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綜合檔案館編研工作的思考
一
北京市檔案館作為省級綜合性檔案館,館藏各類檔案資料達164萬卷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檔案法實施辦法》,北京檔案館一直把向社會提供檔案信息擺在重要的位置,從機構、人員、編研工作思路與保證措施等方面,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開展檔案編研工作,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為首都發展服務。首先,突出重點,協同發展。為加大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經市編辦同意,于1996年將原編研處分為《北京檔案史料》編輯部、專題史料編輯部、研究室三個正處級機構,三個處室的工作各有側重,又相互協作,形成合力,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其次,抓住機遇,準確定位,為首都發展服務。
在檔案信息開發利用方面,北京檔案館突出強化以下三方面的意識:
第一,配合社會熱點,為中心工作和領導決策服務。編輯了多卷本文獻集《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舉辦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永遠走在時代前列———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展覽》,等等,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切實發揮了檔案館參與首都建設、為首都發展服務的作用。2005年,策劃和舉辦了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系列活動,編輯出版了《北京抗戰圖史》和《絕對真相———日本侵華期間檔案史料選》,并在《北京檔案史料》2005年第2、第3輯連續組織了相關的史料專題;召開了《盧溝橋歌》座談會,進行了佟麟閣將軍殉難處調查,組織了時村調查研討會,舉辦了吉鴻昌、任應岐史料研討會;與北京電視臺等合作、協作拍攝了《北平那八年》、《北平光復的日子》、《城市記憶———你身邊的抗戰故事》電視片。2006年的市政協會議上,市政協文史委依據我館完成的《佟麟閣將軍殉難處調查報告》,提交了在佟麟閣殉國處和29軍陣亡官兵掩埋地點樹立標志等的提案。
第二,關注學術前沿問題,為學術研究服務。20年來,堅持公開出版的學術性、資料性書刊《北京檔案史料》,為繁榮學術、提高檔案館的社會地位、擴大檔案事業的影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被諸多著名專家、學者譽為研究近現代史、研究北京史不可或缺的必備參考書。
第三,貼近社會,貼近百姓,為社會公眾服務。為支持社區建設、開展人文奧運、開辟館藏來源,深入社區陸續舉辦了祿米倉胡同等胡同展覽和《崇內社區今昔》等社區展覽。通過系列歷史文化展,促進了社區文化建設。
二
21世紀,在新形勢、新技術的沖擊下,檔案編研作為檔案信息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方面,面對社會深刻的變革,是逐步適應社會發展、市場需求,以多形式、多層次、多種類的編研成果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還是維持現有模式,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檔案編研為社會公眾多方面的需求服務,是新時期檔案編研工作發展的需要。檔案館要把檔案編研作為檔案館的工作重點,必須拓展自己的服務空間,走與社會公眾需求相結合的道路,這是突破檔案編研自身困境,擴大社會影響,改變檔案館的社會地位,提高社會檔案意識的需要,也是新形勢下編研工作迎接挑戰的需要。為此,檔案編研工作在服務對象、編研理念、組織形式、編纂方法、發行方式等方面,必須實現五個轉變:
1.在服務對象上,從過去編研成果主要為專家學者、編史修志人員和領導服務,進一步拓展為為社會公眾服務,并將之作為檔案編研的一個重要方面
不同歷史時期對檔案編研工作有不同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開放歷史檔案的方針,各檔案館開展了以公布檔案史料為主的編研工作,到90年代僅短短十幾年時間,大量匯編類編研成果滿足了編史修志、史學研究的需要。就檔案館自身來說,從長期封閉到編纂出版檔案是前進了一大步,是檔案編研適應社會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結果。隨著檔案對社會公眾的開放,深入挖掘檔案的文化內涵,發揮檔案館傳承、傳播、創新文化的功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是新形勢下對檔案編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需要檔案編研工作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編研,把服務社會公眾作為編研工作的一部分,這同樣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檔案加大向社會公眾開放力度的新形勢下,對檔案編研工作提出的新課題。
2.編研理念上,要從過去館藏有什么編什么,館藏種類單一情況,轉變為依托館藏,但不局限于館藏,樹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觀念
檔案館館藏數量雖多,但離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相差甚遠,絕大多數檔案館常常苦于館藏的匱乏、種類的單一,在面向社會公眾開發檔案信息時,顯得無可奈何。但另一方面,在以館藏為來源編輯而成的檔案編研成果又難以推廣,許多編研人員辛苦編寫出的成果僅局限于編史修志、工作查考時使用,受眾面有限,檔案傳播文化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影響了編研工作的發展。
在編研理念上,檔案館自身要在思想上破除兩個觀念。一是認為館藏沒有貼近百姓生活的內容,面向社會公眾的編研搞不起來;二是認為檔案編研的取材只能是來源于館藏,不是館藏的就不能用。這兩種觀念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面向社會公眾編研工作的開展。分析起來,兩種觀念強調的都是客觀因素,而沒有在深入挖掘檔案信息資源的內涵上下功夫,沒有樹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觀念。依托館藏,不局限于館藏,實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將為面向社會公眾開發檔案信息開辟更加廣闊的天地。在信息網絡時代,檔案信息的數字化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創造了條件。在信息共享條件下,檔案信息資源為社會共有,檔案實體保管的界限被打破了,檔案館與檔案館及檔案部門,檔案館與圖書館、博物館、史志部門可以合作建立檔案信息資料庫,這樣編研素材可以取自館內,也可以是館外,編研的選題視角更廣闊,選擇的范圍更寬泛,素材也更豐富,同時編研成果也將實現共享。檔案館在信息共享的條件下,應更積極主動地探索,請進來,走出去,嘗試與外界合作,共同開發館藏,使檔案信息更及時有效地傳播。
3.在組織形式上要從過去封閉式的編研,以檔案館自身力量為主,轉變為檔案館與社會結合,借助社會文化力量,逐步形成開放式社會化的編研
有些檔案館由于對館藏了解不深而忽視自己的館藏,總認為館藏沒有貼近百姓生活的內容。這一方面反映出館藏檔案內容本身確有局限,但從另一角度也說明檔案館工作人員對歷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歷史等缺乏了解,因而對館藏認識是片面的。同樣的檔案,在有的人看來是寶貝,能夠從中挖掘編研的選題,正如有專家說的,檔案不是什么人都能看懂的,要由真正識“貨”的人,懂它價值的人來看。目前,我們檔案館檔案方面的專家很多,他們熟知檔案的整理、編目、鑒定、保管、利用、編研等工作,但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歷史、社會、民俗等學科的研究方面優勢卻不明顯,而恰恰在社會上有一大批的研究專家、個人愛好者、民間土生土長的熟知當地變遷的“活檔案”,他們酷愛鉆研,癡迷歷史文化,從這個角度說,檔案館與社會結合開發面向社會公眾的編研成果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檔案編研,尤其是面向社會公眾的編研,光靠檔案館自身的實力,要完成許多涉及面廣、檔案資源分散、投資大、社會影響力相對較大的編研課題,往往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改變這種狀況,檔案館就必須改變以往自我封閉,閉門造車的編研方式,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對與編研課題相關的部門、單位乃至全社會開放,形成社會化的廣泛的合作編研活動。
4.在編纂形式上,要從對檔案基本內容的介紹,語言平鋪直敘,載體種類少,轉變為注重挖掘檔案歷史文化內涵,多層次、多形式開發檔案信息,采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
信息數字化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更加快捷方便,網絡將逐步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目前許多檔案館已經開展了網上檔案檢索,北京市檔案館還率先將部分檔案全文上網的服務,人們在家中閱覽檔案全文已經成為現實,這種服務方式的變化及其發展速度將會越來越快。不過,也不能片面地認為檔案館有了這種服務方式,檔案編研工作將會逐步弱化。應該說,網絡的普及對檔案館傳統的編研工作是一種沖擊,但同時也是一種機遇和挑戰,它為拓展檔案編研領域,實現多層次、多形式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舞臺。這主要因為,其一,在網絡上,我們面對的是社會公眾,社會公眾中能直接閱讀檔案,理解檔案內容,對檔案有研究的畢竟是少數。而檔案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性、分散性、不系統性,檔案產生的歷史背景、檔案內容涉及的歷史事件、人物,以及語言文字和行文格式等都會給讀者檢索和閱讀帶來不小的困難。其二,人們在網絡上查看檔案信息,目的用于研究的還是少數的研究者,絕大多數人是為了從檔案中看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歷史對現實的借鑒和啟示,歷史所傳遞的豐富的文化信息。即便作為歷史研究者,每個人研究的領域也是有限的,工作之余也會愿意了解一些既通俗又具有文化品位、可讀性強的檔案信息。其三,網絡上面對的更多的是青少年,青少年教育是全社會極為關注的問題。檔案館作為青少年教育基地,應充分利用網絡陣地,為青少年提供能看懂、有趣味、能增長知識的檔案信息,培養他們對祖國歷史文化、對地域歷史文化的了解,培養他們的社會檔案意識。所以,檔案館在網絡上僅提供檢索、閱覽檔案原文的服務方式是遠遠不夠的,檔案的特殊性和社會公眾需求的多樣性,迫切需要檔案館的編研工作加大力度,充分調動檔案館內外和社會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形成合力,以低成本高效率,開發面向社會公眾的編研成果,將網絡上適合社會公眾口味的檔案信息做出規模。
5.在出版發行方式上,要從單純依靠財政經費(常常陷入經費不足的困境),轉變為借鑒市場經營運作的方式,逐步推向市場
要走市場化的經營運作方式,必須克服檔案編研有社會效益就行了,很難有經濟效益的思想,要樹立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觀念。市場是衡量商品價值的試金石,編研成果也不例外。尤其是面向社會公眾的編研成果,要想有市場,讓老百姓喜歡、愛讀、愿意買,除了通俗易懂外,還要有檔案特色。現在出版市場上,各種回憶錄、紀實文學、檔案揭秘的書籍確實不少。檔案館應以真實性、權威性和檔案特色來占領市場,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出版發行應采用市場運作的方式,由出版社推入圖書市場,根據銷售情況和讀者的反應,來作為對編研作品的評價。
三
總之,檔案編研工作在新形勢下,必須解放思想,突破傳統思維定式,以創新的意識,拓寬編研工作領域,擴大服務對象范圍,把為社會公眾服務作為編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社會公眾多層次、多形式地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更多的編研成果具有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檔案編研工作實現五個轉變,將有利于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功能,有利于提高檔案館的社會認知度,有利于提高編研工作者的素質,有利于檔案館各項工作齊頭并進,有利于檔案編研工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