檔案事業管理論
⒈檔案事業體系觀
中國的檔案事業已成為一項國家規模的檔案事業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與運行是檔案學最高層次理論與客觀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檔案學理論之一。其主要內容正如國家檔案局原局長馮子直198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講話中所總結的:“一九六六年以前,我們初步創建了社會主義的檔案事業體系。它包括些什么內容呢?(一)確立了集中統一地管理黨和國家檔案,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便于各項工作利用的社會主義原則,并根據這一原則,制定了一套檔案工作的規章制度;(二)確立了全國檔案事業的管理體制,制定了檔案工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針;(三)建立了檔案事業的管理工作,即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檔案事業管理機構,集中統一地、分級負責地對全國檔案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四)建立、健全了各級機關文書立卷歸檔工作和檔案室工作;(五)建立了各級工業、交通、基建、科研等專業主管機關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的科學技術檔案工作;(六)建立了永久保管檔案的各級檔案館工作;(七)建立了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的檔案教育工作;(八)開展了檔案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工作;(九)建立了檔案的對內、對外宣傳工作;(十)開展了檔案工作的國際交往,介紹和學習了外國的檔案工作經驗,特別是管理技術和方法。
這樣,我們就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地創建了一個具有中國特點的、完整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的檔案事業體系。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20)。
2006年在紀念曾三同志誕辰100周年時,馮子直同志又將中國檔案事業體系觀概括為:“根據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緊密結合并積極適應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需要,以及黨和國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的需要,加強對全國檔案事業的管理,按照檔案事業的發展規律,建立以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檔案室為基礎、以各級各類檔案館為保存黨和國家歷史檔案的基地和社會各方面利用檔案的中心,并做好檔案專業教育工作、檔案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檔案宣傳工作、檔案業務國際交流工作,全面建設黨和國家檔案事業的國家檔案觀”(21)。
⒉檔案事業管理體制
檔案事業管理體制是關于檔案機構設置、管理權限劃分、運行規則等的理論概括,中國檔案事業管理體制在內容上包括黨政檔案與檔案工作統一管理、局館合一管理、科技檔案工作“條塊”管理、基層檔案室文檔一體化管理等內容,具體內容如中國檔案學會理事長馮鶴旺所總結的:(22)
⑴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體制
檔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是我國檔案工作的基本管理體制。“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包含以下幾層意思:一是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國檔案事業,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二是各級綜合檔案館負責集中統一管理本級黨、政、群(包括黨委、人大、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政協、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及其直屬機構形成的需要永久保存的檔案資料,并負責提供利用。三是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機構,應統一管理本單位的檔案,負責建立健全本單位檔案工作的規章制度,指導本單位文件資料的形成、積累和歸檔工作,監督指導所屬機構的檔案工作。四是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及政府檔案工作機構,既是政府機構,又是黨的機構”。
⑵專業、科技檔案工作實行條塊結合的管理體制。“這個管理體制包含以下基本意思:A.中央、國家機關應當加強對本系統、本行業、本專業檔案工作的指導、監督和檢查;B.中央、國家機關對本系統的指導、監督和檢查,應在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監督和指導’下進行;C.經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審定統一后,可制定本系統、本行業、本專業檔案的管理辦法、規章以及檔案業務標準和技術規范等文件”。
⑶館局合一的檔案管理體制。“局館合一,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檔案管理體制做出的重要決策。新體制建立十三年來,全國檔案事業健康、協調、穩定發展,內部關系逐步理順”。
⑷文檔一體化、館室一體化的管理體制。“文檔一體化、館室一體化,不僅彌補了傳統管理模式在新形勢下的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更重要的是在整合檔案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方便各單位和社會利用,以及確保檔案完整與安全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應該加大力度推進”。
二、(,以及確保檔案完整與安全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應該加大力度推進。檔案學應用理論
檔案學應用理論是指檔案學基礎理論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它主要體現為檔案管理中的觀點、原則、制度與方法。
㈠按檔案管理過程劃分
⒈檔案收集理論
檔案收集是指按一定原則和規定,通過接收等方式將檔案文件集中到檔案館(室)統一管理的一項業務活動,其核心內容是實現檔案集中統一管理,它是開展整個檔案工作的基礎。按我國檔案定義的規定、檔案工作基本原則的要求及對檔案形成規律的認識,我國檔案收集理論的特色主要為:
收集形式----我國檔案的收集工作是通過兩次集中完成的,一是基層檔案室對本單位有保存價值文件的集中,二是檔案館對國家與社會有保存價值檔案的集中。
收集原則----檔案收集中一要尊重來源原則,例如黨政檔案收集中要保持全宗和全宗群的不可分散性,科技檔案收集中要保持成套性;二要遵循檔案形成規律,根據不同類型社會實踐的特點分別合理確定收集范圍與時間;三要堅持檔案質量觀,豐富與優化庫藏并重,文件應組卷歸檔,檔案應達到完整、準確、系統的要求。
收集制度----為保證收集工作制度化,應建立健全文件歸檔制度與檔案進館制度。文件歸檔制度應明確規定收集對象的歸檔范圍、歸檔時間、歸檔份數、歸檔要求與歸檔手續,檔案進館制度應明確規定接收范圍與接收制度,例如科技檔案無償進館制、相關單位補送制、有關單位主送制等進館制度的規定。
⒉檔案整理理論
檔案整理是指遵循檔案文件的形成規律,按一定的原則與方法將檔案加以分門別類,有序排列的一項業務活動,其主要內容是分類、排架與編目,它是開展檔案有效利用的保證。我國的檔案整理理論的特色主要為:
整理原則----遵循檔案形成規律,保持檔案文件間的有機聯系,便于保管、保密與利用,該原則指明了檔案整理工作的依據、要求與目的。
整理方法----不同類型檔案的形成與有機聯系的表現不同,整理工作應分類進行。以黨政檔案與科技檔案的整理為例:
我國在黨政檔案整理上對全宗理論的應用,總的來看沒有歐美、蘇聯檔案界那樣靈活,比較恪守全宗的傳統定義,其主要理論特色:在學習蘇聯全宗理論的基礎上,把全宗理論改造成了適合中國檔案工作實際的檔案全宗理論,賦予其三層涵義:第一層是全宗的字面涵義,即全部卷宗;第二層是全宗的完整涵義,即具有社會獨立性的社會成員(組織或個人)在其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全部檔案;第三層是全宗的理論涵義,即一個全宗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管理中不能分散。……這一基本內容和出發點所體現的顯然是尊重客觀、尊重歷史的歷史主義精神(23)。在具體應用中的特色一是按我國黨政機關建制確定了全宗構成條件與立檔單位,“判斷一個單位是否立檔單位,主要應該研究它們在行政、財政上和組織人事上是否有一定的獨立性”(24)。與蘇聯“關于成立該機關及關于該機關權限、職能、和組織機構的立法文件(法令、條例、決議等),該機關的人員編制表、純預算和銀行結算帳戶及國徽印;該機關有獨立行文權力”有所不同。二是在國家檔案全宗與具體全宗之間,我國提出了“全宗群”的概念。三是據傳統來源原則與自由來源原則提出了主體全宗與客體全宗的概念,前者指機關全宗、人物全宗等,后者指以客體對象為中心組織的全宗,為圍繞社會重大活動形成的全宗。
我國在科技檔案整理上的理論特色是堅持成套性的理論。所謂成套性指人們在進行科技生產活動中圍繞一個獨立項目或某一對象為單位的進行,其間自然形成了一系列文件,它們在程序與內容上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具有有機聯系的整體。科技檔案成套性可視為來源原則在科技檔案管理中的應用,是我國檔案學理論中最具鮮明的特色理論之一。在蘇聯全宗理論中有“科技檔案綜合體”這類全宗,但未見指明其構成,我國有學者稱之為客體全宗。鑒于全宗理論源于檔案館管理理論,我們認為不宜把科技檔案成套性改稱為客體全宗,該稱呼對基層檔案室、企事業單位檔案館、部門檔案館不合適,對進入綜合檔案館的以客體對象為成套單元的檔案綜合體可視為客體全宗。
⒊檔案鑒定理論
檔案鑒定是指根據檔案文件的價值對其進行處置的一項業務活動,它既是檔案工作的一項基本職能,又是檔案學理論的重要基石。我國對檔案鑒定理論的研究可以60年代中為界,“文革”以前受蘇聯鑒定理論影響較大,“文革”后受歐美理論影響較明顯,但從總體上看由于鑒定實踐工作的落后,這些理論都沒能在中國檔案實踐中生根開花,目前正處于理論創新醞釀之中。如果要說中國特色檔案鑒定理論恐怕主要體現在對一些理論認識或發展趨勢上:
⑴提出了檔案館、室檔案鑒定的思想:檔案室鑒定主要是挑選對本單位有保存價值的文件,檔案館鑒定是挑選對國家與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
⑵提出了檔案鑒定理論的框架:檔案鑒定的重要性已由檔案工作的一個環節上升到是貫穿檔案工作全過程的一項工作,按鑒定目的劃分有文件歸檔鑒定、檔案進館鑒定、檔案開放鑒定、檔案存毀鑒定、檔案真偽鑒定、檔案質量鑒定、檔案數字化鑒定等;按鑒定場所劃分有基層檔案鑒定、檔案館鑒定(25)。
⑶在科技檔案鑒定中提出以套為鑒定基礎,有實物對象者檔案保管期限不少于實物壽命。
⑷應由統一的檔案保管期限表向建立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檔案保管期限表體系轉變。
⒋檔案利用理論
檔案利用理論指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提供和開發檔案信息為利用者提供服務的一項業務工作,我國檔案利用理論的突出特色表現在“檔案服務觀、檔案歷史文化觀與檔案研究觀上,即采取多種服務方式,積極開發檔案利用工作。開放歷史檔案,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服務,為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服務的檔案服務觀”,“檔案是社會實踐活動(生產斗爭、政治斗爭和科學研究)的歷史記錄和憑證,是黨和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財富的檔案歷史文化觀”和“檔案工作同歷史研究結合起來,檔案工作人員,特別是檔案館工作人員要在做好檔案整理、保管工作的基礎上,熟悉檔案內容,匯編檔案史料,參加歷史研究和地方志編寫的檔案研究觀”(26)。其中尤以檔案編研理論的特色最為突出。
我國利用檔案文獻進行編研已有悠久的歷史,檔案編研工作范圍廣泛、成果顯著、內容豐富。我國檔案編研理論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在繼承我國傳統編研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檔案文獻編纂學。
㈡按檔案管理場所劃分
⒈基層檔案室管理理論
我國基層檔案室檔案管理理論較為豐富,也十分具有特色,歸納起來主要是:
文件歸檔管理——文件歸檔管理是我國檔案學理論中極富特色的理論,具體而言就是歸檔制度的建設。“歸檔”一詞早在1938年何魯成著的《檔案管理與整理》中就已出現:“檔案者,乃已辦理完畢歸檔后,匯集編制留待參考之文書”。在我國現代檔案學中對“歸檔”賦了全新的含義,成為一項科學的歸檔制度。歸檔理論認為,履行歸檔手續是文件轉化為檔案的標志,“沒有歸檔制度,就沒有健全的檔案工作,也就不會有完整的檔案”(27)。其具體內容包括:歸檔制度的內容、文件歸檔范圍、歸檔時間、歸檔要求等;建立歸檔制度的建立必須符合本單位的實際,體現本單位文件形成特點與規律;歸檔制度不是一項孤立的制度,應與本單位相關管理制度相協調;歸檔制度應是動態的,尤其是歸檔范圍、歸檔要求應隨單位活動的內容的變化作相應的調整。
檔案綜合管理----我國最早于1986年首次提出企業檔案的概念,自1992年起企事業單位普遍按檔案集中統一管理原則,由檔案機構對本單位形成的全部檔案進行綜合管理,即統一進行的整理、分類、集中、保存和開發利用。檔案綜合管理改變了傳統文書檔案、科技檔案、人事檔案、會計檔案等分而治之的局面,既適應了企業改革發展的需要,又是企事業單位檔案管理理論的新發展,無論是在管理思想,還是在管理方法上都把基層檔案室檔案管理提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文檔一體化管理----鑒于檔案與文件的密切關系,為保證檔案質量,各基層檔案室程度不同地堅持檔案與文件、檔案工作與文件工作一體化管理,對文件工作進行監督、指導與協助工作。以科技檔案管理為例,檔案部門提出“三納入”管理模式,即把科技文件的形成與積累納入科技工作程序,納入生產、科研、基本建設等工作計劃,納入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的職責范圍,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有的單位還實行把科技檔案工作納入企業質量認證、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信息化背景下文檔一體化管理的優越性將更加顯著,這與對電子文件實行全程管理、前端控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⒉檔案館管理理論
館網建設理論----為妥善保存對國家與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根據我國的檔案工作管理體制,經國務院批準1992年發布了《全國檔案館設置原則和布局方案》,提出了建立各級國家檔案館(綜合檔案館、專門檔案館)、部門檔案館、企事業單位檔案館的布局,并明確了各類型檔案館的含義、任務、進館范圍,確定把國家檔案館網建成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關系協調、管理科學、具有安全保管與充分開發檔案信息能力,為社會各方面提供優質服務的有機整體。
功能建設理論----在總結我國檔案館功能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國家檔案局原局長毛福民2004年在全國檔案局館長會上對檔案館功能作了系統闡述:即“檔案館作為黨和國家的科學文件事業機構,不僅具備收集、保管、利用檔案資料這三項基本功能,而且還具備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維護歷史真實面貌、資政襄政、繁榮科研、發展經濟、宣傳教育等社會功能。要充分發揮檔案館的基本功能和社會功能,把檔案館真正建成檔案安全保管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公開現行文件集中向社會提供利用的中心與檔案信息服務中心。”這是我國目前對檔案館功能建設理論的最新總結。
館藏建設理論----我國的館藏建設理論可分為以下幾個層面:①進館資源建設。根據檔案館布局方案分別確定了各類檔案館的進館范圍、進館制度與質量要求,如“部門檔案館主要是收集本部門及其基層單位形成的有關檔案與資料”,進館范圍的確定應遵循專業原則、價值原則、分級保存原則等,進館中應嚴把進館關,實行檢查驗收制度,保證進館檔案完整、準確、系統、無安全隱患。②檔案目錄中心建設。為克服館藏檔案實體的分散與檔案進館的時間的局限,在更大范圍、盡早地實現檔案信息共享,在館際間、館室間建立檔案目錄中心,并對報送目錄范圍、格式標準進行統一規定。③檔案信息資源化建設。嚴格講檔案目錄中心建設也屬檔案信息資源化建設的范圍,這里的檔案信息化建設主要指對館藏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包括檔案數字化鑒定、信息資源組織、信息網絡化利用等。目前我國的檔案信息化建設剛剛起步,理論特色尚不明顯。
三、檔案學應用技術
檔案學應用技術是理論與技術的綜合應用,其中有不少理論成份。我國檔案學應用技術中最具中國特色的是檔案修裱技術、字跡恢復技術,其次是檔案信息化管理技術。
檔案修裱技術----修裱技術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技術,明代學者周嘉胄的《裝潢志》和清代學者周二學的《賞延素心錄》是對這一傳統技術的最精彩的理論總結。檔案工作將傳統修裱技術用于檔案修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檔案修裱技術,包括檔案修裱原則、修裱材料質量要求、修裱技術方法等。
檔案字跡顯示技術----陜西省檔案局李玉虎研究員根據字跡褪變、擴散原理,采用特殊恢復劑、保護劑對擴散圓珠筆、復寫紙形成的字跡、褪變的純藍墨水字跡、藍黑墨水字跡進行了有效的恢復與固化。
檔案信息化管理技術----我國的檔案信息化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其技術特色主要體現在運用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及國外檔案信息化管理相關技術,根據中國國情對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原則、策略研究。文檔一體化管理、電子文件管理、數字檔案館等應用技術,由于受檔案信息化管理實踐的局限,有關管理理論與經驗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中國特色檔案學理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內容廣、涉及面大,只能從宏觀的角度擇其要點予以研究,筆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最好能引起同行的爭議與關注。
注釋:
(1)吳寶康.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2)國家檔案局.曾三檔案工作文集.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年版,(211)
(3)彼得·瓦而納主編.現代檔案與文件管理必讀.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74~75)
(4)吳寶康.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291)
(5)吳寶康.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241)
(6)馮惠玲.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7)胡鴻杰.中國檔案學的理念與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8)吳寶康.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9)陳永生.檔案學論衡.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10)馮惠玲.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馮惠玲等.檔案學科的“十五”回顧與“十一五”展望.檔案學通訊,2005年第5期
(12)曾三.在華北、東北協作區技術檔案工作擴大會議上的總結,1959年12月9日,載曾三檔案工作文集.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年版,(138)
(13)吳寶康.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268)
(14)曾三. 積極作好技術檔案工作,為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服務,1959年12月1日,載曾三檔案工作文集.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年版,(125)
(15)王傳宇.科技檔案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16)吳寶康.檔案學理論與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298)
(17)吳寶康.檔案學理論與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303)
(18)曾三.曾三檔案工作文集.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年版,(138)
(19)吳寶康.檔案學理論與歷史初探.北京: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用書,(228)
(20)馮子直.論曾三檔案事業與檔案學遺產.中國檔案報,2006年7月10日
(21)馮子直.論曾三檔案事業與檔案學遺產.中國檔案報,2006年7月13日
(22)馮鶴旺.關于檔案管理體制問題.中國檔案報,2006年9月11日
(23)陳兆祦等.檔案工作全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10)
(24)陳兆祦,和寶榮.檔案管理學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第2版,(101)
(25)周玲、馬長林等.檔案鑒定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4年10月第1版
(26)馮子直.議曾三檔案事業和檔案學遺產(中).中國檔案學報,2006年7月10日
(27)曾三.在華北、東北協作區技術檔案工作擴大會議上的總結,1959年12月9日,載曾三檔案工作文集.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年版,(140)
 
 
(文/上海大學 宗培嶺)
免責聲明
本文為上海大學 宗培嶺原創作品,作者: 上海大學 宗培嶺。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szsunz.com/tech/201808/496.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檔案之窗(dawindow.com) ???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4747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