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二十年來,社會上討論文化的文章越來越多。從民族文化到組織文化,從鄉土文化到煙酒文化,不一而足。這種討論在一個方面說明人們在安居樂業之后已經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是?種社會進步使然;但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成為一種無所不包、缺乏確定含義的概念,使文化越來越沒有“文化”和品味。因此,在將文化引入檔案管理活動領域之前,筆者認為,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一、文化的基本含義
我們的祖先在創造文字的時候就賦予了每個具體的詞語特定的含義。這些詞語在社會的發展中不斷進化,逐漸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如果按照目前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手法來討論文化,那就要先從文和化開始,再將它們結合的方式一一列舉,然后經過三朝五代歷數文化一詞的變遷,最后告訴大家在我國現行的權威工具書中文化的各種解釋。這種貌似合理的過程,實際上就像在每次用餐之前追溯各種飯菜的歷史一樣,多少有些喧賓奪主。其結果往往讓人們無法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因此,如果可以用簡單的方式說明需要說明的問題,那將是一種學術的進步。
筆者認為,如果將文化理解為人類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似乎過于寬泛??它起碼無法說明文化與其他事物(或概念)之間的差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文化或者都可以歸結為文化。這就使語言在“文化”上缺乏了專指性。但是,如果將文化說成某種具體事物及其做法,又顯得有些狹隘??它也無法協調具體“文化”之間的關系??世間所有不是“文化”的事物都可以轉化為文化。也許,文化真的是一個具有多種解釋的詞語,它賦予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使得關于文化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層面上展開。然而,作為一項研究的基礎,文化的含義必須是確定的。也就是說,文化必須能夠成為支持一種思維過程的平臺。特別是在完成“檔案與文化”這一命題的時候,文化的平臺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雖然人們對文化的理解不盡相同,卻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這種相似表現在人們描述文化時都與事物、事物的過程和事物的結果有關。如果能夠說明“事物、事物的過程和事物的結果”意味著什么,就可以較為準確地解釋文化。筆者認為,如果透過“事物、事物的過程和事物的結果”的現象去尋找它們之間的同一性,就會發現這種同一性不過是一種規則。風俗、習慣是規則,精神、法律是規則,道德、倫理是規則,藝術、傳統更是規則。所謂文化,不過就是這些規則的描述和體現。因此,在文化的多種含義中,規則是一種接近其本源的概念。當然,規則也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層次和領域,這就是文化的多元性。
檔案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產物,它一定是在特定規則的影響下產生的。同時,檔案的管理過程也一定產生著特定的規則。這就是文化與檔案的基本關系,即文化的檔案和檔案的文化。
二、文化的檔案
檔案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按照我國檔案界通行的說法,檔案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記錄符號和工具。檔案不過是結繩、刻契在文字和國家產生之后的表現形式。這是一種對檔案產生文化背景“粗”線條的梳理:因為“在文字和國家產生之后”“人類進化過程中的記錄符號”可能不止檔案一種,檔案作為物質承擔者與這種文化背景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這些都不能在這種“梳理”中得到確切的答案。但是,這種對檔案產生文化背景“粗”線條的梳理卻恰恰說明一個事實,即檔案是一種規則的產物。
既然檔案是文化的產物,那么這種文化就一定有自己確切的形態和準確的表述。筆者認為,這種文化形態就是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社會組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即通常意義上的計劃、組織和控制。社會組織圍繞計劃、組織和控制所展開的活動就是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需要一定的方式。社會組織(包括國家)作用于社會或者說實施管理的方式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現場的方式,即管理者直接面對公眾及社會事務,通過語言的傳遞和交流,及時、準確地將自己的意志傳達給受眾,并力求對其產生影響。這種管理方式的優點在于管理的直接性,它可以在幾乎沒有中間環節的情況下實現有效的管理。但此種方式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它受到管理者數量的限制;隨著管理范圍的擴大,管理者幾乎不可能出現在每一個角落,難免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使有效的管理大打折扣。于是,就出現了第二種管理的方式,即會議的方式。會議作為一種管理的方式,在聚眾議事的前提下,實際上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即受眾來到管理者身邊。一方面,克服了管理者數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管理思想(包括決策、想法等等)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便于會后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但會議也不能不受到召開的地域、時間和經費的影響,因而使受眾受阻,無法親自到場,使有效的管理難以實施。于是,就出現了第三種管理的方式,即文件的方式。文件的最大優勢在于突破了管理活動的地域、層次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更加準確、規范地傳遞管理指令及各種信息。也就是說,它成為社會組織有效的管理工具,是因為文件可以克服現場方式和會議方式的時空限制,為管理活動營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正如檔案界所公認的那樣,檔案并不是社會組織管理活動的“直接”產物,就其主要部分而言,它是由社會活動中的直接產物??文件轉化而來的;它對社會活動的反映,是從社會活動的直接產物中“脫胎”而來的。人們正是發現了檔案作為一種階段性產物及其淵源的某種屬性,并出于自身活動的需要,才將其保留、提煉、強化和系統化的。
從歷史沿革上看,在有文字記載的相當長的時間中,文件與檔案并沒有嚴格的區分,甚至可以認為就是同一事物。“檔案”一詞的廣泛使用是在清代之后,而在此之前,在漫長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特別是有包括國家在內的社會組織存在的歷史中,已經有了文書(文件)的確切形式和種類;當出現了較為明確的檔案的概念之后,它就很容易成為人們出于一種對歷史事物的再認識,把歷史上形成的文書(文件)與現實中的文書(文件)相區別的結果。即使如此,這種以記載管理活動過程為基本內容的客觀事物也不會因為稱謂的變化而改變其內容和屬性。
從管理過程上看,由文件“轉化”為檔案通常需要經過被檔案學界表述為“立卷歸檔”的環節。所謂立卷歸檔,就是指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在其工作活動中形成的文件處理完畢之后,把其中有價值的部分,由文書處理部門或承辦部門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系統整理,定期向社會組織中的檔案管理部門移交,并由檔案部門管理的過程。其中,文件的處理完畢,只是指文件在社會組織中的制作完畢,并非失去現行的作用;文件的系統整理,只是剔除一些如重份、被包容和事務性的文件,并按照文件本身的固有特征強化文件之間的聯系。由此可見,這一過程實際上不過是文件在社會組織中的一次管理“移位”;經過立卷歸檔的文件,并沒有因此而失去自身的屬性。如果一定要說明這一過程的變化的話。那么,其最大的變化是使社會組織中的檔案部門從此介入到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中來。
綜上所述,文件的方式是人們從容社會組織管理活動最基本的方式之?;而檔案實際上只是文件在特定狀態下的“表現形式”。因此,檔案是社會組織管理活動的產物,它所反映的是社會組織的管理規則。社會組織的管理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具有兩個重要特征:其一是它的專指性,即這種管理活動是為本組織及其特定工作服務的。其二是它的目的性,即這種管理活動是為本組織的利益和效率最大化服務的。在這種文化背景中產生的文件??檔案,只能是這種管理活動規則的“表現形式”,它是種非常確切的現實管理因素。它所“記錄”的不僅僅是“信息點”,而是一種“管理區間”,即管理程序的科學連接方式和整合模式。因此,檔案是社會組織出于自身管理活動的需要而形成的文化載體。這就是檔案與文化的第一層關系。
三、檔案的文化
如果把文件的方式視為與現場的方式、會議的方式并存的一種基本管理方式的話,那么,檔案就是這一基本管理方式的特定運行階段和存在形式。因此,檔案就成為人類社會基本運動形式??管理活動的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說,檔案是這種“社會基本運動形式”的物質承擔者。根據每一種特殊的物質類型都有嚴格確定的相應運動形式與之對應的原理,必然存在與檔案相對應的運動形式,這種運動形式就是檔案管理。
如上所述,檔案的文化是指檔案管理過程中產生著特定的規則。既然檔案是社會組織出于自身管理活動的需要而形成的文化載體,那么檔案的管理活動就必然體現管理活動的規則。這種管理活動規則??檔案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也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固定下來,固定檔案文化的載體就是檔案管理理論。檔案管理理論所體現的檔案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檔案管理理論通過對管理程序的系統分析,揭示了管理活動的規律。正是那些看似簡單的“工作環節”,如收集、整理、鑒定、保管和提供利用,把管理程序的真諦闡釋得直觀而清晰。所謂管理程序,是指管理活動的方式、步驟以及實現這些方式和步驟的時間、順序。制定管理程序的目的在于合理地規劃管理活動內容,提高管理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可見管理程序的設計是一種維系管理活動成敗的關鍵因素。在這些管理活動的方式、步驟和時間、順序中包含著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即任何管理活動都是通過依次遞進的形式進行的,而管理程序就是管理活動中最為“直觀”的一種聯系。從檔案管理理論的基本結構看,它們實際上都是對管理程序整體或部分的研究成果。即從研究特定的管理現象入手,經過管理主體的分析,設計出科學的管理程序,從而揭示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因此,檔案管理理論所反映的是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
第二,檔案管理理論對管理活動的直接影響,是通過對“一種管理資源??文件的重新整合來實現的。在對文件進行整理,或者說,在形成檔案的過程中,檔案管理理論所闡述的有關根據管理資源之間的固有聯系,將其進行必要的組織與編輯,最終形成一種具有新的完整功能的內容體系的理論及其行為模式,在管理領域中也是非常獨到的。不論這種理論與模式的基本狀態如何,它都對管理領域中有關資源配置的理論產生重要影響:即管理資源的配置,不僅僅是對外部資源的占有,而且。也是對內部資源的重構;對管理資源進行內部重構的過程,也是資源效率最大化的過程。這種資源效率的最大化,主要是通過信息資源合理利用取得的。因此,正是這種涉及管理資源重新配置與整合的文化,為人們展示了信息管理科學的建構和應用前景:信息及其管理學科只有在與管理理論的融合中,才能體現學科的真正價值。
筆者始終認為,檔案文化具有相互聯系的兩大優勢,其一是對管理程序的系統分析;其二是形成了一種信息資源(主要指管理決策資源)重構的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文化之間、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就為檔案文化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我國,檔案文化的這種跨領域“滲透”首先發生在20世紀的60年代初,其具體表現就是科技檔案的確立及其相關理論的產生。這種理論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把檔案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模式推廣到社會其他領域。這種跨領域“滲透”,說明了檔案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即任何社會活動都存在對其活動程序的設計和組織,都有為一了組織目標重新配置資源的必要;公共管理領域如此,科技、生產等領域也是如此。將這種現象歸結于檔案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模式在科技、生產領域的應用的具體原因在于,我國科技檔案工作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是在檔案管理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從區分科技檔案同其他材料的差別到建立基層科技檔案管理部門,從明確科技檔案工作的職責到將科技檔案工作納入科技管理活動之中,都體現了理論見之于實踐的功能,也說明了檔案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如果把檔案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模式在科技、生產領域的應用作為檔案文化傳播的“首次戰役”的話,那么,專門檔案及管理活動的確立則可以看作是檔案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模式在廣泛的社會領域中的“整體推進”。雖然我國檔案學界對專門檔案的概念還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誰也沒有能夠阻止這種管理活動的普及。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可以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在社會領域中一種活動的模式有時要比它所說明的概念更重要。由檔案文化所傳遞的圍繞著管理活動及其決策進行管理資源重新配置與整合的理念和模式,之所以可以被眾多的行業和部門接受并加以實施,并非是這些行業和部門十分明了和完全接受“專門檔案”的概念,而是它們非常認同這種管理活動的模式。同樣,目前廣泛流行于社會生活各種方面的“建立檔案”事例,實際上也不過是上述道理的又一些說明而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檔案文化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并不完全在于使廣大民眾明辨檔案的概念,而是使他們完全接受由檔案文化所倡導的理念和所推行的模式。
檔案館事業的確立和發展,是弘揚檔案文化的又一個里程碑。作為集中保管和提供檔案為社會服務的公共文化機構,檔案館可以用整體的形象向社會公眾展示檔案文化的存在價值。與其他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不同,檔案館的存在一方面使檔案與其產生的環境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脫離”,檔案已經不再是一種現實的管理要素;另一方面,使檔案以“集合”的形式介入管理活動和社會活動,檔案即將成為一種未來的社會要素”,不論人們用什么方式討論檔案館的功能,都無法回避一個事實,那就是檔案館的存在完成了檔案文化功能的轉變??一種從組織文化向社會文化過渡。在這種新型的文化形態中,檔案館不僅要繼承檔案文化的傳統優勢,還要具有相當的文化兼容性。通過溝通和借鑒,使自己真正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使檔案文化在此得以延續。
(郭紅解、倪政華摘自《檔案學通訊》2004年第5期)
一、文化的基本含義
我們的祖先在創造文字的時候就賦予了每個具體的詞語特定的含義。這些詞語在社會的發展中不斷進化,逐漸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如果按照目前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手法來討論文化,那就要先從文和化開始,再將它們結合的方式一一列舉,然后經過三朝五代歷數文化一詞的變遷,最后告訴大家在我國現行的權威工具書中文化的各種解釋。這種貌似合理的過程,實際上就像在每次用餐之前追溯各種飯菜的歷史一樣,多少有些喧賓奪主。其結果往往讓人們無法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因此,如果可以用簡單的方式說明需要說明的問題,那將是一種學術的進步。
筆者認為,如果將文化理解為人類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似乎過于寬泛??它起碼無法說明文化與其他事物(或概念)之間的差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文化或者都可以歸結為文化。這就使語言在“文化”上缺乏了專指性。但是,如果將文化說成某種具體事物及其做法,又顯得有些狹隘??它也無法協調具體“文化”之間的關系??世間所有不是“文化”的事物都可以轉化為文化。也許,文化真的是一個具有多種解釋的詞語,它賦予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使得關于文化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層面上展開。然而,作為一項研究的基礎,文化的含義必須是確定的。也就是說,文化必須能夠成為支持一種思維過程的平臺。特別是在完成“檔案與文化”這一命題的時候,文化的平臺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雖然人們對文化的理解不盡相同,卻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這種相似表現在人們描述文化時都與事物、事物的過程和事物的結果有關。如果能夠說明“事物、事物的過程和事物的結果”意味著什么,就可以較為準確地解釋文化。筆者認為,如果透過“事物、事物的過程和事物的結果”的現象去尋找它們之間的同一性,就會發現這種同一性不過是一種規則。風俗、習慣是規則,精神、法律是規則,道德、倫理是規則,藝術、傳統更是規則。所謂文化,不過就是這些規則的描述和體現。因此,在文化的多種含義中,規則是一種接近其本源的概念。當然,規則也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層次和領域,這就是文化的多元性。
檔案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產物,它一定是在特定規則的影響下產生的。同時,檔案的管理過程也一定產生著特定的規則。這就是文化與檔案的基本關系,即文化的檔案和檔案的文化。
二、文化的檔案
檔案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按照我國檔案界通行的說法,檔案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記錄符號和工具。檔案不過是結繩、刻契在文字和國家產生之后的表現形式。這是一種對檔案產生文化背景“粗”線條的梳理:因為“在文字和國家產生之后”“人類進化過程中的記錄符號”可能不止檔案一種,檔案作為物質承擔者與這種文化背景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這些都不能在這種“梳理”中得到確切的答案。但是,這種對檔案產生文化背景“粗”線條的梳理卻恰恰說明一個事實,即檔案是一種規則的產物。
既然檔案是文化的產物,那么這種文化就一定有自己確切的形態和準確的表述。筆者認為,這種文化形態就是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社會組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即通常意義上的計劃、組織和控制。社會組織圍繞計劃、組織和控制所展開的活動就是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需要一定的方式。社會組織(包括國家)作用于社會或者說實施管理的方式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現場的方式,即管理者直接面對公眾及社會事務,通過語言的傳遞和交流,及時、準確地將自己的意志傳達給受眾,并力求對其產生影響。這種管理方式的優點在于管理的直接性,它可以在幾乎沒有中間環節的情況下實現有效的管理。但此種方式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它受到管理者數量的限制;隨著管理范圍的擴大,管理者幾乎不可能出現在每一個角落,難免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使有效的管理大打折扣。于是,就出現了第二種管理的方式,即會議的方式。會議作為一種管理的方式,在聚眾議事的前提下,實際上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即受眾來到管理者身邊。一方面,克服了管理者數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管理思想(包括決策、想法等等)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便于會后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但會議也不能不受到召開的地域、時間和經費的影響,因而使受眾受阻,無法親自到場,使有效的管理難以實施。于是,就出現了第三種管理的方式,即文件的方式。文件的最大優勢在于突破了管理活動的地域、層次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更加準確、規范地傳遞管理指令及各種信息。也就是說,它成為社會組織有效的管理工具,是因為文件可以克服現場方式和會議方式的時空限制,為管理活動營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正如檔案界所公認的那樣,檔案并不是社會組織管理活動的“直接”產物,就其主要部分而言,它是由社會活動中的直接產物??文件轉化而來的;它對社會活動的反映,是從社會活動的直接產物中“脫胎”而來的。人們正是發現了檔案作為一種階段性產物及其淵源的某種屬性,并出于自身活動的需要,才將其保留、提煉、強化和系統化的。
從歷史沿革上看,在有文字記載的相當長的時間中,文件與檔案并沒有嚴格的區分,甚至可以認為就是同一事物。“檔案”一詞的廣泛使用是在清代之后,而在此之前,在漫長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特別是有包括國家在內的社會組織存在的歷史中,已經有了文書(文件)的確切形式和種類;當出現了較為明確的檔案的概念之后,它就很容易成為人們出于一種對歷史事物的再認識,把歷史上形成的文書(文件)與現實中的文書(文件)相區別的結果。即使如此,這種以記載管理活動過程為基本內容的客觀事物也不會因為稱謂的變化而改變其內容和屬性。
從管理過程上看,由文件“轉化”為檔案通常需要經過被檔案學界表述為“立卷歸檔”的環節。所謂立卷歸檔,就是指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在其工作活動中形成的文件處理完畢之后,把其中有價值的部分,由文書處理部門或承辦部門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系統整理,定期向社會組織中的檔案管理部門移交,并由檔案部門管理的過程。其中,文件的處理完畢,只是指文件在社會組織中的制作完畢,并非失去現行的作用;文件的系統整理,只是剔除一些如重份、被包容和事務性的文件,并按照文件本身的固有特征強化文件之間的聯系。由此可見,這一過程實際上不過是文件在社會組織中的一次管理“移位”;經過立卷歸檔的文件,并沒有因此而失去自身的屬性。如果一定要說明這一過程的變化的話。那么,其最大的變化是使社會組織中的檔案部門從此介入到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中來。
綜上所述,文件的方式是人們從容社會組織管理活動最基本的方式之?;而檔案實際上只是文件在特定狀態下的“表現形式”。因此,檔案是社會組織管理活動的產物,它所反映的是社會組織的管理規則。社會組織的管理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具有兩個重要特征:其一是它的專指性,即這種管理活動是為本組織及其特定工作服務的。其二是它的目的性,即這種管理活動是為本組織的利益和效率最大化服務的。在這種文化背景中產生的文件??檔案,只能是這種管理活動規則的“表現形式”,它是種非常確切的現實管理因素。它所“記錄”的不僅僅是“信息點”,而是一種“管理區間”,即管理程序的科學連接方式和整合模式。因此,檔案是社會組織出于自身管理活動的需要而形成的文化載體。這就是檔案與文化的第一層關系。
三、檔案的文化
如果把文件的方式視為與現場的方式、會議的方式并存的一種基本管理方式的話,那么,檔案就是這一基本管理方式的特定運行階段和存在形式。因此,檔案就成為人類社會基本運動形式??管理活動的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說,檔案是這種“社會基本運動形式”的物質承擔者。根據每一種特殊的物質類型都有嚴格確定的相應運動形式與之對應的原理,必然存在與檔案相對應的運動形式,這種運動形式就是檔案管理。
如上所述,檔案的文化是指檔案管理過程中產生著特定的規則。既然檔案是社會組織出于自身管理活動的需要而形成的文化載體,那么檔案的管理活動就必然體現管理活動的規則。這種管理活動規則??檔案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也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固定下來,固定檔案文化的載體就是檔案管理理論。檔案管理理論所體現的檔案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檔案管理理論通過對管理程序的系統分析,揭示了管理活動的規律。正是那些看似簡單的“工作環節”,如收集、整理、鑒定、保管和提供利用,把管理程序的真諦闡釋得直觀而清晰。所謂管理程序,是指管理活動的方式、步驟以及實現這些方式和步驟的時間、順序。制定管理程序的目的在于合理地規劃管理活動內容,提高管理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可見管理程序的設計是一種維系管理活動成敗的關鍵因素。在這些管理活動的方式、步驟和時間、順序中包含著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即任何管理活動都是通過依次遞進的形式進行的,而管理程序就是管理活動中最為“直觀”的一種聯系。從檔案管理理論的基本結構看,它們實際上都是對管理程序整體或部分的研究成果。即從研究特定的管理現象入手,經過管理主體的分析,設計出科學的管理程序,從而揭示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因此,檔案管理理論所反映的是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
第二,檔案管理理論對管理活動的直接影響,是通過對“一種管理資源??文件的重新整合來實現的。在對文件進行整理,或者說,在形成檔案的過程中,檔案管理理論所闡述的有關根據管理資源之間的固有聯系,將其進行必要的組織與編輯,最終形成一種具有新的完整功能的內容體系的理論及其行為模式,在管理領域中也是非常獨到的。不論這種理論與模式的基本狀態如何,它都對管理領域中有關資源配置的理論產生重要影響:即管理資源的配置,不僅僅是對外部資源的占有,而且。也是對內部資源的重構;對管理資源進行內部重構的過程,也是資源效率最大化的過程。這種資源效率的最大化,主要是通過信息資源合理利用取得的。因此,正是這種涉及管理資源重新配置與整合的文化,為人們展示了信息管理科學的建構和應用前景:信息及其管理學科只有在與管理理論的融合中,才能體現學科的真正價值。
筆者始終認為,檔案文化具有相互聯系的兩大優勢,其一是對管理程序的系統分析;其二是形成了一種信息資源(主要指管理決策資源)重構的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文化之間、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就為檔案文化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我國,檔案文化的這種跨領域“滲透”首先發生在20世紀的60年代初,其具體表現就是科技檔案的確立及其相關理論的產生。這種理論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把檔案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模式推廣到社會其他領域。這種跨領域“滲透”,說明了檔案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即任何社會活動都存在對其活動程序的設計和組織,都有為一了組織目標重新配置資源的必要;公共管理領域如此,科技、生產等領域也是如此。將這種現象歸結于檔案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模式在科技、生產領域的應用的具體原因在于,我國科技檔案工作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是在檔案管理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從區分科技檔案同其他材料的差別到建立基層科技檔案管理部門,從明確科技檔案工作的職責到將科技檔案工作納入科技管理活動之中,都體現了理論見之于實踐的功能,也說明了檔案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如果把檔案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模式在科技、生產領域的應用作為檔案文化傳播的“首次戰役”的話,那么,專門檔案及管理活動的確立則可以看作是檔案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模式在廣泛的社會領域中的“整體推進”。雖然我國檔案學界對專門檔案的概念還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誰也沒有能夠阻止這種管理活動的普及。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可以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在社會領域中一種活動的模式有時要比它所說明的概念更重要。由檔案文化所傳遞的圍繞著管理活動及其決策進行管理資源重新配置與整合的理念和模式,之所以可以被眾多的行業和部門接受并加以實施,并非是這些行業和部門十分明了和完全接受“專門檔案”的概念,而是它們非常認同這種管理活動的模式。同樣,目前廣泛流行于社會生活各種方面的“建立檔案”事例,實際上也不過是上述道理的又一些說明而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檔案文化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并不完全在于使廣大民眾明辨檔案的概念,而是使他們完全接受由檔案文化所倡導的理念和所推行的模式。
檔案館事業的確立和發展,是弘揚檔案文化的又一個里程碑。作為集中保管和提供檔案為社會服務的公共文化機構,檔案館可以用整體的形象向社會公眾展示檔案文化的存在價值。與其他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不同,檔案館的存在一方面使檔案與其產生的環境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脫離”,檔案已經不再是一種現實的管理要素;另一方面,使檔案以“集合”的形式介入管理活動和社會活動,檔案即將成為一種未來的社會要素”,不論人們用什么方式討論檔案館的功能,都無法回避一個事實,那就是檔案館的存在完成了檔案文化功能的轉變??一種從組織文化向社會文化過渡。在這種新型的文化形態中,檔案館不僅要繼承檔案文化的傳統優勢,還要具有相當的文化兼容性。通過溝通和借鑒,使自己真正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使檔案文化在此得以延續。
(郭紅解、倪政華摘自《檔案學通訊》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