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檔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拓展新理念、不斷探索新思路、不斷應用新技術、不斷推出新成果,是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工作的時代特色。《檔案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實施以來,各級各類檔案部門在檔案信息資源開發方面,奮力創新,扎實推進,取得了豐碩成果。這里,就“十一五”期間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成就和問題、“十二五”期間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趨勢,略作回顧與展望。
1“十一五”期間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間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檔案編研出版、檔案資源系列開發及政府信息公開等項工作中。
1.1檔案文獻的編研出版
歷經數十年,檔案編研工作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方法,同時,檔案的專業性比較強,社會的接觸面也較窄,讀者利用范圍小。從這個角度講,檔案編研工作與現實、與社會都有一定的距離。應該說,不同歷史時期,對檔案編研工作有著不同的需求,現今社會為檔案編研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檔案編研作為檔案信息開發與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積極應對時代需求,拓展選題范圍,擴大社會受眾面,才能拓寬業務渠道,從而讓檔案發揮出更大的文化開發價值。
1.1.1把握時代契機,圍繞國家中心大事推出專題檔案
近年來,編研業務更加具有時代意識,按照社會和公眾需求,圍繞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結合重大紀念活動、社會熱點問題全方位服務,因而走出寶塔尖,在國家重大事物中展現檔案的獨特作用?!笆晃濉逼陂g,檔案編研為國家社會服務,主要體現在:
2009年,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由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全國檔案編研出版工作指導委員會組織編輯,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解放》系列叢書,被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該大型系列出版物由22部排印本的《城市解放》和16部圖文版的《城市解放檔案文獻圖集》組成。排印本的《城市解放》系列包括:太原、北平、長春、成都、大同、貴陽、哈爾濱、衡陽、蘭州、南昌、南京、南通、上海、石家莊、天津、西寧、陽泉、鄭州、重慶、昆明、寧夏22部;圖文版的《城市解放檔案文獻圖集》系列包括:常德、大連、廣州、海南、杭州、濟南、江陰、遼寧、青島、陜西、上海、石家莊、四川、太原、武漢、新疆16部。這套叢書是利用各有關檔案館館藏檔案和相關文獻資料編輯,反映城市解放前后真實歷史情況的大型檔案文獻匯編,內容包括解放前夕相關城市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的概況;人民解放軍政治攻勢、戰役戰斗等軍事斗爭情況;城市解放后的接管政策、接管過程、各界反映;接管城市后的政權建設、城市建設、恢復和發展生產等方面的情況。該系列圖書分別由各有關城市檔案館承擔編纂,其中收錄的檔案文獻以及珍貴歷史照片,大多為首次向社會公布。國家檔案局局長、中央檔案館館長楊冬權在《城市解放系列叢書總序》中指出:該系列叢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檔案反映城市解放這一重大史實的系列性文獻。是各有關檔案館聯手協作、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檔案資源整合的一次創舉,是檔案編研出版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整合資源、打造精品的成功嘗試,是廣大檔案編研工作者走大編研之路的有益探索,是發揮檔案歷史記憶功能和資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彰顯檔案館形象的良好契機,更是全國檔案系統為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P>
2010年,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由各省市檔案局(館)參與編纂,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叢書《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檔案文獻》相繼出版發行。該書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全國紀念改革開放30年百種重點圖書之一。
中央檔案館為紀念建國60周年,利用館藏資源優勢,編輯出版了《共和國六十年珍貴檔案》,書中收錄從1948年5月至2009年7月重要檔案文獻和圖片558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央檔案館館藏檔案精品,這些材料真實再現了共和國60年曲折而輝煌的歷程。經中央批準,《中共中央文件集》(1949.10—1966.5)(館藏本)與《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10—1966.5)(公開本)編輯出版工作著手開展。館藏本為內部參考資料,公開本面向社會公開發行。到2009年底,館藏本已將1949年10月至1950年12月文件編印成5冊,公開本的編輯工作也已全面展開。這項工作是對建國后中共中央文件的一次全面梳理,比較全面系統地向社會公布中共中央在這期間所印發的一系列重要文獻,為廣大干部和中共黨史研究人員了解和研究工作提供一套比較系統權威的歷史文獻。
外交部檔案館充分利用可開放的檔案,編輯系列外交專題出版物,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第一集)--1954年日內瓦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第二集)--中國代表團出席1955年亞非會議》、《解密外交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檔案(1949-1955)》等。2009年10月,《中國與蘇聯關系文獻匯編》(1949年10月---1951年12月)在中俄兩國建交60周年之際出版,外交部楊潔篪外長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分別致賀詞。這部文獻匯編收錄了雙方檔案機構保存的新中國成立初期雙方交往過程中形成的重要檔案史料,是兩國關系建立和不斷發展的歷史見證,再現了兩國關系發展的重要歷史性時刻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在編輯過程中首次在文獻交換、史實校正和文字處理等方面廣泛深入的合作,是外交部與其他國家外交部深化檔案合作的重要成果。
兩岸歷史血脈相連。為全面系統地揭示臺灣的滄桑歷史,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與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共同合作策劃,推出“臺灣文獻史料出版工程”。這一兩岸歷史文化曠世工程,被列作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共分為四項專題,分別是:《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230冊,《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300冊,《民間遺存臺灣文獻選編》50冊,《海外遺存臺灣檔案選編》50冊?!芭_灣文獻史料出版工程”的出版規??偣矠?30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明清檔案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民國檔案就達530冊,足見國家檔案館的歷史檔案對這一文化工程的支撐,這是檔案工作服務國家中心大事的又一有力之舉。
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相繼推出西藏、新疆、蒙古等專項檔案編研成果。《清宮萬國博覽會檔案》6冊,不僅闡釋了清代中國與世博會的淵源,也為豐富世博文化添上了多彩的一筆。
海軍檔案館將多國海軍活動、亞丁灣護航等項重要活動的過程編輯成集,把國家軍隊的重要活動留在了社會的記憶中。
航天檔案館于建國60周年之際出版了《新中國60年》大型歷史書籍“航天工業”行業篇,記敘了中國航天發展的歷程,其中也作了對重大航天事件史料的搶救、補救和挽救工作。
廣東省檔案局(館)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出版了《圖說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年》、《解密檔案·廣東三十年闖關路》等;武漢市檔案局(館)為籌備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活動,與有關部門聯合編輯《武昌起義影像》畫冊,提供反映辛亥革命的檔案、照片、明信片等史料200件,征集了辛亥革命珍貴文獻40余件;“五·一二”大地震之后,四川省檔案局(館)編纂了《國內外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經驗選編》。
1.1.2 立足館藏特色,服務國家文化工程
利用檔案修史,是中國歷史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歷來是盛世修史、隔代修史。隔代才能更客觀,盛世才能有實力。國家清史工程的啟動,為明清檔案事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發展契機。清史工程大量而急迫的檔案利用需求,要求加大編纂出版力度。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5個專題檔案列為清史工程出版項目:《清代中南海檔案》、《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匯編》、《清宮普寧寺檔案》、《清宮熱河檔案》、《清代軍機處電報檔》,總計達108冊。該館還為清史工程專門立項10余個,提供系統加工整理的檔案資料達400萬件。這些清代檔案為清史工程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明清檔案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近些年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日本沖繩縣教育委員會合作,系統整理出版了中琉關系檔案,還與有關各國學術機構進行交流,合作出版清代中國與英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菲律賓、新加坡、韓國、哈薩克斯坦等各國關系的專題檔案,推動了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此外,還編纂出版了反映清政府對外貿易的《明清宮藏中西商貿檔案》8冊,收錄清政府機要檔案900余件。
遼寧省檔案局(館)立足館藏,把握史學動態,滿足史學研究的需求,影印出版了一批價值珍貴,有一定影響的大型檔案史料匯編,如2006年出版的《盛京皇莊檔案史料選編》、2007年出版的《東北邊疆檔案選輯》、即將出版的《滿洲實錄插圖本》等檔案史料。
《新疆通史》編撰工作是國家重點社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局(館)利用館藏檔案資源優勢,承擔了其中兩個子課題—《民國時期新疆金融檔案史料》、《國民黨新疆省黨部檔案史料》的編輯工作?!缎陆宕鷻n案實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的重要項目,自治區檔案局(館)經過精心組織,歷時近三年,已完成全部編輯工作。
1.1.3依托地域優勢,配合地方文化建設
各檔案部門擁有本地特有的檔案資源,在檔案資源開發利用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館藏特色和專業特色的檔案編研格局,為地方和行業的文化建設發揮了獨特作用,打造出一張又一張的“文化名片”。
遼寧省檔案局(館)利用豐富的館藏檔案資料編寫了《共和國工業長子的足跡――遼寧工業60年發展歷史回眸》、《老報舊聞》等書,以清晰的文字脈絡、珍貴的歷史圖片、翔實的統計數據,再現了遼寧解放、老工業基地發展等歷史場景,具有思想性、史料性、可讀性。遼寧省檔案局(館)工作人員從館藏日偽時期檔案資料中選取了有關遼寧25處溫泉資源的調查材料,整理、編譯了《日偽時期遼寧地區溫泉調查》,刊登在《遼寧檔案資政》上。文章內容涉及遼寧全省各處溫泉形成原因、遼寧溫泉特色、遼寧地區溫泉資源、遼寧地區部分溫泉化學成分等方面,是研究遼寧省溫泉史,進行溫泉旅游宣傳的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參考價值。另外,圍繞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編發了《遼東半島金礦調查報告》,詳細介紹了遼東半島的地質概貌,莊河、普蘭店、瓦房店、蓋州、旅順、岫巖等地30處金礦分布地點及地質構造等.對進一步開發省內金礦資源具有參考價值。圍繞中朝共建鴨綠江界河公路大橋,編發了《日偽時期鴨綠江橋梁工程報告》。2009年12月,編輯出版《奉天紀事》一書, 全書40萬字,分設為后金崛起、陪都舊事、奉張治奉、遼海新潮、古跡尋蹤5章,為讀者提供了一部了解遼沈地方史的通俗讀物。
貴州省檔案局(館)編輯,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的點校排印本《貴州名勝舊覽》一書(32萬字),取材于貴州省檔案館館藏,是貴州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精華的集錦。既為專家、學者研究當時的歷史、社會、文化等提供較高價值的史料,同時也讓廣大讀者從中領略到妙趣天成的貴州自然風光,欣賞到人文薈萃的貴州名勝古跡。
廈門市檔案局(館)組織包括編研處在內的骨干力量,深入建設工地自行拍攝并多渠道收集了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照片檔案資料。精心挑選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組織策劃了2007年7月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展出的“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重點建設項目圖片展”。在展覽圖片基礎之上,出版了大型畫冊《勢如虹新跨越——廈門市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紀實》,畫冊收錄了210張照片,輔以簡要的文字說明,可謂圖文并茂。
上海市檔案局(館)編輯出版了檔案史料匯編《上海銀行家書信集》等,及普及性檔案文化產品《城市記憶——上海歷史發展檔案文獻圖集》、《上海老工業》、《上海古鎮記憶》等。
大連市檔案局(館)“十一五”期間,共編纂出版圖書11種,150余萬字。為提升城市形象,讓市民深入了解城市文化,以大連“城市記憶工程”為主題,收集了大量珍貴檔案資料,陸續出版了三部“城市記憶工程”系列叢書。2008年,與市城建檔案館聯合出版《大連的廣場》和《大連的公園》。2007年至2010年,與民間組織“大連團體發展聯合會”相繼編輯出版了《大連行業狀元》、《大連行業精英》和《大連行業協會》系列叢書,為大連工業企業發展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廣州市荔灣區檔案局(館)利用館藏一位居委會退休干部的日記,編寫了《街道年輪四十年居委工作日志》,通過一個居委會干部的視角,反映廣州城的巨大變化。該書出版之后,引起了國內外的積極反響,新聞媒體作了大篇幅的專題報道。在2009年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與美、意、奧等國出版商達成版權輸出意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評價:“我們整理中國60年的歷史,就應該從民間的角度著手?!痹摃驯幻绹鴩鴷D書館、大英圖書館、哈佛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等國際一流圖書館和研究東亞的有關機構收藏。檔案館通過編研工作打出自己的品牌,向社會顯示了自身的價值。2007年12月,荔灣區藝術檔案館在該館掛牌成立。目前,藝術檔案館館藏檔案主要有書畫作品、工藝美術品、文物三大類,共計1628件。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局(館)“十一五”期間先后出版了《中瑞西北科學考察檔案史料》、《斯坦因第四次新疆探險檔案史料》、《新疆各族民眾抗日募捐活動檔案文獻》、《清代新疆建置檔案史料》、《烏魯木齊解放檔案文獻圖集》、《輝煌新疆60年畫冊》及《建國以來新疆重要文獻》、《新疆文革史》等。
內蒙古檔案局(館)采取館際之間的橫向聯合,利用多家館藏甚至是國外的館藏史料開展編研工作,《旅蒙商檔案集粹》就是以館藏史料為基礎,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蒙古國國家檔案館館藏史料為補充進行的編研項目。
浙江省檔案局(館)“十一五”期間編輯出版了10類書籍、畫冊,舉辦了6個大型展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開辦了8組網絡展覽。
哈爾濱市檔案局(館)先后完成了編研成果近10種。制作各種專題片15部。
全國各地的很多單位部門都非常重視其在皇宮的“自家檔案”,都把它當做地方行業的“文化名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內蒙古、海南、塘沽、黃埔、虎門、淮安等各地都有著緊密的合作聯系,與地方人民政府合作出版《清宮塘沽秘檔圖典》、《明清皇宮黃埔秘檔圖鑒》、《明清皇宮虎門檔案》、《清宮淮安檔案精萃》、《明清宮藏地震檔案》、《清宮恭王府檔案匯總》、《清宮天壇檔案》等大量精品書,不僅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展示了檔案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1.1.4 關注休閑文化,應對社會熱點
社會生活日趨多元化,公眾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化,高雅藝術紛紛走出殿堂,社會不同層面、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需求,檔案編研工作不僅要為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服務,也要應對百姓關注的公眾文化熱點。由此,要求我們多層次了解文化市場,研究熱點問題有哪些,人們關注和需要哪些檔案,尋求與公眾的結合點。
盛世收藏,當今社會熱心收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就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整理出版了皇家工藝制作的秘檔《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55冊、《清宮瓷器檔案全集》52冊以及《清宮金磚檔案》等,受到海內外收藏界的關注?!队P詔令說清史》則是從清代皇帝的官文書中解讀重大歷史事件。該館集體創作的紀錄片《清宮秘檔》,用通俗的語言揭示百姓關注的清宮歷史真相,在此腳本的基礎上,推出了《清宮檔案揭秘》一書,已是第六次再版印刷,被多家報紙網站連載。這是檔案編研開發貼近社會休閑文化的成功嘗試,從中也可以看到歷史檔案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價值。
古跡、遺址、建筑群作為物質文化遺產,是固化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研究價值。檔案作為另一種文化遺產形式,則從文字的角度記錄了這些遺跡和建筑的歷史,檔案與遺跡互相印證形成完整的歷史文化遺存。基于這樣的考慮,以天津的風貌建筑、古跡為線索,深入挖掘檔案館藏相關成分,天津市檔案局(館)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撰寫了《天津舊事》系列叢書,包括《天津老戲院》、《天津老教堂》、《外國人在天津》、《舊天津的新生》、《21世紀宜居天津新型建筑文化家園大觀》、《天津五大道名人軼事》、《天津金街老字號》、《舊天津法租界的故事》、《德式風情區漫游》、《五大道名人軼事》、《天津老字號》、《翠湖潤津門》、《天津歷史名園》等,揭示了這些古老建筑與遺跡的內涵。通過鮮活的歷史故事,寓教于樂,傳承城市歷史文化。
圖文并茂是現今圖書出版業的文化時尚,甚至有人把我們今天的快節奏社會稱之為讀圖時代,圖片畫冊為廣大讀者提供了豐富的視覺盛宴。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山西省檔案局(館)是革命根據地紅色檔案的保管重地,該館編輯出版了館藏介紹畫冊《晉檔藏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寫的《清代文書檔案圖鑒》;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檔案局(館)、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畫報社《黑暗與光明——藏區新舊社會對比掛圖》等圖文版檔案出版物,把文字檔案與史跡圖片結合起來,讓檔案走近大眾。
1.1.5 兼顧編纂研究,打造檔案精品
在課題項目中,各級各類檔案館注重有計劃有分工地進行專題研究,將學術研究貫穿于編纂工作的始終,在對檔案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上檔次的檔案成果,提升檔案出版物的學術含量,體現出編研結合出精品的理念。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廣州市荔灣區檔案局(館)多年合作,開發“清代廣州十三行”系列項目,相繼出版了反映廣東對外貿易的《清宮廣州十三行檔案精選》、《清代十三行紀略》等書籍,隨著課題編纂的深入,專題研究達到一定深度后, 2005年與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欄目共同創作反映廣州十三行題材的4集紀錄片《帝國商行》,并將專題片的腳本編撰出版,該部專著已被翻譯成韓文在海外發行,并且取名為《清朝洋商秘檔》再版印刷。此外,課題組人員通過報紙專輯、期刊論著、學術講座、研討交流等形式,推出學術成果。此外,在2006年編纂出版的一套精裝版《清宮黃埔秘檔圖鑒》,收錄100余件珍貴檔案,80幅中外歷史圖片。為了提升學術層次,撰寫了3萬余字的文字說明,介紹有關黃埔古港的歷史背景、史實概要、檔案特色、人文風貌等等。這部圖文并茂,兼具學術史料性和文物欣賞性的檔案出版物,作為特殊禮品贈送給來華訪的瑞典國王,被中國檔案學會評為檔案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肚宄笊堂貦n》及《清宮黃埔秘檔圖鑒》兩部作品都附載了該專題的館藏檔案總目,使歷史脈絡從中得到清晰的梳理,這是在編研出版物中使資料整合與編研成果并舉的嘗試。
山西省檔案局(館)編輯出版了《二戰后侵華日軍山西殘留》,把歷史研究與史料匯編融為一體,這是二戰史和中國現代史研究的一項新成果。該課題被有關機構鑒定為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一級。
海南省檔案局(館)2008年完成了一部關注“三農”,反映農村工作的編研作品《石屋》的編研出版工作,并且突破以往編研工作只停留在編的層次,嘗試性地對檔案內容進行研的工作。全書從材料提煉、內容編排、文字加工直至封面設計等等無不凝聚了編研人員的精心構思和獨到策劃。
上海市檔案局(館)加強檔案史料研究,堅持學術研究,編輯出版《上海檔案史料研究》論叢,成為上海市檔案館與學術界開展學術交流與研究的平臺。該論叢每年出版兩輯,每輯字數約35萬字。欄目有專題研究、口述歷史、檔案指南、檔案架,以及學術研究動態、檔案館專題目錄等的介紹。至2010年6月,已經連續出版至第8輯。上海市檔案館在編輯出版《上海四大百貨公司史料》的基礎上,撰寫出版了專著《上海四大百貨公司研究》。
在圍繞航天業開發檔案信息方面,航天檔案館進行了積極探索,在宇航系統方面,開展了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編研課題,2007年按要求圓滿完成出版任務,共計185萬字。這個課題開創了航天檔案館編研處牽頭、館內各處派人參加的編研課題管理新模式,這是航天檔案館在編研課題管理方面的一次創新,打破了過去各處之間工作互不往來的限制,較好地利用了館內人力資源。由于這項編研課題與工程實施同步進行,課題組人員要主動跟蹤工程進度,需要查閱大量現行文件,打破了過去編研課題只利用館藏檔案的情況。
深圳市檔案局(館)為了滿足社會公眾探求歷史真相的需求,2009年,與中國檔案報社合作編輯出版了《解碼塵封檔案》,由于有社會專業人士的參與,保證了檔案編研成果的質量和水平。
遼寧省檔案局(館)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編研人員專業素養,五年來,每年都會召開一次學術討論會,鼓勵檔案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檔案工作者立足館藏檔案和工作實際開展檔案學術研究,五年累計收到學術文章200余篇。
湖南省檔案局(館)在對檔案文獻進行收集、整理、校注的基礎上,編纂了大型系列叢書《湖湘文庫》。
1.2檔案信息資源的多層次系列開發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動輒數十萬字、上百萬字的檔案編研鴻篇巨著,社會受眾面窄,很難引起普通讀者的關注。近些年的工作實踐說明,檔案編研要有高雅通俗之分,有繁簡深淺之別,這樣才能適應社會公眾不同層面的需要。在對專題檔案開展系統編纂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多層次的系列開發,舉辦專題展覽、合拍電視專題片、網絡宣傳、發行光盤和研發文化禮品等,有助于拉近檔案編研成果與社會大眾的距離,最大限度地實現檔案的價值。
1.2.1檔案的展覽和宣傳
檔案展覽可以充分利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使檔案文獻更加形象化、生動化,具有觀賞性和趣味性,而且檔案展覽周期短見效快,教育功效大。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珍品展”系列展覽,由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主辦、各地市檔案局館承辦。展覽相繼在各地舉行,展品來自全國20多家檔案館,其中大部分展品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所有展品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對于廣大公眾了解歷史、感知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覽”于2009年2月舉行。展覽由中央外宣辦、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聯合主辦。中央檔案館提供了140余件檔案,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向社會公布。展覽展出期間,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和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熱地、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參觀了展覽,外交部還邀請了30多家外國駐京媒體50多名記者參觀展覽,感受西藏民主改革50年的巨大變化。
“胡志明主席與中國檔案資料展”于2007年11月舉行。為了紀念胡志明誕辰117周年,由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和越南國家檔案局共同主辦,展覽增強了中越兩國的進一步了解與友誼。2008年4月,“宣傳檔案價值以推動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在越南召開,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宣傳部門作了題為“面向公眾宣傳檔案工作,為推進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專題報告。
外交部檔案館“新中國外交歷程圖片文獻展”于2009年舉行。為慶祝外交部建部60周年,由外交部檔案館籌辦該展覽。展覽還采用視頻、觸摸屏、PPT文件及專題檔案等多種展覽形式,增加展覽的生動及互動性。外交部檔案館還積極開展外交檔案編輯領域的國際交流,參加了3屆外交文獻編輯者國際會議,經過多方努力,中國成為該國際會議的正式成員國。外交部檔案館還參與國外學術機構的交流合作,2006年2月在華盛頓成功舉辦了題為“1954年日內瓦會議新探:新證據、新觀點”的國際學術會議。
“世博檔案中國記憶”展于2010年4月在位于上海外灘的上海市檔案館新館開展。本次展覽由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主辦,上海市檔案館承辦,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檔案報社及北京市、福建省、廣東省檔案館等單位協辦。展覽旨在通過檔案這一獨特視角追尋幾代中國人的世博夢想,聚焦中國“參博”、“申博”、“辦博”的足跡,回味前人通過參與世博會尋求國家發展之路的艱辛,體會今天中國與世界平等對話的光榮。國家檔案局局長、中央檔案館館長楊冬權為展覽揭幕?!笆啦n案中國記憶”展覽成為一片獨特的“世博園”,為中外廣大觀眾奉獻了一場檔案文化的盛宴。
上海市檔案局(館)“十一五”期間舉辦的各類展覽有43個,包括“上海城市記憶主題展”、“上?;橐隽曀渍埂?、“民生檔案——票證記憶展”、“影像上?!虡I街區展”、“從夢想到現實——上海與奧林匹克檔案展”、“解放之路——紀念上海解放60周年檔案圖片展”、“我們共同的記憶——檔案見證上海發展60年”、“南京路老字號歷史圖片展”等。上海市檔案局(館)與境外文化機構合作辦展,如與斯洛文尼亞檔案館合作的“跨躍時空的彩虹——天文學家劉松齡”、與德國海德堡市檔案館合作的“干杯,海德堡:海得堡啤酒廠和啤酒館歷史”等展覽。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近些年在開發編研項目的過程中,與有關地方合作辦展,先后在淮安、廣州等地舉辦了“清宮淮安秘檔展”、“黃埔古港展”、“清代廣東貢品展”、“嶺南歷史文化名人展”等10余項專題展覽,各課題的編研過程,便是一個展覽的籌備過程。
廣東省檔案局(館)為配合廣東文化大省建設發展規劃,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作,先后舉辦了廣州十三行、黃埔古港、“潮起廣東——廣東改革開放30周年清宮檔案展”和海邦剩馥——廣東僑批檔案展覽等多項展覽。2007年,廣東省檔案局(館)在加拿大溫哥華市舉辦了“嶺南映象·世紀變遷——中國廣東省檔案館珍藏照片選展”,使檔案資源走出國門,對外文化交流。
大連市檔案局(館)為進一步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于2009年對檔案館展廳進行全面改陳,開辟了600多平的新展廳,并精心制作了“城市足跡”固定陳列展和“難忘的記憶——蘇聯紅軍在旅大”專題陳列展。兩個展覽共精選近600幅圖片、600余件實物和館藏檔案資料,并采用幻影成像、電子書等先進的多媒體方式,真實形象地揭示了大連的歷史發展脈絡和時代變遷,以及蘇聯紅軍在旅大軍管駐防的情景。檔案展覽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各個層次,使“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檔案走入了尋常百姓家,真正實現檔案“記錄歷史、服務現實”的宗旨。大連市檔案局(館)利用館藏資源,精心制作了《大連解放檔案文獻圖片展》,展覽匯集了300多幅圖片和240多件檔案文獻及實物,40余件珍貴檔案文獻在展覽中首次公布。展品還包括部分精品老報紙、雜志、地圖等檔案資料。這些珍貴的檔案文獻和實物,真實地再現了大連解放的一個個歷史瞬間,記錄了英勇的大連人民為全固的解放和大連的發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大連市檔案局(館)承擔的課題項目《檔案展覽與公眾關系研究》,是全省“十一五”期間頒發的唯一一次特等獎,為檔案展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局(館)為慶祝建國60周年,籌辦了“輝煌新疆60年成就展”,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此外,利用館藏檔案資源舉辦的展覽還有:“見證新疆檔案展”、“騰飛新疆—改革開放30年檔案紀實展”、“新疆民俗風情攝影圖片展”(先后在廣東省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北京市檔案館展出)、“自治區檔案館館藏珍貴檔案展”、“名人檔案展”及流動檔案展“透過檔案看新疆”等。
深圳市檔案局(館)大力征集老將軍書畫檔案,并于2002年6月成立了全國首家共和國老將軍書畫檔案專館。截至2009年底,該館已收藏包括10大元帥在內的上千位共和國老將軍近4000幅書畫檔案,是全國收藏此類檔案最多的部門。利用這批特色檔案,深圳市檔案館先后在上海、南京、廣州、南昌、烏魯木齊、深圳等地舉辦展覽,極大地發揮了革命歷史檔案的教育功能。
天津泰達圖書館檔案館是國內唯一一家實行圖書、檔案、情報一體化管理的公共文化機構。該館的“檔案精品展廳”,接待社會各界80多批參觀者,包括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原局長毛福民、古巴國家檔案總局局長奧斯瓦多•貝多拉圭、新加坡國家檔案館館長畢觀華等國內外檔案界領導和專家。
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局(館)為200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舉辦“寧夏輝煌50年成就展”。該館將自治區成立20、30、40、50周年慶典展覽慶?;顒訁R編成冊,并為寧夏博物館新館“輝煌塞上”陳列布展。
山東威海市檔案局(館)利用館藏和從英國、法國征集的5000余張照片,先后舉辦《英租威海衛圖片展》、《一戰華工圖片展》等大型展覽,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反響。
武漢市檔案局(館)改進宣傳形式,增強可視性,舉辦了《檔案里的武漢》大型展覽。
1.2.2檔案成為文獻紀錄片的亮點和支撐點
檔案是文獻紀錄片最好的素材,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歷史憑證。因此,檔案館與媒體的合作逐漸形成趨勢。
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拍攝的110集電視片文獻《周恩來的故事》,榮獲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行業電視委員會評審的第24屆中國行業電視片一等獎、最佳撰稿獎,并在中央電視臺等lO余家電視臺陸續播出。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的10, 集電視文獻紀錄片《毛澤東在1949》,獲得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頒發的2008-2009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十佳作品”獎,該片于2010年1月在中央電視臺和數十家省級電視臺播出。另外,中央檔案館還拍攝了專題文獻片《偉大長征》,與中國唱片總公司合作編輯出版音像制品《共和國足跡》。
外交部檔案館在加強對外交流,讓檔案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館與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上海電視臺等媒體合作,利用開放檔案制作專題紀錄片,宣傳中國外交工作。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推出的28集電視紀錄片《清宮秘檔》,旨在“走出戲說,走進真實”,在中央臺和香港及一些省市電視臺連續播放,深受歡迎。與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共同創作的4集紀錄片《帝國商行》,被媒體稱為是“中央第10套節目歷史文化的大片”,該片英文版在境外播出?!肚鍖m秘檔》和《帝國商行》兩部電視片都有圖文并茂的出版物,并多次再版。該館參與拍攝的12集專題片《故宮》,在央視黃金時間熱播,昔日皇家秘檔成為大眾的文化熱點。此外,還配合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圓明園》。同時通過新聞發布、系列報告、媒體專訪、首發式等形式做適度宣傳,推動檔案編研成果更通暢地走向社會,讓檔案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
上海市檔案局(館)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形式,擴大檔案宣傳的覆蓋面。結合館日活動,依托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制作專題宣傳節目。該館參與拍攝的《裝飾派建筑藝術在上?!?、《外灘建筑》等專題片,在芝加哥世界城市建筑藝術研討會上,引起與會者對上海在上世紀20-30年代興起的現代裝飾派建筑藝術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
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局(館)“十一五”期間為中央電視臺拍攝《百年寧夏》、寧夏電視臺拍攝《中國回族》、中央電視臺與寧夏電視臺聯合拍攝《歲月山河》、寧夏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拍攝《寄語寧夏》等電視片,提供了檔案資料和照片。
貴州省檔案局(館)在2006年協助國家檔案局完成了大型文獻紀錄片《偉大長征》在的拍攝任務。
1.2.3構建網絡編研新平臺
網絡媒介的普及,改變著人們對傳統紙質出版物的閱讀習慣。構建網絡編研平臺,是信息社會對編研工作提出的新課題。檔案館網絡的應用,拓展了我們的編研領域,成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新途徑。
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針對2008年3月14日拉薩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及時連續地公布了33件涉藏檔案,制作了5個專題網絡視頻,分3批在國家檔案局官方網站公布,有力地說明了西藏自古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視頻被國內外300多個中文網站、100多個英文網站轉發,點擊者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都作了相關報道,檔案的說服力通過互聯網向世界傳播。
哈爾濱市檔案局(館)于2007年,在哈爾濱檔案信息網上創辦“網上展廳”欄目,此后,通過展廳成功地舉辦了“全市珍貴檔案資料展”等系列活動,現代技術的應用,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局(館)檔案信息網于2006年11月正式開通運行,網站開辟了“網上展廳”欄目,制作了照片的分類展示,其中包括“館藏檔案”、“老照片”、“賀蘭山巖畫”、“西夏文字”四部分。2008年8月,在自治區檔案館成立50周年之際,該館與寧夏電視臺聯合拍攝的電視專題片《檔案館中的五十年》,被上傳到自治區檔案局館網站的“多媒體檔案”欄目。
1.2.4 檔案編研成果的電子化
檔案編研開發成果,除了采用傳統的排印、流行的影印、新型的圖錄方式,還有電子出版物和縮微品等等。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編研成果集文字、圖片、照片、錄音、視頻于一體,通過發行光盤,擴大了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范圍和影響。不同的編纂出版形式,有著不同的特色。
作為新興的電子出版物,光盤容量大、體積小、方便檢索轉錄,受到讀者特殊青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北京超星公司合作出版的《中國明清史檔案文獻光盤庫》,輯錄了1995年以前明清檔案的出版物,共有10盤。它相當于一個小型專業圖書館,在海內外暢銷發行。
1.2.5 研發具有檔案特質的文化禮品
在對某一專題檔案進行編研的同時,推出具有檔案特色的文化禮品,是近些年檔案資源開發的一個特色。譬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在啟動 “清宮廣州十三行檔案”、“清宮塘沽秘檔”、“乾隆南巡淮安”等項目中,均經仿真制作,精心裝裱,推出備受地方歡迎的特色禮品。而清朝皇帝的《寶譜》、《元旦開筆》、《瑞谷圖》等文化禮品的開發,則滿足了社會公眾欣賞皇家文化的特殊需求。
1.3 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根據《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管理辦法》的要求,各檔案館相繼建立了資政服務接待大廳及檔案信息網,便于群眾對政府公開信息的查閱,在增強政策透明度、體現政務公開、樹立服務型政府單位形象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建成“中央國家機關政府公開信息查閱中心管理系統”,于2008年4月開通了國家檔案局官方網站政府信息公開欄目。2008年5月,查閱中心正式對外辦公,除了提供計算機網上查詢外,同時還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查閱者,并提供查閱、咨詢、復印等服務。查閱者主要查閱或咨詢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等與百姓密切相關的政策性文件或行業規章制度,內容涉及房屋的產權、拆遷、租賃,離休、退休、下崗職工待遇,恢復組織關系、工資待遇、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以及煤礦安全事故賠償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湖南省檔案局(館)于2005年4月在互聯網上開通了檔案館網站,2006年11月網站又完成了升級改造,率先在全國省級國家綜合檔案館中將現行文件服務中心升格為,與省檔案館網站并行的兩大板塊,體現了“貼近現實、面向社會、服務百姓”辦現行文件服務中心的理念。
上海市檔案局(館)檔案信息網所設立的欄目有:局館簡介、最新視點、檔案動態、政務公開、檔案查詢、網上展覽、檔案利用、珍檔薈萃、館藏指南、上海歷史、專題報道等等。該館網站與美、英、俄、法、德、加、日等國家檔案館網站鏈接,開辟了國際化檔案信息資源互動的平臺。
海南省檔案局(館)于2005年元月正式開展已公開的現行文件閱覽服務,實現了百姓與紅頭文件的零距離接觸,讓廣大群眾能夠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法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檔案館從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積極收集相關文件?!笆晃濉逼陂g共收集到已公開現行文件5276件,其中收集省法制辦文件890份,內容涉及養老保險、土地征用、就業與再就業、工資待遇、招商引資等多方面內容;收集的現行刊物有105冊、文件匯編92冊。資政服務大廳年均接待利用者300人以上,真正搭起了一座連接政府和社會的橋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局(館)開展了政府信息公開查閱工作,對收集到的政府公開信息及時進行規范化整理、編目,編制了信息目錄、專題目錄等多種檢索工具,方便各族群眾利用。同時,還積極做好宣傳工作,通過報紙公告、網站宣傳、新聞發布會、電視等多種形式,定期向社會提供政府信息公開服務的內容及查詢利用方式等,取得了較好社會效果。
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局(館)早在2002年10月就開設了檔案文件利用服務中心。2008年5月,“檔案行政審批窗口”、“已公開現行文件查閱中心”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務服務中心。通過現場查閱、電話查詢、信函代查等形式,向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提供各類政策法規以及勞動就業、福利待遇、社會保險與救助、房屋拆遷、土地管理、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已公開現行文件。
廣東省檔案局(館)建立的檔案信息網,擁有文件目錄15350條,到2010年7月底,總訪問量達到1390萬人次。為了加強網站的管理,特制定了《廣東檔案信息網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規范了網站的建設和管理工作。
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從默默無聞,到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從單一的質出版,跨越到電視、廣播、網絡立體開發;從一般的媒體合作到與主流媒體乃至境外媒體聯手;從零散的新聞報道到結合時事熱點專題性策劃,逐步形成多樣化的宣傳路徑,有力地說明了檔案編研在社會大眾中的認知度大為提高,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成績斐然。
2 檔案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十一五”期間,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面對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和新形勢,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檔案開發利用的安全問題、編研人員業務素質的問題、編研部門如何處理與各方面的關系問題以及編輯出版資金問題等等,都有待我們思考和探討。
2.1如何在信息資源開發中確保檔案安全的問題
檔案工作,安全重于泰山,在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工作中確保檔案安全,這是檔案編研工作也是整個檔案工作的永恒命題,是我們檔案人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天職。國家檔案局提出“建立確保檔案安全保密的檔案安全體系”。對數字檔案、膠片檔案、多媒體檔案的安全,對檔案內容公布的安全,以及檔案在網站建設、網絡應用中的安全,分別制定了相應防范措施,消除各類不安全隱患。安全第一、利用第二,編研工作應在確保安全服從大局的前提下適度開展。
檔案資源開發工作中的安全,應包括這樣三點:第一,確保檔案原件的安全。檔案編研在利用原件的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借閱審批制度,嚴格遵守檔案利用要求。第二,確保檔案編研信息內容的安全。包括檔案利用的報批、公布檔案的審核等,并且時刻警惕涉及國家核心利益,比如國防、外交、主權、邊疆、民族、宗教、債務等的檔案信息的保密,牢牢樹立政治意識,既要堅守保密的紅線不能違背,又要有利于編研成果的推廣利用。第三,確保檔案編研成果在網絡應用中的安全。檔案信息的網絡開發與傳播,應有嚴格規范的審核流程與監督制度。相關人員應強化檔案數據安全管理,電子檔案的存儲、保管與使用、信息的網絡應用與物理隔絕等,應由專人負責,嚴防電子檔案外泄。
2.2 如何提升檔案編研人員業務能力和學識水平的問題
優秀的檔案編研工作者的必備素質。一位優秀的檔案編研人應該具有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和業務功底這樣三個要素。首先,檔案編研工作者需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以及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洞察新趨勢,快速吸收時代發展中出現的新技術、新方法,并及時運用到檔案編研工作中來。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媒體、網絡、影視、出版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適應、利用這個新環境,促進檔案編研工作的發展,是新時代檔案編研工作者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第二,要有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任何一項檔案編研工作,都不是獨立封閉的,更多的是要依靠與多方的合作,每個成果都是集體智慧、團隊努力的結晶。第三,編研開發實踐告訴我們,檔案編研人員扎實的業務功底對編研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這包括編研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文化積累、文字功底等等,這是一個綜合能力的體現。
提高檔案編研人員的業務能力。首先,要處理好檔案“編”與“研”的關系。周恩來總理說:檔案工作者要學習司馬遷。司馬遷是治檔與治史有機結合的典范??梢?,檔案的“編”與“研”是一個有機體,檔案館的業務研究不是可有可無的。檔案工作業務發展要求研究館藏檔案的形成與整理保管狀況,研究相關專題的歷史背景與脈絡,研究專題檔案的內在價值,研究進行編纂出版的經驗理論及現代編研技能。在“研”字上下工夫,才能出精品、出人才,才能提升檔案館和檔案工作的社會地位。不過,檔案館的研究畢竟不是“主業”,在很大程度上,研究是為編纂開發服務。我們倡導的是,以編為主,編研結合,積極開展研究指導下的編輯,大力提倡編輯基礎上的研究,實現編纂與研究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在完成好本職業務工作的前提下,我們鼓勵和支持個人業務研究??傊?,只有擺正研究工作的位置,才能確保業務研究的健康發展,更好地提升編研人員的業務水平。第二,要鍛煉敏銳的文化洞察力和精品意識,以此來指導、推進具體的編研工作,這樣才能夠使編研的課題選材、開發視角、編研形式與表達方式更加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更好地滿足大眾需求,服務社會。第三,要下真工夫,練真本事。檔案編研工作是一個“苦”差事,需要肯花時間、花精力來做,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可以說,點滴的積累和進步,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不懈的努力。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打基礎,做好本職工作。如今,檔案編研工作者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活動,比如開展校園講座、參與影視節目制作或提供學術指導等等,這些社會活動是宣傳檔案編研知識與成果,讓更多人了解檔案、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但對于檔案編研工作者而言,可以說這些都是副業,檔案編研工作者要牢牢記住和很好地把握,一定要將主要精力放在館藏資源開發與編研的基礎工作上,切防種了自留地,荒了責任田。
2.3如何處理編研部門與各方面關系的問題
檔案編研開發工作一般都面臨這樣兩種情況:一是,檔案工作的核心、重心中心往往放在保管整理這些基礎工作上,編研常被視為“邊遠部門”、“邊緣機構”;二是,編研開發是出成果的工作,容易成為關注的焦點,也往往成為矛盾的熱點。
編研工作要想有位,必須有為。應采用開放式編研,盡可能地爭取得到上級領導及其他相關部門的認可和支持,并借助領導力量順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開放式編研務須注意兩個問題:
其一,開放搞編研,務必抱有開放的心態。走開放式的編研之路,就不是獨家,而是幾個部門、幾個單位的合作,這就特別需要講求相互容納,協調運作,妥善處理各方關系。編研部門要擺正位置,樹立大局意識,增強全局觀念。
其二,開放搞編研,務必充分尊重合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凡與檔案館進行合作的單位,往往很強調編研開發項目的實用性、時效性、特色性、豐富性,對有關課題怎樣開發,規模有多大,采取哪些形式,何時推出,大都有著很系統很實際的考慮。對此,我們務須充分尊重,在形式、時間、步驟上主動配合。編研開發檔案的目的是服務,那么,我們在合作中就要努力服務到家到位。只有這樣,檔案編研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2.4如何解決檔案資源開發工作中的資金問題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檔案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與傳統的檔案查閱利用相比,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概念和手段已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檔案編研出版、展覽宣傳、多媒體開發與政府信息公開等諸多方面,都屬于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范疇,這些工作的優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檔案數字化的進程。這一切都需大量的資金做支撐,經費投入不足,會使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編研課題不能開展,或已開展的編研項目不能盡快完成,開發利用受到制約,這是各檔案部門普遍面臨的問題。
解決檔案資源開發工作的經費問題,大致有三種途徑:
一是結合時事熱點,積極爭取專項課題資金。如2009年,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由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全國檔案編研出版工作指導委員會組織編輯,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解放》系列叢書,被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2010年,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由各省市檔案局(館)參與編纂,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檔案文獻》系列叢書,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全國紀念改革開放30年百種重點圖書之一。這兩部大型系列出版物分別由30余個城市的檔案局館參加編纂,資金來源是國家重點專項課題經費。
二是爭取地方財政支持。地方檔案館僅靠自身的資源是很難成就大規模的文化開發項目,如果利用特色品牌創意,就有可能得到地方財政的支持。廣州市荔灣區檔案局(館)作為一個市區級的檔案館,在開發地方品牌“廣州十三行”項目時,通過申報運作得到廣州市委、廣州市社科聯、廣州市荔灣區政府等各方面領導的關注,從而撥款啟動。該項目的資源整合、編研出版、展覽宣傳以至電視制作都被列入地方財政年度預算,這是利用政府資源創建文化品牌的成功范例。
三是尋求合作資金。與外單位合作出版,開展合作編研,為編研出版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出版的《清宮萬國博覽會檔案》6冊和《晚清國際會議檔案》10冊,就是與揚州廣陵書社合作,前者負責編輯,后者落實出版。內蒙古檔案局(館)編纂的《內蒙古自治區概覽》,即是用館方史料和編輯力量,由合作方負責出版發行。
實踐證明,市場運作是實現編研工作良性運轉的出路所在。首先應該增強市場意識。檔案部門行政經費一向緊張,檔案館的實際情況要求我們,不能完全靠行政部門出錢補貼。檔案編研工作要通過市場解決出路問題,從根本上扭轉補貼出版的被動局面。因此,走出去找市場,并將市場機制引入編研業務,這是現今編研工作不可回避的問題。面對復雜的文化市場,怎樣才能開發足夠的工作項目,使我們的編研工作處于持續發展的飽滿狀態?怎樣找到一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更好一些的編研項目,使我們的工作更有價值?從根本上說,必須自覺地樹立市場意識,帶著市場意識去研究館藏,帶著市場意識去捕抓機遇。要廣泛了解和充分把握文化市場信息,密切關注文化市場走向、出版行情以及學術研究動態等,知道社會需求什么。在檔案與社會之間找到了結合點,也就找到了市場,編研開發工作也就做活了。其次,必須掌握市場規律,用市場規則保護自己。在編研出版工作中,可采取簽訂合作協議和預付啟動金這樣兩項措施,以確保檔案開發項目的順利推進。
3 對“十二五”期間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展望
“十二五”期間,檔案資源開發利用須與時代潮流同步發展。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積極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這將是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3.1 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社會化
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發展前景,呈現社會化多方合作的趨勢。從課題項目的組織上說,不是檔案部門獨家,而是與社會多家合作,尋求各館之間、不同行業、多部門的縱橫聯合,實現人力資源上的優勢互補;從成果形式上說,不是以往單一的書籍出版,而是有充滿現代氣息的數字、電子、網絡等各種展現形式;從資源利用上講,不限于館藏,而是立足館藏檔案,適度吸納社會文化資源作為補充,以求出品更加完整、豐富的系統文化產品。
檔案編研從檔案館走向社會,由國內走向國際是大勢所趨。一方面,檔案編研的合作和開放不僅要求突破傳統的檔案館內部界限,努力形成以編研部門為主導、各部門參與和協作的現代編研體制,同時還應突破某個檔案館乃至檔案專業的界限,向國內外和編研課題相關的單位乃至全社會開放。另一方面,檔案編研服務對象和傳播手段需要社會化,使檔案編研成果的形式和編研的方法均有深層次的拓展。
搞開放式開發有兩點應注意:第一,要以開放的心態來開展工作,改變檔案部門單打獨斗、孤軍奮戰的狀況。充分吸納社會各界、國內外的力量,廣泛建立多種合作模式,走出小天地,開拓大舞臺。第二,發揮團隊的力量,崇尚團隊精神。在合作過程中,務必本著團隊的思想,充分尊重合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在時間、方式等各方面主動配合,同時注重成果的共享。
3.2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信息化
檔案資源開發利用越來越依賴于現代技術,一方面,檔案編研需要充分地利用數字檔案;另一方面,編研成果也需要數字化和網絡推介?!笆濉逼陂g,檔案資源信息開發應與數字化及網絡建設自覺地銜接,實現歷史性的轉變。
一是開展數字化建設。根據《電子文件管理暫行辦法》、《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等文件中,關于電子文件管理和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功能要求,配備檔案數據庫管理系統、電子文件管理系統、數字檔案信息移交及發布利用系統等,加快電子文件中心和數字檔案館建設。將數字化技術有效地用于檔案編研開發的工作環節,解決反復調閱檔案及檢索核查的繁瑣,提高工作效益。
二是實現網絡信息交流。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網絡環境下的檔案編研,可以將文字、聲音、影像、圖片等多種形式并用,達到較強的感官沖擊,吸引更多的瀏覽者,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更有利于檔案編研工作發揮其服務作用。搭建檔案編研成果展示與傳播的新平臺,通過網絡實現檔案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輸,可以使選題立項、合作交流、成果公布、信息反饋等,都能更加便捷,達到檔案信息交流的最優化效果,讓檔案資源流動起來。在檔案信息資源整合,擴大共享范圍的同時,還要建設檔案信息安全保密系統,保護國家秘密、工作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三是提高技術水平。完善對先進設備的研究與應用,為檔案開發利用與發展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使檔案編研如虎添翼。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技術的落后和網絡的不安全性會使知識產權保護和檔案安全保密缺乏保障,因此,必須對保護對象進行技術武裝,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有效防止盜版和非法復制??刹捎脵嘞拊O置、加密與數字簽名技術、CA認證技術、數字水印技術、限定使用次數技術等多種方法。
3.3 檔案信息資源的公開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充分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技術不斷完善信息公開工作,建立文件全文數據庫,并掛接在檔案信息網,為公眾及時獲取政府政務公開信息提供最快捷的途徑。
政府信息公開,不僅要搞好現行文件的公開,還要搞好館藏檔案的開放,加快館藏開放檔案的數字化進度,使利用者可直接瀏覽已開放的檔案全文。進一步改進政務信息檢索手段,將開放檔案目錄掛上檔案信息網,便于查詢服務。
3.4 “十二五”期間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實施規劃
對于“十二五”期間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各級各類檔案部門都已有制訂具體的工作規劃。譬如:
中央檔案館繼續編輯出版《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10-1966.5)等多種檔案資料匯編;重點抓好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100周年等檔案專題宣傳。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啟動《晚晴宮藏辛亥革命檔案》專項編研工作。
外交部檔案館利用網絡、數字化等新技術手段,創新編纂形式,形成復合型的外交檔案編纂工作專家隊伍,向研究型檔案館發展。
四川省檔案局(館)為迎接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擬與相關市州檔案館、紀念館通力合作,共同搶救和開發紅軍文化資源,打造一批紅色文化產品;結合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四川保路運動100周年紀念,開展編研工作;根據收集的相關檔案資料,編撰2008年特大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大事記及災區活動專題概要等,在適當時候拍攝文獻資料片,出版相關紀實專著;結合當地特色產業、傳統手工業,宣傳四川歷史和地域文化特色,如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涼山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內江糖業,自貢鹽業,宜賓、瀘州、德陽酒業,阿壩羌繡,綿竹年畫等,以展覽、圖書、電視片形式為主。
天津市檔案局(館)計劃整理研究出版近代天津金融業檔案史料系列,影印出版天津同業公會檔案史料系列,編纂出版辛亥革命在天津史料、天津地下黨史料、李鴻章在津籌辦洋務史料,形成館藏精品檔案文獻叢編系列;結合知青檔案、津籍大使檔案舉辦專題展;編輯出版《天津城市記憶畫冊》、《天津租界史畫譯叢》、《天津舊事叢書》;圍繞英租界金融一條街、意式風情街、日式風情街、泰安道英式風情區出版相關文化產品;與天津電視臺聯合制作近代天津實業家等近代天津名人系列影視作品系列。
貴州省檔案局(館)依托各級建立的電子政務網平臺,建立本級電子文件備份中心,對本級各機關電子文件進行統一備份和集中保管,實現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同步歸檔管理;加快檔案目錄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多媒體數據庫等基礎性工作的規范建設步伐。
寧夏檔案局(館)根據寧夏民族特色,挖掘館藏檔案資料,編輯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史料書籍;加大征集國外西夏檔案文獻力度,擬聯合史志、社科等部門對西夏檔案文獻進行研究,編輯出版有關史料。
遼寧省檔案局(館)要盡可能地多開發和匯編一批珍貴的檔案資料為后人所用,檔案資源開發任務繁重。
內蒙古檔案局(館)堅持合作編研的路子,以更好地開發館藏檔案信息資源,將館藏清代和民國時期重要檔案匯編出版。
武漢市檔案局(館)要通過編研使檔案資源更易檢索、利用,推進數字檔案館發展;建設檔案目錄中心,完善網站可公開檔案及現行文件查閱功能,提高遠程服務能力。
浙江省檔案局(館)注重照片檔案、名人資料的挖掘,在立足館藏的基礎上,借助外力開發檔案信息;聯合全省檔案系統的檔案資源開發力量,匯編大型畫冊《中國檔案精粹—浙江卷》,全面系統地介紹浙江省的館藏檔案精品。
海南省檔案局(館)為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提供服務,計劃聯合有關部門,收集國際旅游島的各類材料,并進行深入研究,挖其文化內涵;建立海南省檔案目錄數據中心,將對海南省各級綜合檔案館保存的檔案資料,通過實體分散、目錄集中的方法匯集起來,開展檔案全文掃描,實現館藏檔案的全文檢索。
天津泰達圖書館檔案館將繼續探索建立檔案信息聯網、實施跨行業合作、促進資源共建共享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建立開放檔案的檢索工具,使之在利用者查詢檔案信息時發揮導航作用。
總之,隨著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工作更多地融入社會的各個層面,檔案編研及開發的理念也正在不斷豐富和發展。楊冬權同志在《大編研:檔案編研工作的新趨向和新出路》一文中曾指出:“檔案編研的主體和客體不斷拓展,范圍不斷擴大,形式不斷更新,影響不斷增強。這一切可以概括為從‘小編研’向‘大編研’的轉變?!蔽覀兺耆梢源_信,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執筆:李國榮 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