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檔案是纂修清史的基石
有清一代皇權高度集中,并且達到極點。皇帝為了“乾綱獨攬”,將軍事、行政、司法、財政等大權集于一身,在設立相關機構的基礎上,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文書運轉和等級嚴格的文書制度。清朝皇帝發布的安民治國的詔令,中央與地方行政機構、中央各機構之間處理政務來往的官方文書,官員陳善納誨的奏章,等等,一些重要的文書還要隨時抄錄編纂保存,以備編史查閱,因而形成大量的檔案。這些檔案被存放在內閣大庫、皇史宬、副本庫、宮中及各衙署中。由于遭受戰爭、霉變、蟲蛀等厄運,檔案嚴重損毀。鴉片戰爭以后,外國入侵者對皇宮苑囿多次洗劫焚毀,加上清政府不重視檔案管理,致使大量清代檔案嚴重流散、缺失,造成清代檔案的不完整。新中國成立后,歷史檔案的價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對幸存下來的清代檔案征集集中,統一保管,整理利用。今天,尚有2000余萬件(冊)彌足珍貴的清代檔案保存下來,成為記載清代歷史的寶貴史料。
歷代修史都把官方檔案作為基本史料,纂修清史同樣離不開清代檔案。這些檔案具備以下特性:
清代檔案來源具有原始而真實的特性。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1000余萬件清代檔案,其中內閣檔案是保存時間最早的檔案。清入關前,輔佐皇帝辦理政務的中樞機構———內閣即已設立,從天命前九年(1607)至崇德元年(1636),內閣形成的《滿文老檔》,原始地記錄了清朝開國初期政治、軍事的重要舉措。1644年清軍入關,歷經十朝皇帝的更替,直至1911年末代皇帝退位,內閣形成《國史院檔》、《秘書院檔》、《秘本檔》,滿、漢文題本,以及歷朝的史書、皇帝的起居注等大量檔案。這些作為處理政務、上傳下達的工具,原始地記錄下皇帝的言行,清代歷次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客觀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成為清代前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清代檔案內容豐富、系統。清代京內外各衙門臣工上報公事的主要文書是題本、奏折,“在清朝統治全國267年中,有250年左右是以題本為上報政務文書的主體”。題本是現存清代官文書數量最多且保存較完整的檔案,多達140余萬件。題本形式一事一題,以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分類,內容極其豐富。雖然自康熙朝以后,為適應皇帝集權統治的需要,作為官員上報政務的主要文書由題本改為奏折,但是各省的錢糧奏銷、案件審理等事務仍須使用題本。題本中存有大量的社會生活的真實信息。
奏折起源于康熙朝,乾隆朝開始廣泛使用,成為正式的官文書。由于奏折無須經過內閣,特別是官員密報機要事務,可密封直達御前,保證皇帝親閱親批,所以內外辦事機構遇到緊急和重要的公務,均采用奏折。奏折經過皇帝朱筆批閱,就成為朱批奏折,朱批與皇帝的諭旨同等重要。雍正八年(1730)設立軍機處,辦理軍機事務,乾隆朝成為掌控一切國家機要政務的機構,權力超越內閣,直到宣統。由軍機處抄錄存查的京內外官員奏報政事的奏折———錄副奏折,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史料價值很高,記錄了雍正至宣統近200年的內政、外交、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等一切機密要務。對清朝歷史上發生的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等重大事件的發展經過,以及相關的歷史人物與影響。此外,對各省田賦的地丁錢糧、商貿關稅,以及治理黃河、長江、海河、永定河、金沙江等工程的水文史料,清代晴雨錄和糧價單,等等,都有系統的記載,對于認識和研究清代歷史尤為重要。
清代檔案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清代檔案具有其他資料不能比擬的權威憑證的史料價值,為研究清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直接依據。在時間上跨越300余年,文種不下一百幾十種的浩瀚的2000余萬件檔案中,文字使用上也展現出清代是多民族融合國家的特點。在官方文書中,除滿、漢文之外,還有蒙文、藏文、回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在對外交往中,留下與英、法、俄、日、意、西等20多個國家進行交流的檔案。這些不同文字的檔案,分別記錄了清代不同時期許多重要的歷史史實。滿文的《密本檔》,雖然只有從順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七年的記錄,但是其中記載清初施瑯統一臺灣的重要的內容,以及西方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在中國的活動,由此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獻遺產名錄。
關于清史纂修,1914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曾編修過一部《清史稿》,北洋政府當時聘請原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作為總負責人,在國史館舊址設立清史館。纂修《清史稿》主要依據國史館的各種稿本,以及官修的史籍,而沒有充分利用清代檔案。甚至是史料價值非常高的軍機處上諭檔、錄副奏折,內閣檔案,內務府檔案等,由于檔案的歸屬和整理等問題,也沒有使用,以致《清史稿》史實基礎不牢。據統計利用檔案僅5萬多件,與實際清代檔案2200萬件的數量相比,利用率僅為1/440,出現史實記述中多處不可信、不完全、不統一的弊端,成為《清史稿》編纂的最大缺憾。
借鑒《清史稿》編纂的經驗教訓,清代檔案作為原始資料,是清史纂修不可或缺的依據。國家清史工程啟動后,對清代檔案的整理利用倍加關注,并及時納入整個清史工程的規劃之中,擬重點查閱600萬—700萬件檔案,在現有完成整理、著錄、編目、出版的各類檔案史料的基礎上,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加速檔案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發揮清代檔案的作用,編纂出一部高質量、高水平、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