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檔案工作水平明顯領先于外國,但是到了近代,中國的檔案學卻出現了落后情況,尤其是現在,相關的技術仍然沒有更新,檔案理念也是停滯不前。為此,本文將從不同的發展階段入手,分析中外檔案發展的具體情況,希望能夠在此過程中,找到中國檔案發展的具體方向,進而為當前檔案工作提供改革的依據。
1 萌芽時期的中外檔案學
1.1 中國檔案思想的萌生
據史料記載,我國在夏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檔案和檔案工作,一直到清朝,已經累積了兩千多年的檔案發展經驗,同時也隨之產生了大批史學家、思想家。簡單來說,古代中國檔案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已經出現了檔案文獻的保存、編纂和管理原則,例如,孔子提出“述而不作”[1]這一觀念,就強調了對史料的保護。其次,涌現出了一系列的檔案管理原則,如,商代、西周等為了保護史料檔案,將檔案交由各類文書保存,并將其副本廣泛流傳到民間,這對檔案的保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最后,建立了檔案庫房,歷朝歷代在檔案庫房的建立和保護上,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西周,建立的“石室金匱”,對后世有著極大的影響。
1.2 外國檔案思想的萌芽
外國檔案思想最早出現在封建社會末期,由于中國造紙術的傳入,歐洲國家的檔案不斷增多,檔案機構也隨之增長,檔案管理工作越來越專職化。歐洲比較有代表性的檔案學理論有以下幾點,第一,檔案的價值,檔案學者拉明根將提出,檔案是一切權益的文字依據,是君主治理國家的依據,檔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了階級統治上。第二,提出了檔案歸納法及檔案合理演繹法,以斯皮思為例,其提出了“案卷本身是檔案分類的方法”這一觀點,這位檔案管理原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 中外檔案的形成時期
2.1 中國檔案學的形成
中國檔案學迅速發展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在明清檔案整理的熱潮之下,近代的檔案學理論誕生,以十三本檔案學“舊著”最為典型。在這一階段內,檔案學已經出現了概念上的轉變,尤其是檔案范圍,更是突破了公文這一限制。檔案組織機構提出了兩種檔案管理原則,即縱向分工、橫向分工,這一原則的確立,為檔案的立卷、保護、鑒定提供了依據,并衍生出了十進分類法、類戶分類法和鋼木分類法都眾多管理方法。檔案人員的選拔標準也發生了變化,考核、任用、培訓、輔導等制度漸成體系。
2.2 外國檔案學的形成
外國檔案學形成在19世紀,其標志為,提出了檔案學的概念,同時明確了檔案學和檔案專業的基本原則。1789年,法國最先開始了檔案工作的改革,建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檔案館,并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檔案學的發展。和中國相似的是,外國檔案學的形成同樣是以社會變革為背景,重點均在于整理史料,同時,在該階段內也涌現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中國不同的是,外國檔案學在形成之前,其相關的理論已經成熟,因此發展態勢較中國快。同時,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外國檔案研究人員大多有著豐富的檔案工作經歷,有過較為系統的檔案學教育,這是中國所缺少的。
3 中外檔案發展的成熟時期
3.1 中國檔案學的成熟時期
中國檔案成熟于改革開放后,在此階段內,檔案學的研究范圍更加廣泛,涉及到的領域較多,不再僅僅局限在史料的記載上,同時,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樣化,移植法、等量法、定性法等均得到了有效的應用。在行為組織性上,國家也給予了檔案學發展一定的支持,不同的省份和地區都相繼開展了檔案學會,不同機構和單位之間的協作性有明顯增強。最后,檔案學的思辨色彩更為濃厚,不再知識服務于一種檔案學思想,而是多種思想相互碰撞,研究成果的概括性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3.2 外國檔案學的成熟期
20世紀以來,外國檔案學進入了發展的成熟期,典型代表如希拉里?詹金遜,其出版了《檔案管理手冊》[2],該著作進一步論著了檔案人員的職責,提出了“檔案組合”這一概念,阿道夫?布倫內克也在其著作中,對檔案發展史進行了總結,創造性的提出了“自由來源原則”,認為文件是具有雙重價值的。從內容上看,這一階段檔案學的研究更加細致化,內容更加豐富。深入,同時也吸收和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經驗,檔案學呈現出了一種“融合”的趨勢,另外,研究的中心越來越專業化,專業高等教育機構成為了檔案學的重點研究機構。另外,這一階段內檔案的承載體發生了變化,開始有紙質轉變為電子版本,這進一步擴展了檔案學內容的承載性。
4 結束語
如今,檔案學更加專門化和細致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合作也更加頻繁,這位國內外檔案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國應該善于總結經驗,借鑒他人成果,改變檔案工作的傳統理念,推動檔案學的高速發展。
1 萌芽時期的中外檔案學
1.1 中國檔案思想的萌生
據史料記載,我國在夏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檔案和檔案工作,一直到清朝,已經累積了兩千多年的檔案發展經驗,同時也隨之產生了大批史學家、思想家。簡單來說,古代中國檔案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已經出現了檔案文獻的保存、編纂和管理原則,例如,孔子提出“述而不作”[1]這一觀念,就強調了對史料的保護。其次,涌現出了一系列的檔案管理原則,如,商代、西周等為了保護史料檔案,將檔案交由各類文書保存,并將其副本廣泛流傳到民間,這對檔案的保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最后,建立了檔案庫房,歷朝歷代在檔案庫房的建立和保護上,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西周,建立的“石室金匱”,對后世有著極大的影響。
1.2 外國檔案思想的萌芽
外國檔案思想最早出現在封建社會末期,由于中國造紙術的傳入,歐洲國家的檔案不斷增多,檔案機構也隨之增長,檔案管理工作越來越專職化。歐洲比較有代表性的檔案學理論有以下幾點,第一,檔案的價值,檔案學者拉明根將提出,檔案是一切權益的文字依據,是君主治理國家的依據,檔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了階級統治上。第二,提出了檔案歸納法及檔案合理演繹法,以斯皮思為例,其提出了“案卷本身是檔案分類的方法”這一觀點,這位檔案管理原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 中外檔案的形成時期
2.1 中國檔案學的形成
中國檔案學迅速發展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在明清檔案整理的熱潮之下,近代的檔案學理論誕生,以十三本檔案學“舊著”最為典型。在這一階段內,檔案學已經出現了概念上的轉變,尤其是檔案范圍,更是突破了公文這一限制。檔案組織機構提出了兩種檔案管理原則,即縱向分工、橫向分工,這一原則的確立,為檔案的立卷、保護、鑒定提供了依據,并衍生出了十進分類法、類戶分類法和鋼木分類法都眾多管理方法。檔案人員的選拔標準也發生了變化,考核、任用、培訓、輔導等制度漸成體系。
2.2 外國檔案學的形成
外國檔案學形成在19世紀,其標志為,提出了檔案學的概念,同時明確了檔案學和檔案專業的基本原則。1789年,法國最先開始了檔案工作的改革,建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檔案館,并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檔案學的發展。和中國相似的是,外國檔案學的形成同樣是以社會變革為背景,重點均在于整理史料,同時,在該階段內也涌現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中國不同的是,外國檔案學在形成之前,其相關的理論已經成熟,因此發展態勢較中國快。同時,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外國檔案研究人員大多有著豐富的檔案工作經歷,有過較為系統的檔案學教育,這是中國所缺少的。
3 中外檔案發展的成熟時期
3.1 中國檔案學的成熟時期
中國檔案成熟于改革開放后,在此階段內,檔案學的研究范圍更加廣泛,涉及到的領域較多,不再僅僅局限在史料的記載上,同時,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樣化,移植法、等量法、定性法等均得到了有效的應用。在行為組織性上,國家也給予了檔案學發展一定的支持,不同的省份和地區都相繼開展了檔案學會,不同機構和單位之間的協作性有明顯增強。最后,檔案學的思辨色彩更為濃厚,不再知識服務于一種檔案學思想,而是多種思想相互碰撞,研究成果的概括性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3.2 外國檔案學的成熟期
20世紀以來,外國檔案學進入了發展的成熟期,典型代表如希拉里?詹金遜,其出版了《檔案管理手冊》[2],該著作進一步論著了檔案人員的職責,提出了“檔案組合”這一概念,阿道夫?布倫內克也在其著作中,對檔案發展史進行了總結,創造性的提出了“自由來源原則”,認為文件是具有雙重價值的。從內容上看,這一階段檔案學的研究更加細致化,內容更加豐富。深入,同時也吸收和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經驗,檔案學呈現出了一種“融合”的趨勢,另外,研究的中心越來越專業化,專業高等教育機構成為了檔案學的重點研究機構。另外,這一階段內檔案的承載體發生了變化,開始有紙質轉變為電子版本,這進一步擴展了檔案學內容的承載性。
4 結束語
如今,檔案學更加專門化和細致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合作也更加頻繁,這位國內外檔案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國應該善于總結經驗,借鑒他人成果,改變檔案工作的傳統理念,推動檔案學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