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職業發展和變化》表明,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社會職業發生了增長和發展、衰落和消退、調整和變化三種趨勢。其中,“圖書與檔案管理員”以平均年增長負1.0%被列在“衰落和消退”的職業之中。
一、邊緣化和邊緣化檔案館工作人員的釋義
(一) “邊緣化”
1、什么是“邊緣化”?
邊緣化理論最初出現在西方經濟學界。后來它被廣泛應用在社會各個方面。
邊緣化是向人或事物發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動、變化。邊緣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說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說被主流(主流社會、主流人群、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文化、主流經濟...)所排斥,所不包容。
2、“邊緣化”的特點
邊緣化不是簡單說就是被淘汰,準確說就是不入主流,沒有號召力、沒有影響力、沒有權威力,容易被忽視被冷落。任何處于邊緣的事物并不等同于消亡,事物的邊緣化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種演變的原因是由于事物本身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它的結局無非有兩種,要么是從邊緣重新返回中心,要么是從邊緣走向消亡 。
(二)邊緣化檔案館工作人員
1、檔案館工作的特點
檔案館管理是一項被動、單調、繁雜、機械而又默默無聞的管理活動,工作的程序化明顯,它需要工作人員具有高昂的工作熱情、良好的業務知識、甘于寂寞的心理素質。
2、什么是邊緣化檔案館工作人員?
邊緣化檔案館工作人員是由“邊緣化”理論中引出的新概念,意思就是檔案館工作人員由于自身或外界的種種因素,對自身所從事的檔案館工作失去興趣,呈現邊緣化的現象。
3、邊緣化檔案館工作人員的表現
在實際的檔案館工作中,邊緣化檔案館工作人員普遍存在著。這些檔案館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責任心和進取心不強,機械的應付著表面的工作,工作不認真不負責,對檔案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聞不問、不注意思考,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工作態度。根據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群體環境中,一種社會心理狀態和情緒,通過感染和模仿等途徑可以從一個個體蔓延到另一個個體,一部分人的情緒可以傳染給另一部分人甚至全體成員,從而造成群體行為。邊緣化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會對日后的檔案管理工作埋下了隱患。因此這一現象必須得到關注。
二、檔案館工作人員邊緣化的原因
1、來自于外界對檔案館職業認同的偏移。
在當今信息社會高度發展、信息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檔案學科的發展卻滯后于社會發展的水平,檔案館的社會地位并未提高,檔案學科領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服務的價值也沒有得到回報,等等。加之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檔案館工作只是看好庫房而已的、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從而輕視檔案工作,使得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受到打擊。
2、職業自信心的缺失。
科技的進步,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部分工作人員由于自身的知識水平跟不上社會的需要,工作觀念和方法老化,許多工作感覺力不從心,慢慢選擇放棄,失去工作的激情。
3、行業“技術貴族”的出現。
近些年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視,檔案館內的工作人員階層出現巨大的變化,處于信息技術崗位的工作人員受到領導的重視,而處于借閱等部門的工作人員由于受到冷落以及較少的職業發展機會,內心不平衡,于是對現有工作失去熱情,漸漸邊緣化。
4、檔案館歷來被認為是“清水衙門”, “人在曹營心在漢” 是某些館員心態的真實反映,他們功利心重,認為檔案工作太過繁瑣、不出成績,沒有前途,他們期望著向薪金待遇高的單位流動。
5、檔案館工作人員屬于公務員、事業編制,其工作人員工作待遇穩定,感受不到社會上激烈的就業壓力,因此出現倦怠、消極的工作態度。
四、檔案館工作人員邊緣化的防治措施
1、開展廣泛深入的檔案宣傳,增強社會檔案意識
突出重點的做好檔案宣傳工作,擴大檔案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得到社會各界的信賴與支持,讓社會各界了解檔案、認識檔案、利用檔案,吸引更多的公眾進入檔案館,使檔案館不再是深居機關大院的閉關狀態;同時做好檔案宣傳可以有效地提升檔案工作人員的社會形象,增強檔案工作人員的榮譽感、自豪感,提高工作的自覺性與積極性,重新樹立和塑造檔案工作人員的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檔案工作中,為檔案事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實現檔案事業的創新與進步。
2、定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創建學習型檔案館,不斷提高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
開展多層次、多角度、多方式的檔案工作業務培訓,提高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質,豐富業務知識;創建學習型檔案館,使廣大檔案館工作人員自覺樹立自我發展、自我更新的意識,與時俱進,以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早在1971年第十三次國際檔案圓桌會議上,秘書長鮑狄埃強調,現在是確立檔案部門應用計算機政策的時候了,否則各行政機關的電腦室將自行保管現代文獻資料,各研究中心和各大學也將設置新的檢索機構,取代檔案部門。“如果檔案人員對技術的發展漠然置之,將會導致檔案職業的衰敗” 。因此,檔案館應特別重視對檔案館工作人員的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培訓。
3、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檔案館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考核激勵機制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管理方法,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調動檔案工作人員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能力,不斷開發和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為社會各界服務。一套高效的考核激勵機制可以對檔案館工作人員進行適當的激勵和引導。個檔案館需要善于從物質和精神上進行鼓勵,為檔案館工作人員實現自己的價值創造機會,檔案館內要形成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良好文化氛圍,以促進檔案館和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注重宣傳檔案工作的先進人物、先進業績,大力營造“甘于平凡、甘于奉獻”的精神,進一步增強作為檔案工作者的光榮感和自豪感,提高干好檔案事業的神圣使命感和崇高責任感,激勵大家在本職工作中甘于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非凡的業績 。
4、廣泛吸納高素質人才,建立完善人事聘任考核機制
對于檔案館人力資源的狀況曾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概括:檔案館60年代是老弱病殘的收容所,70年代是落實政策的接收站,80年代是干部家屬和職工子女的安置辦,90年代是一些人的跳板和中轉站 。從檔案從業人員資格來看,沒有統一的標準,這樣的檔案隊伍勢必被邊緣化。因此改善這一狀況需要從源頭上保證檔案館人才資源的專業性,突破人才瓶頸,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5、構建檔案館與館員的“心理契約”,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
心理契約這一隱性契約,其核心是員工滿意度。達成與維持“心理契約”要以人為本的文化為氛圍。健康向上的文化能創設出一種奮發、進取、和諧、平等的氛圍和精神,為全體員工塑造強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堅不可摧的生命共同體。建設以人為本的文化,實現人盡其能,人盡其用,高效開發員工的能力與潛力,提供相互溝通的平臺和途徑,了解檔案館工作人員的情感,滿足館員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創設良好的氛圍、空間,增強員工努力工作的熱情與信念,激發共同信守“契約”所默示的各自對應的“承諾”。
6、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學習,使自身適應工作發展的需要。
服務性是檔案工作的基本屬性之一,是檔案工作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因素。檔案館工作人員應該清晰的認識到檔案館是屬于公共服務機構,改變傳統的封閉性視野和自足自滿的意識,轉變觀念,為公眾服務,滿足公眾各方面的檔案需求是檔案館工作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檔案館工作人員自身需積極參加各項現代化管理業務技能知識培訓,爭取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使自己逐步從繁瑣的手工勞動中解脫出來,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檔案資料的編研和利用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