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文獻編纂學不平凡的發展
檔案文獻編纂學是檔案學的分支學科,它以檔案文獻編纂活動的全部過程及其編纂成品為研究和講授的客體。本學科論述如何用編纂的方式,將檔案文獻中的信息資源,經過編者科學地查選、提煉、編輯成檔案文獻出版物,公諸于世,以嘉惠士林的理論與方法,并通過對檔案文獻編纂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念概括,探討怎樣分析檔案文獻的公布價值,評述編纂公布檔案文獻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歸納編纂工作的原則與要求,闡述檔案文獻編纂活動的歷史和規律,進而揭示檔案文獻編纂活動的本質。
檔案文獻編纂學作為一門學科,可見之史雖短,但可溯之源甚長。中國的檔案文獻編纂活動,以先秦為開宗立范之始,可以追溯到孔子編纂“六經”,甚至有可能更早。歷代先賢們也論述過不少相關理論,皆是中國檔案事業的珍貴文化遺產。發達的中國檔案文獻編纂活動是中華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卷帙浩繁的檔案文獻編纂出版物是學術價值極高的科研成果,是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已經成為古今中外的一種文化現象和學術傳統。
但是,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檔案文獻編纂學始終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現代意義的檔案文獻編纂學,是在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專修科建立后,1953年聘請蘇聯專家開設的“蘇聯文獻公布學”。1954年,本校教師趙踐、李毅等檔案界前輩,在繼承中國傳統檔案文獻編纂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借鑒了蘇聯的經驗,在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專修科率先開設了“文獻公布學”課程,并編寫了《文獻編纂學講義》,此乃“編纂”一詞冠以本學科名之濫觴。中國現代檔案文獻編纂學理論的奠基人趙踐教授對本學科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檔案文獻編纂學課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專業的本科主干課程之一,并于2003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精品課”稱號,2004年獲得“北京市高校精品課”稱號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