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国 一 级 A 片/午夜免费视频/久久riav/国产人妖 视频专区 - 1024亚洲精品国产

檔案之窗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經驗交流 » 正文

地方志與旅游資源開發利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1-23 10:08:45    來源:雁山區檔案局 譚琳     發布:gxda</div&    瀏覽次數:685    評論:0
導讀

【摘要】旅游業屬文化產業,以歷史文化、地理沿革、民俗風情等為發展基礎,地方志在內容上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資料支撐,在價值取向上與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一致,也有方志服務于旅游的說法,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地方志即方志,方志一詞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地記,直至今日,貫穿在歷史的長河中,是一種特殊體裁的著作。現在最常見的地方志是以行政區劃來分的綜合性著作,廣泛而詳實


 
    【摘要】旅游業屬文化產業,以歷史文化、地理沿革、民俗風情等為發展基礎,地方志在內容上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資料支撐,在價值取向上與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一致,也有“方志服務于旅游”的說法,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地方志即方志,方志一詞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地記,直至今日,貫穿在歷史的長河中,是一種特殊體裁的著作。現在最常見的地方志是以行政區劃來分的綜合性著作,廣泛而詳實地記載了各地方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按內容又有專門記錄各地方山川形勢、關隘、古跡、奇觀、金石等自然地理的專題性記載,這些歷史性的地理史料在如今看來,不僅具有“存史”的功能,還兼具著旅游資源指南的功能,具有促進區域旅游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旅游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迅速興起的一個行業,也稱現代旅游業,是一個以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為人們提供旅行游覽服務的行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持續繁榮,游客的對旅游業的要求不斷變化,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在新形勢下有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傳統文化、民俗風情、建筑遺跡等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獲得了游客的認可和喜愛,區域旅游資源開發重點轉為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即使是已經在開發利用中的旅游資源,也有繼續深入挖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趨勢不僅在于寬度,更在于資源深度的挖掘,找到區域旅游最精華、最與眾不同、最有內涵的不同點。
    二、地方志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方志具有資政、教化、存史的功能,我國自古以來都十分注重方志的編修,不僅各地編有府志、周志、縣志、鎮志、里志,還有各類全面的通志、總志,專門的山水志、園林志等,內容往往突出山水、名勝、古跡、園林。一部地方志就是一個地方旅游資料的數據庫。
    (一)地方志為區域旅游資源開發提供資料支撐
    1、自然地理資料支撐
    方志中包含大量的自然地理資料,描述有大量景觀資源,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對象。如《雁山區志》中專設“山水 園林文物 古跡 旅游”條目,詳細地敘述了雁山區的奇山、洞穴、秀水、園林景區,對雁山區的地質地貌、氣候、自然資源也有詳細的描述:“雁山區地處越城嶺、架橋嶺、海洋山夾持的桂林巖溶盆地中,有低山丘陵、峰叢洼地、峰林谷地、峰林平原、緩丘平原、丘陵谷地、坡地、階地、平底等”,區域內有奇山“雁山、方竹山、乳鐘山、岳山、奇峰山、父子山、金龍山、馬頭山、望夫山、冠山”,有洞穴“冠巖、父子巖、桃源洞、白骨洞”,有秀水“漓江、相思江、蓮塘池”等一系列豐富的自然地理資源,全面總結和還原了區域地情狀況,給旅游資源開發者提供了鮮活的自然地理資料。
    2、人文地理資料
    方志中同樣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地理資料,風土人情和人文景觀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是區別于其他旅游資源的內涵所在,《雁山區志》詳細記載了各類園林景區、文物古跡、墓葬陵園、莊園古寨、古運河古建筑等人文地理情況。如《雁山區志》記載:“白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坐東朝西,房為三開三進,兩天井,前、中、后三殿,青磚灰瓦,騎墻券頂,木楹石礎,長50.4米,寬12.6米,右加廚室,占地面積635平方米。”圖文并茂。對雁山區的民族民俗、方言宗教也有詳細記載,區域內部分村莊有一些傳統節日,如衛家渡村的“二月初一”、“五月十五”,大井頭村的“六月一”,衛家里村的“六月三”,劉家村的“六月五”,柘木村、夏家村的“六月六”。祿坊村的“八月十一”,文家、滕家、西隆、舊宅等村的“重陽節”,大橋、白竹境、楓林等村的“十月初二”,窯頭村、嶺子底村的“十月二十一”都是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方志的記載有利于我們了解當地的人文地理。
    (二)為復建文物古跡提供依據和參考
    一個是對全面損毀的古建筑進行的重建,一個是對部分損壞的建筑的復建,方志里圖文并茂的記載能給消亡了的古跡復建予以參考,以方志為依據建模。如浙江嘉興縣的烏鎮,就是全面借鑒方志復建并得以發展起來的旅游勝地。烏鎮鎮志有記載20世紀初烏鎮的鐵匠造出了一個直徑1米多的大鍋并附有照片,烏鎮人根據這份記載和照片重鑄了一口大鐵鍋,成為烏鎮西大街上的一道風景。烏鎮的一些廟宇、水上市場和老店也是根據鎮志復建的,科學性的參考和復建讓烏鎮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買賬,也為全國的古鎮保護樹立了榜樣,使得當地通過旅游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桂林市雁山區草坪回族鄉的白氏宗祠同樣也依據記載對部分破損之處進行了修復,在不改變古跡外貌的前提下,使得古跡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三)為旅游資源注入歷史文化內涵
歷史文化內涵就像旅游資源的靈魂,看不到,卻無處不在,滲透在資源的每一處,與其他旅游資源相互區別。即使是同樣的景致,有著深厚歷史和豐富文化的景致有著更勝一籌的韻味。如漓江冠巖景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歷史悠久,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廣西布政使司右參議蔡文游覽冠巖時,寫下詩句。明嘉靖三十六年,廣西布政使司右參議田汝成游冠巖后曾評價:“大抵桂林巖洞,爽朗莫如龍隱,幽邃莫如棲霞,而寒冽寂寥,兼山水之奇者,莫如甘巖(后稱冠巖)之勝。”明崇禎十年(1637年)五月二十一日,地理學家徐霞客到冠巖勘察,在他的《粵西游日記》中記載:“江東岸嶄崖,丹碧煥映,采艷畫山,冠巖即在其北,山上突崖層出,麓穹一洞,西向臨江,水自中出,外與江通。棹舟入,洞門甚高,內更宏朗,悉懸乳柱,惜通流之竇下伏,無從遠溯。”民國26年(1937年)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游冠巖后,題“光巖”二字,刻于面江石壁。1961年5月15日,越南胡志明主席游冠巖時,贊譽冠巖為“天下第一神仙洞府”。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得冠巖景區在眾多相同類型的景區中脫穎而出,成為百里漓江名勝景觀眾的一顆明珠。
    地方志與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利用方志資料對區域旅游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各方史料挖掘區域旅游資源的深度有利于區域旅游的長足發展。旅游開發者應該充分利用地方志做精品景區,而不是盲目地引進快消旅游產品,反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szsunz.com/news/201811/1876.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檔案之窗(dawindow.com) ???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4747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