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案學基礎理論的構成檔案學基礎理論主要由兩個層面構成:一是對檔案與檔案管理活動的基本理論性認識,如檔案的定義、本質、種類、作用、價值及其規律,檔案管理活動的性質、規律,檔案與檔案管理的歷史發展進程及規律等;二是檔案管理的基本理論,即關于檔案管理的總體性、宏觀性理論問題和檔案管理基本方法、原則的理論探討。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與文件連續體理論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形成,標志著現代檔案學的成熟。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產生的實踐背景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產生的實踐背景,是文件數量增加及文件中心的出現。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概念最早是1940年由美國檔案學者菲利普·布魯克斯提出。1950年,英國倫敦大學教授羅吉爾·艾利斯在第1屆國際檔案大會上提出了文件運動的“三階段論”,英國公共檔案館館長的馬勃斯在1974年出版的專著《文件中心的組織》中吸收了艾利斯的觀點。20世紀80年代,阿根廷檔案學者曼努埃爾·巴斯克斯。他出版的兩部專著《文件的選擇》(1982)和《文件生命周期研究》(1987),可以說是全面系統論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代表作。
(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基本內容
第一,文件從其形成到銷毀或永久保存,是一個完整的運動過程。
第二,由于文件價值形態的變化,這一完整過程可劃分為若干階段。
第三,文件在每一階段因其特定的價值形態而與服務對象、保存場所和管理形式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對應關系。
(四)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第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準確地揭示了文件運動的整體性和內在聯系,為文件的全過程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準確地揭示了文件運動的階段變化,為文件的階段式管理提供了實踐原則。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準確地揭示了文件運動過程的前后銜接和各階段的相互影響,為實現從現行文件到檔案的一體化管理,為檔案部門或檔案人員對文件進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五)電子文件對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挑戰與文件連續體理論的興起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論面臨的挑戰
首先,對電子文件的生命周期需要有新的理解。如加拿大檔案學者凱瑟琳·貝利、澳大利亞檔案學者弗蘭克·阿普沃德等。其次,中外檔案界對電子文件生命周期的階段劃分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國際檔案理事會電子文件委員會在1997年制定的《電子文件管理指南》中,將電子文件的生命周期劃分為設計、形成和維護三個階段。再次,中外檔案界還認為,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揭示的文件各階段特定價值與相關因素的對應關系不再適用于電子文件。比較典型的例證就是美國匹茲堡大學針對失去現行效用的電子文件的保管問題,提出了“分布式保管”的方案。
2. 文件連續體理論的興起澳大利亞檔案學者弗蘭克·阿普沃德為代表的檔案學者,提出了一種名稱全新的“文件連續體理論”,試圖取代傳統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文件連續體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構建了一個多維坐標體系來描述文件的運動過程。這一多維坐標體系包括四個坐標軸——文件保管形式軸、價值表現軸、業務活動軸和形成者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