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檔案管理
一、外國檔案鑒定
德國主要了解檔案學家邁斯奈爾的觀點,他的“高齡案卷應當受到尊重”的著名論斷,被稱作年齡鑒定論,在世界檔案界有廣泛的影響。檔案的“禁毀年限”即源于邁斯奈爾的這一思想。
英國主要了解詹金遜的觀點,以及英國公共檔案館于1962年制定的《公共文件永久性保存的選擇標準》。
美國主要了解謝倫伯格的“文件雙重價值論”(第一價值與第二價值)。
英國檔案鑒定組織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文件產生5年后,涉及到文件的行政價值。第二階段,在文件失去現行作用25年后進行,其目的是決定它的研究價值。方法是通過文件處置表實施。美國政府的文件和檔案鑒定工作主要在文件形成機關和文件中心進行。
二、外國檔案整理
了解國際檔案理事會、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前蘇聯以及阿根廷檔案學家比阿薩利的關于整理的解釋。
外國檔案整理原則,以往是事由原則,現在通用來源原則。
事由原則就是檔案館將檔案按其主題內容而不按來源機關和原有次序進行整理和分類的原則。它出現過實用歸納分類法、合理演繹分類法,卡繆——多努分類法和杜威十進位分類法等不同形式。
來源原則就是檔案館將檔案按其來源和形成機關進行整理與分類的原則。它源于1841年法國內政部14號通令“尊重全宗原則”,后來有普魯士的“登記室原則”、荷蘭的來源原則(全宗原則)、布倫內克的自由來源原則、英國的檔案組合、美國的文件組合、前蘇聯的全宗理論等演變、發展。(這一內容可以跟第五章的來源原則聯系起來)了解紙質檔案、錄音檔案、影片檔案、照片檔案、地圖檔案與縮微檔案的整理。
三、外國檔案開發與利用
(一)由檔案的封閉利用到開放利用
檔案的封閉利用,只是少數人享有的特權,而檔案人員是“特權的保護人”。
檔案利用向開放的轉變。
了解一下意大利檔案學家波尼法西奧的觀點。法國大革命爆發后,于1790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近現代意義的向公眾開放的國家檔案館。1794年6月25日(法蘭西共和歷2年穡月7日),法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專門的檔案法——《穡月七日檔案法令》。該法令宣布法國的所有檔案館均實行檔案開放原則。檔案開放原則也因此被譽為“檔案的人權宣言”。
了解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的時代檔案利用的特點。
(二)檔案利用限制
限制利用檔案的依據主要是法定的檔案封閉期制度和保密制度。
限制利用的文件類型,綜合起來有六大類:與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有關的文件、與私人秘密有關的文件、受法律保護的文件和有時效性的文件、私人檔案館中的文件、國家領導人和公眾領袖人物的文件、出于保護檔案實體而限制利用的文件。在美國以及實施這類自由權的國家,為了處理檔案利用中出現的爭議,采取的做法是:一種是由法院處理;另一種是設立專門機構處理;再一種是由檔案解密委員會負責處理。
(三)檔案利用類型
1980年召開的第9屆國際檔案大會,以檔案利用為討論主題,把檔案利用分為三種類型:即學術利用、實際利用和普遍利用。了解這三種利用類型的特點與代表人群。
(四)檔案利用服務一般有借閱服務、信息服務、復制服務、借出館外服務、展覽服務等形式。了解各種服務形式的特點與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