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2004年,檔案學研究在深入拓展,突出創新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步,本文從檔案學刊佳作中挑選出一批文章進行評論①,這些文章從多個方面充實和完善了檔案學的基本理論,對檔案學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2004年 檔案學 理論研究
一
檔案學者一般認為,中國檔案學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相對于文、史、哲、政、經、法來說,它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也許正是基于這一特點,檔案學者在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著力最多。因為檔案學所具有的地位和價值、檔案學的完善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礎理論研究的狀況。在過去的2004年中,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檔案學應用理論研究、檔案應用技術研究在深入拓展、突破創新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步,發表的文章洋洋灑灑、蔚為大觀,呈現出了百花齊放滿園春的景象,其中又以基礎理論研究最為引人矚目,成為最大的亮點和看點。從總體上考察,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挖掘日漸成為檔案學者的共識,既有前瞻性的研究,也有實務疑難的剖析解惑,涉及到檔案學原理、檔案管理學、檔案館學、比較檔案學、檔案術語學、檔案學史學等諸多內容。它們的問世,對檔案學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在《檔案學》上收錄的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文章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胡鴻杰的《論中國檔案學的評價機制》②、覃兆劌的《從“檔房”到“檔案館”??關于中國檔案事業近代化的反思》③、李財富的《中國檔案學史論》④、陳兆?的《談談文件論》⑤、馮惠玲的《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管理的共存與互動》⑥、傅榮校的《檔案鑒定理論發展規律論》⑦、劉國能的《中國檔案事業的形成階段》⑧。
中國檔案學需要有自己的評價機制,否則,就很難做出對中國檔案學的正確判斷,就無法理性地把握學科的發展,甚至不能說明學科的基本屬性。在《論中國檔案學的評價機制》中,作者首先定義了中國檔案學的評價機制,即中國檔案學的評價機制,就是選擇或制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該學科進行評價。作者接著指出:(1)對中國檔案學理論的評價不宜采用事實評價,即要求理論與事實相符合。因為采用事實評價“存在邏輯的困境”、“存在操作的困難”。科學評價一種理論狀態,“僅靠事實評價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因此,需要一種根據理論的“內部的狀況去說明理論價值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愛因斯坦等所推崇的理性評價的方法。”因為其“是一種通過學科本身特征去分析和說明學科狀態,進而揭示這一學科對科學理論本身的貢獻的評價機制。”(2)中國檔案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定位取決于“中國檔案學的研究對象的層次和中國檔案學與其領屬學科的關系。”中國檔案學已經具備了科學發展正常狀態的基本特征,即“中國檔案學已經成為一種科學”。若按庫恩的理論“對一門學科發展狀態的認定,是看其是否具備‘范式’”,即要有公認的“科學準則和規范”,要有圍繞著這種科學準則和規范而形成的“具有共同信念的科學家集團”就會產生一些憂慮。我國檔案學界所認定的這門學科究竟是正在突破已有的范式,還是根本就沒有形成真正的范式,這“是中國檔案學取得資質的癥結所在”。更重要的是,“它自身能夠認識并找到一種自我發展的正確模式,才是一門學科真正走向成熟的標志”。
《從“檔房”到“檔案館”??關于中國檔案事業近代化的反思》的作者嫻熟地運用翔實的史料,闡述了近代檔案思想的產生和中國檔案事業的近代化,即從古代作為政治附庸的“檔房”模式向近代公共文化性質的“檔案館”模式轉變,以及早期的萌芽是“近代社會的科學求真精神與實證主義的影響,公共的愛國心的滋養和近代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事業的拉動,傳統史學的積淀與‘新史學’對檔案信息價值的凸顯,以及來自歐美的檔案專業見識等,共同促成了我國檔案事業的近代化。”……。該文是其專著《雙元價值觀的視野:中國檔案事業的傳統與現代化??兼論過渡時期的檔案思想》(下簡稱《雙元》)一書的重要階段性成果之一。《雙元》因其視角獨到、體系建設及資料翔實而受到國內同行高度評價,并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鑒定為優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
中國檔案學史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檔案學的科學水平,完善檔案學理論與學科體系、豐富檔案學的研究內容。同時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我國檔案學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增強檔案學理論的針對性、適用性,更好地發揮檔案學理論對檔案工作實踐的指導、規范作用。《中國檔案學史論》的作者將檔案學史劃分為“孕育時期”、“創立時期”、“發展時期”、“停止與倒退時期”與“恢復與繁榮”時期。指出其發展規律為:(1)檔案工作實踐的需要是檔案學發展的內在動力;(2)結構合理的科研隊伍是檔案學發展的關鍵因素;(3)穩定的政策是檔案學發展的根本保證;(4)經濟、科技、文化是檔案學發展的必要條件。并指出了檔案學發展的方向:(1)檔案學研究范圍將進一步拓寬;(2)檔案學的研究內容將逐步深入;(3)檔案學研究的集約化程度將不斷提高;(4)檔案學研究的綜合性、系統性將更加明顯;(5)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與應用技術之間互相交錯、互相轉化的趨勢將日漸突出;(6)檔案學研究將逐步融入國際檔案的洪流之中。最后指出:解決當前檔案學研究存在問題的辦法:(1)建立學術規范;(2)健全科研管理體制、研究發展戰略;(3)加強學術評論;(4)改善檔案學研究系統的外部環境;(5)建立、健全文獻檢索體系。
《談談文件論》是對以往關于文件的性質、功能、形成與運動規律、文件的綜合管理以及與檔案關系討論的總結,對于“文件論”經常受到質疑的問題具有澄清、解惑的作用。(1)文件論雖吸收了外國有關文件的一些理論,但主要還是在我國文書學、檔案學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文件論的核心思想是對文件要有個新的認識,需要有個新定義;(3)文件與其他信息記錄材料(或文獻)的區別在于制作或形成信息記錄材料的目的不同(文件制作或形成文件的目的是為了“辦事”);(4)檔案的定義是“保存起來以便查考的文件”或“保存備查的文件”;(5)檔案與文件有著極不同的管理工作,人類根據千百年來的經驗積累,形成了文件和檔案兩個不同的詞匯和概念,從目前來看可以繼續使用,不必取消其中的一個,檔案與文件完全不分是不可取的;(6)檔案來源于文件,檔案由文件組成;(7)文件管理的重點是對現行文件的管理,檔案管理的重點是對檔案的管理。最后作者說道:文件與檔案是緊密相連的兩門學科,我不主張將檔案學放到“大文件學”內,或將文件放在“大檔案學”內,因為它們都不利于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檔案鑒定理論是檔案學特色理論之一,這幾年一直是討論的熱點問題。檔案鑒定理論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特點和規律,研究這些規律有助于透徹地理解檔案鑒定理論,并為探索新的理論模式奠定基礎。《檔案鑒定理論發展規律論》闡明了檔案鑒定理論的發展特點和規律為:(1)與來源原則的結合;(2)史學影響的消退;(3)職能鑒定的回歸;(4)鑒定標準的實用化;(5)效益標準的日顯作用。檔案鑒定理論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規律的過程。了解這些規律,掌握這些規律,使我們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檔案鑒定理論的每一次變化,跟其它管理環節相聯系,不斷調整檔案鑒定標準,以適應檔案工作發展的客觀要求。
電子文件的出現,紙質文件的傳統理念和管理方式受到沖擊,傳統理論的適應性受到挑戰。我們該如何認識和應對?《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管理的共存與互動》作出了正確的回答:電子文件的管理推動了紙質文件管理的改革,如文檔一體化和實體管理的簡化;紙質文件管理的經驗和信息技術促成了電子文件管理的完善。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管理共存的二元格局將會持續相當長時間,趨向是紙質文件管理功能的弱化和電子文件管理功能的強化。因此,我們的態度應該是:一方面因勢利導,以積極文件的管理政策進軍電子文件管理領域,從管理制度、方法、技術層面幫助電子文件建立威信,以至于建立法律地位;另一方面穩扎穩打,堅守“社會記憶保護者”的職責,在沒有充分把握保障電子文件長久真實性時,不輕言放棄紙質文件陣地,充分有效地利用兩種文件的特點實現管理優勢互補,有利于我們在文件、檔案管理的重大變革時期最大限度地把握主動。
《中國檔案事業體系的形成階段》告訴我們,我國檔案事業體系“經歷了檔案??檔案工作??檔案事業??檔案事業體系四個階段,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于20世紀90年代,國家檔案事業體系的組成部分和框架??“檔案行政管理(包括管理機構、法規等)、機關單位檔案工作(檔案室)、各級各類檔案館、檔案科研、檔案教育、檔案宣傳出版、檔案學術理論研究(檔案學會)、檔案外事共8個方面最終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系統地在國際檔案界頗具影響的國家檔案事業體系。”
三
上述的這些文章或是強調理論與實務的溝通與銜接,或是注重創新與傳統的平和過渡,提倡科學研究的獨立學術品格,充滿了理性和思辯色彩,反映了檔案學者所特有的對檔案學構建、檔案學發展的深刻關懷的立場,代表了檔案學研究的進步,凸現了當今檔案學研究的鮮活生命力,構筑了中國檔案學逐步走向成熟進程的堅實基礎,將對我們的檔案學界、檔案學研究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如果把檔案學比作一棵正在成長的樹木,那么這些文章就是樹的根系,有了發達的根系,樹的基礎就會堅牢,繼而樹干粗壯了,枝繁葉茂了,整棵樹就偉岸挺拔
了,檔案學就能屹立于學科之林。
這些文章的作者或是前檔案局長,校、院長、系主任,或是博士、教授,都是檔案學學科帶頭人,他們在寫作上雖然風格各異,但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文章結構嚴謹、行文流暢、旁征博引、娓娓道來、深刻耐看、決不晦澀,反映著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學術底蘊。其中的選題或是國家基金項目的成果,或是參與國際會議的演講稿,可以說都是作者的力作,是檔案學研究的范文。
我們盼望,也有理由相信,今年將會有更多的佳作問世。
①本文所指2004年檔案學刊佳作,是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出版之文摘刊物《檔案學》學刊作品,本文所選佳作,實是作了第二次遴選。
②胡鴻杰:《論中國檔案學評價機制》,《檔案學》2004年第4期、原刊《檔案學通訊》2004年第2期。
③覃兆劌:《從“檔房”到“檔案館”??關于中國檔案事業近代化的文化反思》,《檔案學》2004年第5期、原刊《檔案學研究》2004年第3期。
④李財富:《中國檔案學史論》,《檔案學》2004年第1期、原刊《檔案學通訊》2003年第6期。
⑤陳兆?:《談談文件論》,《檔案學》2004年第5期、原刊《檔案管理》2004年第3期。
⑥馮惠玲:《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管理的共存與互動》,《檔案學》2004年第1期、原刊《中國檔案》2003年第12期。
⑦傅榮校:《檔案鑒定理論發展規律論》,《檔案學》2004年第l期、原刊《檔案學通訊》2003年第6期。
⑧劉國能:《中國檔案事業體系的形成階段》,《檔案學》2004年第6期、原刊《中國檔案》2004年第7~8期。
(牛角、樹人摘自《檔案學》2005年第4期)
關鍵詞 2004年 檔案學 理論研究
一
檔案學者一般認為,中國檔案學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相對于文、史、哲、政、經、法來說,它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也許正是基于這一特點,檔案學者在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著力最多。因為檔案學所具有的地位和價值、檔案學的完善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礎理論研究的狀況。在過去的2004年中,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檔案學應用理論研究、檔案應用技術研究在深入拓展、突破創新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步,發表的文章洋洋灑灑、蔚為大觀,呈現出了百花齊放滿園春的景象,其中又以基礎理論研究最為引人矚目,成為最大的亮點和看點。從總體上考察,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挖掘日漸成為檔案學者的共識,既有前瞻性的研究,也有實務疑難的剖析解惑,涉及到檔案學原理、檔案管理學、檔案館學、比較檔案學、檔案術語學、檔案學史學等諸多內容。它們的問世,對檔案學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在《檔案學》上收錄的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文章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胡鴻杰的《論中國檔案學的評價機制》②、覃兆劌的《從“檔房”到“檔案館”??關于中國檔案事業近代化的反思》③、李財富的《中國檔案學史論》④、陳兆?的《談談文件論》⑤、馮惠玲的《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管理的共存與互動》⑥、傅榮校的《檔案鑒定理論發展規律論》⑦、劉國能的《中國檔案事業的形成階段》⑧。
中國檔案學需要有自己的評價機制,否則,就很難做出對中國檔案學的正確判斷,就無法理性地把握學科的發展,甚至不能說明學科的基本屬性。在《論中國檔案學的評價機制》中,作者首先定義了中國檔案學的評價機制,即中國檔案學的評價機制,就是選擇或制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該學科進行評價。作者接著指出:(1)對中國檔案學理論的評價不宜采用事實評價,即要求理論與事實相符合。因為采用事實評價“存在邏輯的困境”、“存在操作的困難”。科學評價一種理論狀態,“僅靠事實評價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因此,需要一種根據理論的“內部的狀況去說明理論價值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愛因斯坦等所推崇的理性評價的方法。”因為其“是一種通過學科本身特征去分析和說明學科狀態,進而揭示這一學科對科學理論本身的貢獻的評價機制。”(2)中國檔案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定位取決于“中國檔案學的研究對象的層次和中國檔案學與其領屬學科的關系。”中國檔案學已經具備了科學發展正常狀態的基本特征,即“中國檔案學已經成為一種科學”。若按庫恩的理論“對一門學科發展狀態的認定,是看其是否具備‘范式’”,即要有公認的“科學準則和規范”,要有圍繞著這種科學準則和規范而形成的“具有共同信念的科學家集團”就會產生一些憂慮。我國檔案學界所認定的這門學科究竟是正在突破已有的范式,還是根本就沒有形成真正的范式,這“是中國檔案學取得資質的癥結所在”。更重要的是,“它自身能夠認識并找到一種自我發展的正確模式,才是一門學科真正走向成熟的標志”。
《從“檔房”到“檔案館”??關于中國檔案事業近代化的反思》的作者嫻熟地運用翔實的史料,闡述了近代檔案思想的產生和中國檔案事業的近代化,即從古代作為政治附庸的“檔房”模式向近代公共文化性質的“檔案館”模式轉變,以及早期的萌芽是“近代社會的科學求真精神與實證主義的影響,公共的愛國心的滋養和近代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事業的拉動,傳統史學的積淀與‘新史學’對檔案信息價值的凸顯,以及來自歐美的檔案專業見識等,共同促成了我國檔案事業的近代化。”……。該文是其專著《雙元價值觀的視野:中國檔案事業的傳統與現代化??兼論過渡時期的檔案思想》(下簡稱《雙元》)一書的重要階段性成果之一。《雙元》因其視角獨到、體系建設及資料翔實而受到國內同行高度評價,并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鑒定為優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
中國檔案學史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檔案學的科學水平,完善檔案學理論與學科體系、豐富檔案學的研究內容。同時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我國檔案學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增強檔案學理論的針對性、適用性,更好地發揮檔案學理論對檔案工作實踐的指導、規范作用。《中國檔案學史論》的作者將檔案學史劃分為“孕育時期”、“創立時期”、“發展時期”、“停止與倒退時期”與“恢復與繁榮”時期。指出其發展規律為:(1)檔案工作實踐的需要是檔案學發展的內在動力;(2)結構合理的科研隊伍是檔案學發展的關鍵因素;(3)穩定的政策是檔案學發展的根本保證;(4)經濟、科技、文化是檔案學發展的必要條件。并指出了檔案學發展的方向:(1)檔案學研究范圍將進一步拓寬;(2)檔案學的研究內容將逐步深入;(3)檔案學研究的集約化程度將不斷提高;(4)檔案學研究的綜合性、系統性將更加明顯;(5)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與應用技術之間互相交錯、互相轉化的趨勢將日漸突出;(6)檔案學研究將逐步融入國際檔案的洪流之中。最后指出:解決當前檔案學研究存在問題的辦法:(1)建立學術規范;(2)健全科研管理體制、研究發展戰略;(3)加強學術評論;(4)改善檔案學研究系統的外部環境;(5)建立、健全文獻檢索體系。
《談談文件論》是對以往關于文件的性質、功能、形成與運動規律、文件的綜合管理以及與檔案關系討論的總結,對于“文件論”經常受到質疑的問題具有澄清、解惑的作用。(1)文件論雖吸收了外國有關文件的一些理論,但主要還是在我國文書學、檔案學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文件論的核心思想是對文件要有個新的認識,需要有個新定義;(3)文件與其他信息記錄材料(或文獻)的區別在于制作或形成信息記錄材料的目的不同(文件制作或形成文件的目的是為了“辦事”);(4)檔案的定義是“保存起來以便查考的文件”或“保存備查的文件”;(5)檔案與文件有著極不同的管理工作,人類根據千百年來的經驗積累,形成了文件和檔案兩個不同的詞匯和概念,從目前來看可以繼續使用,不必取消其中的一個,檔案與文件完全不分是不可取的;(6)檔案來源于文件,檔案由文件組成;(7)文件管理的重點是對現行文件的管理,檔案管理的重點是對檔案的管理。最后作者說道:文件與檔案是緊密相連的兩門學科,我不主張將檔案學放到“大文件學”內,或將文件放在“大檔案學”內,因為它們都不利于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檔案鑒定理論是檔案學特色理論之一,這幾年一直是討論的熱點問題。檔案鑒定理論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特點和規律,研究這些規律有助于透徹地理解檔案鑒定理論,并為探索新的理論模式奠定基礎。《檔案鑒定理論發展規律論》闡明了檔案鑒定理論的發展特點和規律為:(1)與來源原則的結合;(2)史學影響的消退;(3)職能鑒定的回歸;(4)鑒定標準的實用化;(5)效益標準的日顯作用。檔案鑒定理論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規律的過程。了解這些規律,掌握這些規律,使我們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檔案鑒定理論的每一次變化,跟其它管理環節相聯系,不斷調整檔案鑒定標準,以適應檔案工作發展的客觀要求。
電子文件的出現,紙質文件的傳統理念和管理方式受到沖擊,傳統理論的適應性受到挑戰。我們該如何認識和應對?《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管理的共存與互動》作出了正確的回答:電子文件的管理推動了紙質文件管理的改革,如文檔一體化和實體管理的簡化;紙質文件管理的經驗和信息技術促成了電子文件管理的完善。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管理共存的二元格局將會持續相當長時間,趨向是紙質文件管理功能的弱化和電子文件管理功能的強化。因此,我們的態度應該是:一方面因勢利導,以積極文件的管理政策進軍電子文件管理領域,從管理制度、方法、技術層面幫助電子文件建立威信,以至于建立法律地位;另一方面穩扎穩打,堅守“社會記憶保護者”的職責,在沒有充分把握保障電子文件長久真實性時,不輕言放棄紙質文件陣地,充分有效地利用兩種文件的特點實現管理優勢互補,有利于我們在文件、檔案管理的重大變革時期最大限度地把握主動。
《中國檔案事業體系的形成階段》告訴我們,我國檔案事業體系“經歷了檔案??檔案工作??檔案事業??檔案事業體系四個階段,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于20世紀90年代,國家檔案事業體系的組成部分和框架??“檔案行政管理(包括管理機構、法規等)、機關單位檔案工作(檔案室)、各級各類檔案館、檔案科研、檔案教育、檔案宣傳出版、檔案學術理論研究(檔案學會)、檔案外事共8個方面最終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系統地在國際檔案界頗具影響的國家檔案事業體系。”
三
上述的這些文章或是強調理論與實務的溝通與銜接,或是注重創新與傳統的平和過渡,提倡科學研究的獨立學術品格,充滿了理性和思辯色彩,反映了檔案學者所特有的對檔案學構建、檔案學發展的深刻關懷的立場,代表了檔案學研究的進步,凸現了當今檔案學研究的鮮活生命力,構筑了中國檔案學逐步走向成熟進程的堅實基礎,將對我們的檔案學界、檔案學研究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如果把檔案學比作一棵正在成長的樹木,那么這些文章就是樹的根系,有了發達的根系,樹的基礎就會堅牢,繼而樹干粗壯了,枝繁葉茂了,整棵樹就偉岸挺拔
了,檔案學就能屹立于學科之林。
這些文章的作者或是前檔案局長,校、院長、系主任,或是博士、教授,都是檔案學學科帶頭人,他們在寫作上雖然風格各異,但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文章結構嚴謹、行文流暢、旁征博引、娓娓道來、深刻耐看、決不晦澀,反映著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學術底蘊。其中的選題或是國家基金項目的成果,或是參與國際會議的演講稿,可以說都是作者的力作,是檔案學研究的范文。
我們盼望,也有理由相信,今年將會有更多的佳作問世。
①本文所指2004年檔案學刊佳作,是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出版之文摘刊物《檔案學》學刊作品,本文所選佳作,實是作了第二次遴選。
②胡鴻杰:《論中國檔案學評價機制》,《檔案學》2004年第4期、原刊《檔案學通訊》2004年第2期。
③覃兆劌:《從“檔房”到“檔案館”??關于中國檔案事業近代化的文化反思》,《檔案學》2004年第5期、原刊《檔案學研究》2004年第3期。
④李財富:《中國檔案學史論》,《檔案學》2004年第1期、原刊《檔案學通訊》2003年第6期。
⑤陳兆?:《談談文件論》,《檔案學》2004年第5期、原刊《檔案管理》2004年第3期。
⑥馮惠玲:《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管理的共存與互動》,《檔案學》2004年第1期、原刊《中國檔案》2003年第12期。
⑦傅榮校:《檔案鑒定理論發展規律論》,《檔案學》2004年第l期、原刊《檔案學通訊》2003年第6期。
⑧劉國能:《中國檔案事業體系的形成階段》,《檔案學》2004年第6期、原刊《中國檔案》2004年第7~8期。
(牛角、樹人摘自《檔案學》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