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檔案修裱技術
6.1 檔案修補技術
檔案修補技術是對殘破檔案進行局部修整的技術方法。一般適用于載體整體強度尚可,但存在局部殘缺、有孔洞或裝訂邊狹窄的檔案。在操作中,應根據檔案原件的情況,采取補缺、接邊、溜口、挖補等技術方法進行修補。
將檔案殘破口刮毛,并將補紙撕成與殘破口相符的毛口狀,刷上漿糊,使之粘合。主要有補殘破、補破碎、補洞等。要求補紙的色、紋應與檔案紙張的色、紋一致;絹質也應色紋一致。
將殘破處對齊,字對準,把原件破口處用刀刮或打磨成斜坡,面寬約lmm~1.5mm,然后在破口斜面處刷上約2mm~3mm寬漿糊(紙料:漿稀;絹料:漿稍調),將補料按著纖維紋路對準粘住,大片紙用棕刷刷,小片紙則可用手掌按實,趁濕撕下多余補料(不應用刀栽下),若紙厚用刀輕輕刮掉。用掌心壓實,然后將檔案從案子上揭下,放在吸水紙上壓平、晾干。破口處有字跡時應慎重處理,不應將字跡損壞。
破碎檔案從背面不易拼對時,應將檔案正面放在擱板上,拼齊碎塊,逐一對準字跡,用薄紙條將破碎處暫時固定,然后把檔案翻過來,進行補缺,最后將紙條攝下,壓平,晾干。
對酥脆殘破的檔案,應在有燈光反射的玻璃臺面上修補。在臺面上鋪墊膜,將檔案字面朝下展平,對準裂縫和字跡,然后用稍稠的漿糊將補紙貼上壓平,再墊吸水紙排實。破碎嚴重的檔案,應進行托裱。
補洞時,視洞孔大小及疏密,采取一洞一補法或多洞一補法。補紙片大,應用棕刷排平;片小用手掌壓平即可。適用于被蟲蛀、鼠咬的檔案。
宜選用舊紙或與需要修裱的檔案顏色相似的補紙,以保證顏色一致。
檔案殘破處如在"天頭"、"地腳",應在檔案上下兩邊加紙條,紙條寬窄視具體情況而定。
又稱接褙、接后褙。即加寬裝訂邊,紙條寬度應按裝訂需要而定。
把檔案反鋪在案子上,展平、對齊,在兩頁間頁口處或裂縫處自上而下刷漿糊,粘合1cm~2cm寬的棉紙條,排實后將檔案揭起壓平。如有殘缺,應先補缺再溜口。
適用于紙張整體強度尚好,個別斷面破損不齊的檔案,多用于除去書畫上的錯字及墨污痕跡等。檔案正面朝上,將挖補處噴濕,把錯字或墨污痕跡等處挖去;再在檔案背面把洞口處磨薄,用毛筆蘸上漿糊,把相同的紙對準對齊,粘貼在挖補處,墊上干紙刷平,趁濕將多余紙擦搓掉,磨平邊口。
適用于經過修補載體出現凹凸不平的檔案。
將修補過的檔案排放在吸潮紙上,用噴水壺適量噴水,使檔案均勻受濕。不能噴水過多,以免引起檔案字跡擴散。
在噴過水的檔案上下墊上若干張吸水紙,用吸潮板夾住、壓平。
經常翻動檔案,使它盡快干燥。翻動時應嚴格保持順序,避免錯號,每4小 時翻倒一次。
6.2 檔案揭補技術
是對嚴重粘結檔案進行分離,并對殘破部分進行局部修整的技術方法。分為干揭法、濕揭法兩種形式。
適用于紙張間粘結不太嚴重,但字跡遇水擴散的檔案磚。
適用于紙張間粘結嚴重,但字跡遇水不擴散的檔案磚。技術方法有水沖法、水泡法、蒸汽法。
用開水沖淋粘連嚴重的檔案,待其松軟后,放在通風處晾至半干,再用啟子、鑷子、針錐等工具順頁細心揭開。
將粘結嚴重的檔案置于開水中浸泡,并使用篩子放置檔案,待其松軟后,瀝起,晾至半干,再慢慢揭開。紙張強度較差的檔案,不應水泡。
用紗布數層將粘結嚴重的檔案包裹起來,置于蒸擱上,隔水蒸,用熱汽將其沖軟,晾至半干,用工具精心揭開。
揭見
6.3 檔案托裱技術
是對檔案載體進行加固的一種技術方法,適用于載體整體強度較差,出現霉爛、脆化、支離破碎現象的檔案。檔案托裱技術主要有濕托法、干托法等。
應根據不同破損檔案的紙張強度狀況、字跡洇褪狀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托裱。在托裱中,裱件應達到寧薄勿厚、寧軟勿硬;配料顏色寧淺勿深;漿糊寧少勿多。
適用于修裱字跡遇水不擴散的檔案文件。
將文件反鋪在裱臺上,用噴水壺均勻噴水潮潤,展平。根據檔案殘損程度,可采用以下鋪平方法:
a)單層墊膜鋪平。將文件反鋪在墊膜上,便于起臺。適用于紙張強度低,殘損嚴重的檔案。又分干鋪、水鋪。于鋪用于一般殘破的檔案。水鋪用于殘損嚴重(如霉爛、焦脆、絮狀)的檔案。
b)雙面墊膜鋪平。將文件正面鋪于一張墊膜上,便于檔案上支離破碎文字的拼接,再在正面覆蓋一張墊膜。適用于紙張無機械強度、殘損嚴重并呈碎片狀檔案。
將曾經托裱過的殘損檔案的褙紙揭掉。方法見
用排筆在檔案背面刷上一層稀漿糊。
在檔案的殘破部位背面用與原紙顏色相近、紙質基本一致的紙張補齊(見
為使托紙與檔案粘結牢固,托紙上好后,用棕刷均勻排實。
將托裱完畢的裱件周邊刷5mm~10mm漿糊后,揭起貼在晾干設備上,使其自然晾干。干燥間應保持適宜的溫濕度。一般溫度應控制在14℃~24℃、濕度控制在50%~65%之間。過度濕熱,裱件容易生霉;過度干冷,裱件易崩裂。對易崩裂的裱件,托裱完畢后暫不上墻,晾在桿上,待自動收縮干燥后,重新噴水上墻。
用啟子將已晾干的檔案揭起,拉下大墻。
適用于修裱字跡遇水擴散的檔案文件。分為飛托法和腹托法。
是在托紙上用漿糊,將檔案背面覆于托紙上的方法。
a)將托紙鋪在裱臺上,刷上漿糊;
b)將檔案放在裱臺上,用噴水壺噴霧,使之稍加潤潮,然后卷起來;
c)把卷起的檔案水平展開,逐漸用棕刷排到托紙上;
d)揭起裱件,置于吸潮紙上,上面再放幾張紙,用棕刷用力排干、排實;
e)揭起裱件,貼放在干燥設備上。
又稱措托法。是將檔案反鋪于裱臺上,再將用漿糊后的托紙覆于檔案背面的方法。
a)把檔案反鋪于裱臺上(檔案下面應鋪墊膜)。需拼接的檔案應放在玻璃燈箱式裱臺上,借助燈光把拼接部位對齊;
b)在托紙上用漿糊后,置于吸潮紙上撤潮,待托紙半干后,再將托紙漿面向下搭覆在反鋪的檔案上(應由二人合作),邊放邊用棕刷刷平。然后將墊膜連同文件一起揭起來,反放在吸潮紙上,仔細揭下墊膜;
c)揭起裱件,置于吸潮紙上,上面再放幾張紙,用棕刷排實;
d)揭起裱件,貼放在干燥設備上晾干。
6.4 絲網加固技術
用噴以粘結劑的蠶絲網,在一定溫度、壓力下,使絲網與檔案粘結在一起,起到加固作用。適用于兩面有字的破損檔案文件。
a)將檔案攤平,對好破口處;
b)在熱壓機底平面上樹一張墊紙,然后接通電源;
c)將檔案和絲網夾放在兩張聚四乙烯薄膜中,后放進熱壓機中(溫度約80℃,時間約15秒鐘)。若無熱壓機,可以用電熨斗代替;
d)取出檔案,揭去薄膜,檢查絲網與紙張是否粘貼牢固。如沒有粘牢,應進行第二次熱壓。
6.5 地圖托裱
適用于地圖檔案。根據制成材料的不同,分為絹質地圖托裱,手工紙地圖托裱、機制紙地圖托裱。
運用于已破損絹質地圖。
將殘破絹質地圖正鋪拼接,悶潤,再將油紙潤濕刷稠漿覆于地圖上,以固定絹絲。然后揭起,反轉,鋪平。
將已潤濕的絹質地囹的舊褙紙慢慢揭下(或輕搓下)。
選用相同或相近的絹補缺。要求所補絹絲與原圖絹絲紋路相符。
補畢刷漿;托一層宣紙,排實;再將地圖反轉,揭去油紙,將圖面上的稠漿用手(或毛巾)輕輕揩掉。
將地圖托畢,在四邊均勻刷上漿糊,上墻晾干。
將地圖從墻上啟揭下,裁切整齊。
為了保護地圖,在圖四周抹2mm寬稠漿,鑲4mm絹條或紙條于正反兩邊。
在地圖背面覆上覆背紙。
將蠟涂在地圖背面的覆背紙上,用砑石磨光,使地圖平整,防止受潮。
凡由多幅拼接而成的掛圖或平裝大圖(拼接方法見圖10),裁接邊應按照"下壓上,右壓左"的拼接順序來進行。操作時應嚴格按照圖紙上所標的接邊線相壓,接邊線不應暴露。
a)一次拼接
第一組 1、5、9、13
第二組 2、6、10、14
第三組 3、7、11、15
第四組 4、8、12、16
每組按下壓上順序拼接。例:第一組5壓1下拼接線,9壓5下拼接線,13壓9 下拼接線。
b)二次拼接
按組依次右壓左順序拼接。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
鑲料應選用50g/m2~70g/m2書寫紙或夾宣。褙紙應選用30g/m2~35g/m2書寫紙或單宣。操作時應注意鑲紙、褙紙(應配兩層)的縱橫伸縮率一致。機制紙地圖托裱方法同
7 修裱后的裝訂
7.1 裝訂的基本要求:
a)修裱后的檔案應按原來形式裝訂成卷、冊;
b)裝訂形式應便于翻閱;
C)不應將字跡訂在裝訂線內;
d)不得使用金屬釘裝訂。
7.2 平裝
將修補過的檔案凸凹處用捶石捶平,使它和原來厚度一樣。
將檔案背面向上,天頭在左,地腳在右,兩手持半頁回折,以版心中縫為準。
在裝訂邊不夠時,應加寬裝訂邊。
將檔案下腳的欄線比齊,使書口整齊。
對已修裱好的檔案,用重物加壓,使其平整。
裁切修裱后多余的紙邊,使檔案整齊劃一。雙開:上、下和裝訂邊三邊齊。單開:四邊齊。
根據檔案案卷格式配卷皮。
用鐵雄在檔案案卷背脊上打眼,也可以用裝訂機打眼。檔案裝訂一般用三眼法、四眼法。
應選用棉線或紙捻。紙捻有紙鋸、紙釘兩種:
a)紙鋸是用
b)紙釘是用棉性紙,順紙的豎紋搓成一頭尖的紙捻。
7.3 精裝
選用紙、綾、錦裱成裝幀材料,托裱在32號紙板或三層裱的黃紙板上,完成封面、封底后,用80g/m2~90g/m2的膠板紙作襯紙粘在封面里和封底里即成。
應采用雙面紙向里折邊6cm,折邊的書口用粘結劑裱牢封面的外封頁。
應將經計算制作的包角布沿其書角輪廓包緊,并用粘結劑粘平(見圖11) 。
平裝一般是三眼訂、四眼訂,精裝應選用串訂,即六眼訂,在訂口上下兩個小長方形里各增加一個針眼(見圖12)。
在檔案背脊抹上稠漿糊,包上封皮即成。
7.4 毛裝
又稱原始裝
檔案紙頁的天、地、后背均有文字字跡,不便裁切,宜用打眼穿線或用紙捻,裝訂成冊。
8 檔案修裱質量及其管理要求
8.1 檔案修裱質量要求
a)修裱成品應保持檔案原貌,不得損害原件上任何歷史痕跡,不得造成文字等信息洇褪擴散;
b)修裱成品應具有較高的耐折度和撕裂度,以利于延長檔案壽命;
c)修裱成品應薄且光潔、舒展平整、質地柔軟。裱件不崩裂,不變形走樣,托紙與檔案原件不得形成空殼;
d)需要裝訂的檔案裱件,在修裱、整裁后應留有裝訂邊,以便成卷成冊裝訂。裝訂檔案時應保持原來的卷內文件順序。
8.2 修裱管理要求
a)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檔案修技人員在修裱檔案時,應保持檔案內容的完整,不得損
壞、丟失、涂改檔案內容。應堅持寧缺勿偽,嚴防檔案失真;
b)凡需修裱的檔案資料,應嚴格登記和交接手續;
c)修裱室應保持潔凈,用過的裱臺、漿糊盆、碗、毛巾、排筆、棕刷等,當天應清洗干凈;
d)修裱室應做到防盜、防火、防塵、防鼠、防蟲霉,室內嚴禁吸煙;
e)下班時,工作人員要切斷一切電源,關好門窗,以確保檔案安全。
-----------------------------------------------------------------
附 錄 A
修裱工作間要求
A1 室內應光線充足,避免陽光直射。裱臺上應設局部人工光源,亮度不低于 300lx。
A2 室內應通風。高溫高濕地區應安裝空調或其他機械通風設備。
A3 修裱室應設在比較低的樓層,室內溫濕度應適中,一般保持溫度
A4 室內應安裝加熱電源供水設施,并采取適當的安全防護措施。禁止將熱源靠近大墻。
A5 室內應保持清潔,門窗要嚴密,防止蟲害、鼠害、霉菌和有害氣體侵入、滋生。禁止飲食、吸煙。
A6 每位工作人員使用面積應不少于10m2。
附 錄 B小麥淀粉漿糊制作要求
B1 淀粉制作要求
B1.1 選用上等小麥面粉。
B1.2 制作淀粉所用的工具、器皿應清潔衛生,防止微生物污染。
B1.3 各種用水要清潔,和面、洗粉以及給淀粉更換的水不能夾雜灰塵或泥沙,各種用水以軟水為宜。
B1.4 不得用熱水和面、洗粉。
B1.5 揉好的面團不得隔夜洗粉。
B1.6 洗好后的水淀粉應人缸微發酵。
B1.7 淀粉入缸要過籮,防止碎面筋渣混入淀粉內。
B1.8 淀粉入缸后,應當經常換水,除掉淀粉中所含色素,排除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異味。
B1.9 淀粉取出晾干,要防止灰塵污染,晾粉應在通風的室內并注意防霉。
B1.10 淀粉晾干后應放于干燥處保存。
B2小麥淀粉漿糊制作要求
B2.1 選用除去面筋的干淀粉放進鍋內,加少量冷水,使之沒過淀粉,待其完全浸透后(約半小時),用木棒攪拌搗碎粉渣,然后加足水,加熱攪拌,使淀粉糊化。
B2.2 糊化過程應向同一方面不斷攪拌,糊化完成時漿糊溫度應控制在
B2.3 制成的漿糊團應放入冷水中儲存,但保存時間不宜超過10天,且每天應換 1-2次水。
B2.4 修裱室溫度應控制在
B2.5 稀釋后的漿糊應濃度適宜,粘性適中,使其達到最佳的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