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秘檔》:走出深宮,貼近大眾
2002年8月24日,大型文獻紀錄片《清宮秘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40余位清史專家、影視藝術界權威人士參加了該片的觀摩研討會,并對此片的創(chuàng)意和制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該片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學術性于一體的文化作品。
近幾年來,熒屏和書市充斥著清宮戲和戲說作品,這固然為活躍人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中一部分為了追求娛樂性而進行的虛構加工,導致這一類型作品出現(xiàn)歷史失真和錯位現(xiàn)象,對觀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了解和認識真實歷史產(chǎn)生了某種誤導。而另一方面,大量反映歷史真實的檔案文獻和歷史研究成果,卻又因為專業(yè)性強、內容艱深等原因,無法進入普通民眾的視野。針對這一現(xiàn)狀,《清宮秘檔》堅持以“走出戲說,走近真實”為創(chuàng)作主旨,力求通過具象的影視手法、原始可靠的檔案、輕松簡練的敘事言,給觀眾呈現(xiàn)一段形象生動、真實有趣的清代歷史剪影。
《清宮秘檔》系統(tǒng)地利用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1000余萬件清代檔案。怎樣充分利用數(shù)量如此之巨的檔案文獻,又不至于使全劇流于枯燥說教的弊病?怎樣才能將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學術性融為一體,讓深藏皇宮大內數(shù)百年之久的秘檔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走近普通民眾?這是《清宮秘檔》創(chuàng)作的最大難點,也是播出后能否獲得觀眾認可的關鍵所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該文獻紀錄片以近幾十年來清史研究的相關學術成果構成全片脈絡,以清宮檔案作為敘述主體,通過精心的選題立意、靈活的檔案運用、科學的敘事方法、雅俗共賞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手段,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作品。
一、精心的選題立意
《清宮秘檔》這樣一部通過歷史檔案來構建全片的歷史科普作品,設定受眾群體為普通民眾。如果選題不符合受眾的關注熱點和接受習慣,必然就會出現(xiàn)無人問津的局面,而失去觀眾的電視片,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但因為檔案本身存在局限性,如特定的檔案對于歷史事物的揭示角度相對單一,對歷史事件的概括性較差等,要實現(xiàn)將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學術性融為一體,就要求制作組在選題時,必須在新穎性、獨創(chuàng)性上下工夫,從司空見慣中發(fā)現(xiàn)不同尋常之處,化平淡為神奇。
最終,選出順治出家、太后下嫁、康熙南巡、雍正繼位、乾隆身世、慈禧生地、光緒之死、太監(jiān)命運、后妃生涯等25個在民間廣泛流傳、野史連篇累牘記載的清代疑案趣聞,濃縮成28集專題片。這25個選題中涉及的歷史問題,有的是因為流傳太多而真假難辨,如順治出家。民間盛傳,順治在24歲那年,脫去龍袍換上袈裟,到五臺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圓寂,這也是被眾多電影、電視和小說演繹過的故事。而曾經(jīng)生活于順治周圍的僧侶們記載,順治凈發(fā)后又還俗。究竟誰真誰假?有的是至今也沒有定論的迷案,如孝莊太后下嫁。野史記載說是為籠絡多爾袞以保順治的帝位,孝莊確實下嫁,更有詩文為證;史學家孟森考證說:太后不僅沒有下嫁,且與多爾袞連同居關系都不存在,其后的史學家也是各持己見。正是因為這些真?zhèn)坞y辨、沒有定論的問題,觀眾才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歷史素養(yǎng),去辨別,去推斷,去想象,由此形成與劇情的互動,興趣自然就被點燃。
通過觀看該片,觀眾對上至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下至太監(jiān)宮女,那些只屬于威嚴而神秘的宮墻內的人物和只發(fā)生在幾百年前的傳奇、故事,能夠有一些戲說演繹之外的客觀了解。《雍正和煉丹》告訴我們,雍正皇帝的暴亡原因,既非野史、影視中敷演的被俠女呂四娘行刺,也不是史學研究得出的中風而亡,而是死于丹藥中毒。《權臣和珅》則徹底糾正了以往電視劇中在人物塑造上的錯誤,作為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貪財、斂財不假,卻不是平庸無能。他不僅精通多種語言,且頗具經(jīng)濟頭腦。
精心而恰當?shù)倪x題,使觀眾有觀看的興趣,并且通過該片,可以增長知識,提高文化情趣;可以從中體會一些治國理政的心得;還可能從中獲得一些有助于研究的提示。這正是《清宮秘檔》一片讓歷史檔案走出深宮、走近大眾生活的第一步嘗試。
二、靈活的檔案運用
歷史檔案是《清宮秘檔》的構片主體,以《求真務實話雍正》一集為例,其劇本是通過對3萬余件雍正朝奏折、諭旨的整理和研究撰成,直接出現(xiàn)在影片中的檔案就有100多件。檔案是歷史事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留下來的直接記錄,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有關問題最原始的記載,盡管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出現(xiàn)刪改,但一般說來,仍然是研究當時歷史最可靠、可信的憑證。該片系統(tǒng)利用的1000多萬件歷史檔案,在當時,即使是皇帝本人,也不一定每一件都能看到,更不用說其他人。清內閣大庫被發(fā)現(xiàn)后,我們才得以見到這一大批珍貴的清代檔案,因而,片中出現(xiàn)的這些檔案,是既有神秘性又有權威性,我們完全可以用它作為破解歷史之謎的憑證,用檔案來說話。
影片對檔案的運用,并不是生硬的全篇照搬,而是挑選有代表性、形式規(guī)格各異的檔案,與專家講述、歷史畫面回放、名勝古跡實景拍攝等穿插進行,使畫面靈活生動,并且檔案也是通過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內容來表現(xiàn)。所以,《求真務實話雍正》一集中盡管出現(xiàn)了100余件檔案,但并沒有由此而變得沉悶、枯燥,檔案中有關雍正皇帝務實反虛的經(jīng)典性批語被篩選出來,攝入鏡頭。比如說,有的大臣想通過多寫奏折討好皇上,雍正批示:“說一丈,不如行一尺”;有的大臣經(jīng)常請求進京陛見皇上,雍正批復:“若能實心辦事,勝過來京陛見十次”;有的老臣攻擊新提拔的官員經(jīng)驗不足,雍正形象地比喻說:“未有先學養(yǎng)兒子,而后再嫁人的。”這些雍正皇帝親手寫下的批語,既活靈活現(xiàn)地勾畫出雍正講求務實反對虛假的品格,又為全劇增添了幽默、詼諧的氣氛。
正如我們所知,歷史檔案也有可能出于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的目的,或者其他原因,被按照統(tǒng)治者的意識刪改編纂,因此我們在利用這些檔案進行歷史研究時,不能輕易地僅憑一件或數(shù)件檔案就對復雜的歷史事件下簡單的結論,而要更廣泛地運用其他檔案及相關的文獻資料做耐心細致地研究考據(jù)工作。譬如,根據(jù)檔案記載,清宮太監(jiān)李蓮英入宮時年齡為13歲,但他的家人為其撰寫的墓志銘中卻記載為9歲,出入較大。根據(jù)其他材料分析,清宮太監(jiān)入宮時虛報年齡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所以,該片在創(chuàng)作劇本的時候,對于檔案的“真實性”問題非常重視,除一些已經(jīng)被社會公認的事實外,對于在認識上有歧義的人物事件,在引用檔案說明的同時,還要盡可能地使用其他輔證,力求對歷史作更全面、客觀的分析和介紹。
三、科學的研究論證
利用檔案進行影視創(chuàng)作時,為了使歷史能以更全面、客觀的面目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就必須盡可能全面地占有研究資料,深入地了解歷史事件及其研究現(xiàn)狀,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回避不同的學術觀點。《清宮秘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量吸收了近幾十年以來清史研究的學術成果,結合清宮檔案和有關文獻典籍,進行分析考校,在對其他不同的學術觀點給予充分重視的同時,通過專家采訪、解說等方式,提出自己對有關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新觀點或傾向性意見。例如在《慈禧生何處》中,關于慈禧的出生地這一問題,就介紹了目前流傳較為廣泛的六種說法:山西綏遠說,安徽蕪湖說,甘肅蘭州說,山西長治說,浙江乍浦說,還有北京說。然后以清宮檔案為憑證,一步一步指出前五種說法的不合理性,最后得出結論:慈禧的出生地在北京。《光緒之死》一集中也是采用的這種敘事方式,首先提出問題:光緒帝死因究竟如何?緊接著列出幾種主要說法:(一)慈禧不愿往日的政敵光緒再掌政,遂在臨死前一日將光緒害死;(二)李蓮英平日依仗太后經(jīng)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怕光緒來日會清算其罪孽,便在慈禧死前將光緒謀斃;(三)袁世凱在變法時出賣了光緒,他知道慈禧死后光緒不會放過他,就找機會將光緒毒死;(四)光緒確是被人害死的,但不能確定是誰下的手。然后通過清宮檔案一一將之駁倒,最后根據(jù)清史和醫(yī)學專家對清宮太醫(yī)留下的“脈案”的研究,及光緒親書的“病原”,得出全新結論:光緒屬于正常的病亡。全片由設問,到盡可能全面引用各種觀點,再層層剖析,最后得到解答。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充分體現(xiàn)了該劇結構嚴謹、敘事科學和極富邏輯性的特點。
《清宮秘檔》劇組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本著可以給觀眾留下懸念但不能向觀眾傳達錯誤信息的原則,對一些史實細節(jié)和典章制度,注重從檔案、文獻出發(fā)進行揭示,并且請教有關的專家,盡量做到準確無誤。遇到有疑義的問題,則由幾位總撰稿和執(zhí)筆者反復商討,集體定稿,以免失之偏頗。總之,力求科學、嚴謹。
四、通俗的創(chuàng)作風格
在市場化的今天,大眾化應該成為檔案資源進一步開發(fā)利用的主流。以影視的方法來敘述檔案,則一定要避免說教形式和太學術化,以免給觀眾造成老學究、枯燥無聊的印象,但也不能為了迎合大眾喜好,過于追求“俗”,而陷入格調品位不高的境地。要將學術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用通俗的語言。觀眾習慣的敘述方式,講述真實的、于觀眾有啟發(fā)的清代歷史故事。《清宮秘檔》所采用的正是這種雅俗共賞的創(chuàng)作風格。
該片的敘述語言,盡量通俗化。為了更符合影視創(chuàng)作的需要,片中除了一些十分必要的地方引用檔案原文之外,一般都改為現(xiàn)代語言敘述,以免造成部分觀眾難以接受。其次,該片在表現(xiàn)知識性、趣味性和故事性時,十分注重歷史細節(jié)的表述,力求做到貼近百姓,雅俗共賞。故事性正是影片的核心,只有通過情節(jié),歷史才能展現(xiàn)原貌,為了使故事精彩,該片往往也兼及野史傳說。從野史傳說入手,最后回到正史。如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都是先從野史傳說開始,然后擺出各家觀點,各種推斷,最后以正史得出結論,其間內容豐富、情節(jié)曲折,讓讀者看得興味盎然。趣味性則決定了觀眾對作品的接受和喜愛程度,《清宮秘檔》中通常是用設懸念的手法來激起觀眾的興趣,《乾隆身世之謎》開篇就提出這樣的疑問:乾隆究竟生在哪里?對于這樣一位將清朝推向“康乾盛世”巔峰的帝王,這樣一位身后傳說無數(shù)的“十全老人”,居然到今天也無法確定其出生之地,甚至還有傳說乾隆實際為漢人之后,實在是太離奇了。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觀眾自然被帶到影片中。知識性是體現(xiàn)雅俗共賞、寓教于樂的點睛之筆。比如《金榜題名》的拍攝中,有一段是關于清代科考防止作弊的“糊名彌封”制度的,就是將試卷上學生的名字籍貫款封上,使批卷官看不到,無法作弊。其具體操作方法,過去在文字上不好敘述,通過實物(清代考卷)在鏡頭上表現(xiàn)就一目了然。
五、結語
在以往,也有一些影視文學作品利用檔案,但畢竟都是零星的、分散的。在系統(tǒng)發(fā)掘的基礎上,以清代原始檔案為主要依據(jù),拍攝大型系列專題片,這還是第一次。由此說來,《清宮秘檔》的拍攝具有開拓和探索的性質。該片問世后,在社會上激起了強烈反響。它以久藏深宮的清代皇家檔案來構建全片的主體,用檔案說話,用檔案破解歷史謎團的形式,既避免了流于說教的弊病,又賦予了檔案極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就紀錄片而言,無論是理論還是內容上,這都是一種創(chuàng)新;而就檔案本身來看,使文字的檔案具象化,使記載片斷的檔案完整化,使神秘的檔案大眾化,這都是《清宮秘檔》一片在檔案主動服務人民群眾、盡量實現(xiàn)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方面的全新突破。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檔案信息不僅成為了潛在的出版資源,而且也開始成為某些展覽的主體,這些說明,檔案信息的開發(fā)利用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綜合性、多層次性、廣闊性的特色。而《清宮秘檔》的誕生則代表了檔案也能作為影視創(chuàng)作的主題,檔案與影視牽手的成功,引發(fā)了檔案人對當今檔案開發(fā)利用新形式的思索和探尋,影印出版、不同規(guī)模不同專題的展覽、專題電視片、系列解密出版物、網(wǎng)絡電子檔案館……有越來越多的途徑和方式可以供人們接觸和了解檔案,檔案的開發(fā)利用前景將會越來越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