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檔案,服務政府部門和人民群眾,是檔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檔案部門的職責。多年來,我們在檔案利用和檔案服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做出了一些成績,取得一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切實做到“三優”、“兩滿意”、五不讓,體現以人的本的服務理念,先后被省、市檔案系統評為先進集體,通過我們對近幾年利用情況對比(見下表)。
發現提供檔案利用結果發生了三大變化:
一是利用檔案門類發生了變化,由單一文書檔案拓寬到文書檔案、專門檔案(土地征用、公證檔案、訴訟檔案、紀委案卷檔案、土地延包、城建科技檔案、會計檔案、婚姻檔案等)、照片檔案、實物檔案(印章)。如:婚姻檔案利用率急速上升從2001年的8人次(占利用人次7.6%);2002年的28人次(占利用人次17%);2003年的30人次(占利用人次10%);增長到2004年的90人次(占利用人次30%);2005年到7月為止的62人次(占現有利用人次27%)。又如:2003年我館利用照片檔案260張,先后為攀枝花日報、攀枝花市開發紀念館、市文聯提供了大量的反映仁和區發展情況的圖片;我館也抓住四川省檔案信息化建設現場會在攀枝花市召開,仁和區作為一個參觀點的機遇利用館藏照片、計劃經濟時期的票據制作以“對歷史負責、替未來作想、為現實服務”為主題宣傳展板并多次在區委、區政府及各部門舉辦大型活動中展出。
二是檔案利用者發生變化,由單一機關工作人員拓寬到企業工作人員、下崗失業人員 、離退休人員、創業人士、軍人、上訪戶、農民,特別是近兩年農民利用者每年利用人次可達80來人次。
三是利用檔案的目的發生變化,由工作查考、學術研究拓寬到工作查考、學術研究、經濟建設、案件查處、解決糾紛、宣傳教育。
據近幾年檔案館檔案資料利用情況統計分析,我館發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對檔案利用、檔案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檔案利用對象和服務領域有所擴展,原有的檔案利用對象和服務領域出現一些新的動向,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強檔案館業務基礎工作,創造一個良好服務環境
1、優化館藏檔案結構。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檔案館要開展利用工作,沒有一定數量的檔案是無法進行的,數量多,價值不高,用途不大,都很難滿足社會和利用者的需求,因此我館在按常規接收各立檔單位檔案的同時,還注重、接收、收集具有地方特色檔案或資料,截止2004年12月底,我館共接收現行區級黨政群機關及撤銷小區、機關、改制企業的文書、科技、會計、專門檔案共90個全宗33329卷(盒、冊)、4219件;照片檔案42卷1407張;印章994枚;國家(省)級獎牌(杯)4個;100年程氏家譜1冊。資料8684冊。其中文書檔案20842卷、4219件;會計檔案4557卷;科技檔案775卷;專業檔案7155卷(盒);館藏會計、科技、人口普查、工業普查、地名普查、森林資源調查、林權定證、土地征用、案件查處、婚姻、干部死亡等10多種專門檔案12487卷(盒),占館藏量的37%,改變了館藏檔案單一局面。如:綜合農業開發的有關文字和圖片;安置涼山移民情況的有關文字和圖片;河堤改造工程有關資料;,正準備收集攀西石榴節有關圖片。同時為了改善館藏結構,我館把照片檔案作為征集工作的一個重點,并通過翻拍、掃描和現場拍攝等方式將一批珍貴的照片檔案征集進館,征集到一批反映七十年代以來與仁和有關的事物(歷史文物照片如:下灣莊新時器出土石器、舊石器時代遺址等)、人物(仁和區第一個考取清華大學的李朝陽、仁和區第一個奧運健兒楊波的照片)、建筑等新老照片,并對所接收和征集的照片進行掃描、著錄,我館在建立文書檔案目錄數據庫后,又建立了另一個目錄數據庫---照片檔案目錄數據庫。
2、加速館、室檔案信息化建設,2002年為確保全區檔案工作五年規劃的順利實施,我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更新工作理念,將檔案信息化建設作為全區檔案工作的重點和突破口,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和重視下、在全區各單位、鄉(鎮)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了館、室藏文件級目錄著錄工作,建立了檔案館、室藏目錄數據庫,實現館、室藏目錄數據互動。到目前為止檔案館共保存數據58萬多條。從利用計算機管理和檢索檔案后,縮短查找利用者所需材料時間,提高了檔案查準率和查全率,深受廣大利用者的歡迎。
3、為了方便檔案查找和利用加大檔案編研工作,編制文書檔案全引目錄、案卷目錄、專門檔案目錄如:婚姻檔案、公證檔案、訴訟檔案等專題案卷目錄、編寫了檔案館指南、檔案館檔案利用事例選編、土地征用匯集、舊印章目錄等資料,仁和區機構變遷情況閱覽表等資料。
4、開放到期檔案,擴大檔案利用范圍,我館在堅持不損害黨和國家利益及個人隱私的原則下,依法準確劃定檔案開放范圍,合理地開放檔案,使檔案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并在提供開放檔案簡化利用者利用開放檔案手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檔案利用率。
5、堅持做好檔案的查借閱登記制度和利用效果登記制度。編制利用檔案效果事例選編,并認真分析利用反饋情況,從中了解新時期社會對檔案的需求。編制有關資料和檢索工具,為今后檔案利用者提供快捷的服務奠定了基礎。
二、轉變工作方式,拓寬服務領域
我館逐步轉變“自我封閉”、“重藏輕用”、“待客上門”、“你歸我管”、“等靠要”等傳統觀念,樹立與社會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檔案工作觀念,增加了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和效益意識,切實轉變工作方式和方法,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1、利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檔案工作、提高全民檔案意識。
一是組織全區部份領導干部、檔案員參加劍南春杯檔案知識競賽,二是上街設立咨詢點,對過往群眾所提出問題作認真、細致解答和散發宣傳資料,三是抓住區委、區政府各部門組織集體公益活動(如:關工委舉辦“關愛行動”進校園活動)的機遇把制作“對歷史負責、替未來作想、為現實服務”為主題宣傳展板在全區20多個中小學展出。四是2004年制作了《依法治檔,任重道遠》的法制宣傳片在仁和電視臺法規園地播出。
2、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本著“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宗旨在全局職工中開展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引導干部職工樹立公仆意識,在向利用者提供服務時一貫堅持“只要我們能找到的,我們一定讓你們滿意”的宗旨,如今,我們又采取了“換位”思考的方式,將自己與利用者的位置對換,想利用者所想,急利用者所急。在這種思考方式的帶動下,既使我們館內無法查找利用者所要的材料,我們也會通過工作上的方便,四處為利用者打聽和咨詢,直到利用者滿意為止。
3、創新服務機制。開創檔案閱覽服務、檔案外借服務、檔案展覽與陳列服務、檔案咨詢服務、已公開現行文件閱覽服務。
一是從2001年開始籌劃現行文件服務中心工作,并于2003年3月正式向社會開放,到目前為止現行文件服務中心共收集本區2001-2005上半年間出臺的涉及勞動就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城鄉建設、工資福利待遇、稅收、房改等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政策法規性文件2000多份,書籍200多冊,建立了現行文件目錄數據庫。并安裝中國法律事務應用系統軟件。進一步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二是開通檔案信息網絡服務,網絡服務窗口以宣傳檔案為手段,以查詢服務為目的,為社會公眾提供開放檔案、檔案政策法規、業務指導、檔案教育等方面的服務,仁和區檔案信息網設有局館概況、蘭臺經緯、檔案法規、館藏、現行文件、行政許可、工作動態、外埠檔案、檔案大觀、蘭臺快遞等欄目,各界人士通過瀏覽網頁,即可走近檔案、了解檔案、利用檔案。從2005年1月開通網頁起到目前點擊人次已達105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