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国 一 级 A 片/午夜免费视频/久久riav/国产人妖 视频专区 - 1024亚洲精品国产

檔案之窗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專門檔案 » 其它檔案 » 正文

不可淡化我國的科技檔案概念和科技檔案管理研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8-18 19:17:23    來源:網絡    瀏覽次數:749    評論:0
導讀

霍振禮、魯梅君、喬永芝我國的檔案工作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在世界范圍也有了很大影響。然而近年來科技檔案概念被有意無意地淡化,尤其是科技檔案學研究在某些方面似乎停滯不前,甚至走向了下坡路。究竟是什么原因影響了我國科技檔案事業的發展,怎樣求得它的持續發展,是本文想要探討的話題。一、我國科技檔案工作發展成為國家規模來之不易1959年技術檔案工作大連現場會議之前,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已經認識到發

霍振禮、魯梅君、喬永芝
我國的檔案工作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在世界范圍也有了很大影響。然而近年來科技檔案概念被有意無意地淡化,尤其是科技檔案學研究在某些方面似乎停滯不前,甚至走向了下坡路。究竟是什么原因影響了我國科技檔案事業的發展,怎樣求得它的持續發展,是本文想要探討的話題。
   一、我國科技檔案工作發展成為國家規模來之不易
   1959年技術檔案工作大連現場會議之前,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已經認識到發展科技檔案工作的必要性,但那時在全國范圍還沒有形成明確的科技檔案概念,只是認識到現實科技工作中產生的科技文件資料與一般的即能夠收集、購買和交換的文獻資料有很大差別,如果管理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科學研究、生產和建設等科技工作的發展。1959年的技術檔案工作大連現場會議,在曾三等老一輩檔案工作領導人和檔案學家的努力下,統一了思想,區分了科技檔案與科技資料的概念,并研究制定且經國務院批準了《技術檔案室工作暫行通則》,使我國科技檔案工作實現了統一管理。1962年中國人民大學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編寫出版了《技術檔案管理學》教材。從此科技檔案管理學便形成了一門學科(實際上,早在1958年中國人民大學就開辦了技術檔案專修科)。當時還制定了全國范圍的規章制度,培養了專門人才。可以說,我國的科技檔案工作已經形成了國家規模的專業系統。這一時期國家對科技檔案工作非常重視,自大連現場會議后至“文革”前,黨中央和國務院先后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國家檔案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技術檔案工作的報告》,國務院批轉國家檔案局《關于加強科學研究機構中技術檔案工作報告》等11個文件。該時期科技檔案工作的特點是全國性調查研究充分,對各個部門、各個專業系統和基層科技檔案工作了如指掌,用大量的正反兩方面的事實、數字和經驗教訓說明了科技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因而說服力極強。這一階段我國科技檔案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形成了第一個熱潮。“文革”中科技檔案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樣,遭到了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科技檔案工作隨著全國科技、生產和建設事業的恢復和整頓而得到了恢復和整頓。特別是1980年國家經委、建委、科委和國家檔案局聯合召開了全國規模空前的科技檔案工作會議,交流了經驗,制定了全國《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至此,我國科技檔案工作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不但在實踐上推動了科技檔案工作的全面發展,而且推動了科技檔案學理論研究的發展。1983年在沈陽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檔案學術研討會,討論的焦點是科技檔案工作的任務和范圍。該問題的討論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條例》的指引下,科技檔案部門認識到了抓科技文件的形成和積累,指導科技人員建檔、歸檔工作的重要性,即從源頭上抓科技文件的歸檔工作。這一時期科技檔案教育也有了很大發展,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開設了科技檔案管理專業化,并于1986年正式開辦了科技檔案專業,同年南京大學還招收了科技檔案雙學士班,1978年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成立了科技檔案系等。在學術研究方面,根據《檔案學論著目錄》統計,1980年~1990年科技檔案論文有2300多篇,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科技檔案教學參考資料就有三本,共收錄論文242篇。八十年代國家還有許多科技檔案工作的有力舉措,這一時期涌現出一大批科技檔案學專家和科技檔案學理論研究熱心人。不難看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我國科技檔案事業發展的春天,也可以說形成了第二個熱潮,這不但在我國檔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具有世界意義。
   二、目前我國科技檔案概念正在淡化,尤其是科技檔案學研究停滯不前,甚至走向了低谷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國科技檔案工作尤其是科技檔案學研究停滯不前,更嚴重地說是走向了低谷。就國家檔案宏觀管理而言,似乎淡化了科技檔案概念,提及科技檔案工作少了,國家規模的科技檔案工作調查研究也很少見到。就檔案教育體系而言,中國人民大學科技檔案專業和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科技檔案系已不復存在,南京大學的科技檔案雙學士班也取消了。其它大學的檔案專業,雖然絕大多數設有科技檔案管理學科,但支持這一學科的基礎課,如理工科知識等較為欠缺。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作為我國或世界范圍的最大檔案學府,也是最早編寫出版《技術檔案管理學》的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在2003級檔案學專業中取消了科技檔案管理學,只是在“檔案管理學”后面用括號注明“含文書檔案管理和科技檔案管理”。這種帶頭作用必然會給全國高校檔案學系(專業)帶來極大影響,給全國科技檔案事業帶來重大損傷。這一檔案學課程設置與1980年國務院批轉的《關于全國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會議的報告》中要求的“希望中央和省、自治區的專業主管機關能在所屬的大專院校設立科技檔案系(班)”,是背道而馳的。   
   我們還注意到目前一些在全國有影響的檔案學家、教授,其基本研究方向絕大多數不在科技檔案學方面。現在的檔案學博士生已有幾十人,但關于科技檔案學方面的研究方向尚未見到;即使是數量較多的檔案碩士研究生,有關科技檔案學方面的研究課題也很少看到。由于檔案界目前在全國科技檔案管理領域發表的調研報告、統計數據和效益研究很少,檔案學界對我國科技檔案工作的實際情況并不十分了解,加之上世紀活躍在檔案界的科技檔案專家大多年事已高,新一代專門人才尚未培養或形成不夠,這不能不影響著我國現階段科技檔案工作和理論研究的發展。
   三、影響我國現階段科技檔案事業發展的原因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于空前的科學技術、生產和建設的發展階段。僅就衛星、宇宙飛船(尤其是載人航天)、三峽工程、核技術和工程以及西電東輸、南水北調、西氣東送、非典預防和疫苗研究等來說,就要形成多少科技檔案,同時又需要查閱多少前期科技檔案!從當前的科學研究、經濟建設、城市建設的需要出發,我國科技檔案工作和科技檔案學的發展完全應形成第三個熱潮。然而,事實上卻并沒有出現這種局面,而且有淡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受西方國家影響
   西方國家,例如美國,他們沒有科技檔案和科技檔案工作的概念,但在檔案界公認存在實際意義的科技檔案和科技檔案工作。例如美國政府四大科技報告雖然以科技資料的形式出現,但從內容和管理上看,也是美國最集中和統一管理的科技檔案。美國的科技檔案也大量存在于企業檔案之中,但他們不稱為科技檔案,而統稱為企業檔案或新技術檔案。我國的科技檔案工作是利用了科技文件記錄性的一面發展起來的,因而注重歸檔和保存;而美國的科技檔案工作是利用了科技文件成果(資料)性的一面發展起來的,因而注重交流,同時也融于情報信息工作之中。應該認為,美國還是存在科技檔案工作的。   
   我們有的人或許是受了這種表面現象的影響而冷淡了科技檔案和科技檔案工作。實際上,我國的科技檔案工作具有許多優勢,如果能夠學習到美國實際意義上科技檔案工作的優勢即交流性一面,它就會成為相當完善的,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全國性科技檔案事業。
   (二)我國檔案學人才缺乏理工科基礎知識
   我國科技檔案學是在普通檔案學(文書檔案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科技檔案學與普通檔案學的專業基礎有很大差別,同時科技檔案又具有許多自身特點,而這些特點的掌握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所以普通檔案工作者包括普通檔案學家很難在科技檔案學研究方面得心應手。這就是許多著名檔案學家很少從事或難以從事科技檔案學研究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國檔案學碩士生、博士生均出自普通檔案學,所以他們的選題方向基本上仍在普通檔案范疇。這當然與著名高校檔案學系的招生方向有關,他們的現有導師多為普通檔案學專家,自然能夠發揮指導專長的還是普通檔案學方向。由于原有的科技檔案學專家年事已高,加之現有的某些普通檔案學家對科技檔案工作認識上的誤解,自然導致了對科技檔案學研究工作的削弱。
   (三)研究與實踐脫節
   科技檔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可以說比普通檔案學實踐性更強,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掌握和發展這門學科。我國在檔案學研究方面的傳統是依靠高校,但是高校的講師、教授缺乏科研、生產和建設方面的實踐知識。而另一方面,我國大量的科技檔案人員雖處于第一線,但他們缺乏培訓,也很少進行經驗交流,如調查訪問、參加學術會議等,大都忙于眼前事務,很難形成一種研究力量。研究和實踐的脫節,是影響我國科技檔案學發展的另一因素。
   (四)在“企業檔案”的概念下,削弱了科技檔案學的發展
   “企業檔案”作為社會檔案的組成部分是名正言順的。但是“企業檔案”正如“高校檔案”一樣是個綜合概念。“企業檔案”實際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科技檔案,二是文書檔案,但主要是科技檔案。我們搞好企業檔案工作,首先要學好科技檔案學,當然也要學好普通檔案學,這是基礎。目前檔案界出版了不同版本的“企業檔案管理”書籍,這對企業檔案管理是有益的,但要講深講透企業檔案管理,還必須首先講深講透科技檔案學。因而我們不能有了“企業檔案管理”,就輕視科技檔案學的研究,更不能以“企業檔案管理”代替“科技檔案管理學”。
   (五)抹煞科技檔案管理學與普通檔案管理學的差別
   老一代檔案工作領導和檔案學家以及早期的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的教授們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他們創建了《技術檔案管理學》學科,還創辦了科技檔案專業。實踐證明,這對我國科技檔案事業的發展已經起了巨大作用。這一事實也從筆者40年的科技檔案工作實踐和大量科技檔案利用中得到了充分說明。然而近年來,在上述多種因素影響下,風向有了轉變,不少檔案學理論研究者在認識上抹煞了科技檔案學的專業性和特殊性,以普通檔案學的眼光看待科技檔案學。而事實上科技檔案學與普通檔案學雖有檔案原理方面的共同點,但還有重大差別,它們不能融為一個學科。
   1.研究對象和學科基礎知識不同。我國的檔案學,實際上就是文書檔案學,它的研究對象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形成的社會性管理文件,即文書,其學科基礎是文史科知識;而科技檔案學的研究對象是科技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文件和研究成果。科技檔案的主要內容是科技文件,其學科范圍相當廣泛,已達數百種之多,其學科基礎知識是理工科和科技管理學。由于二者的研究對象和學科基礎知識不同,使二者在理論和管理上產生了重大差別。
   2.形成規律不同。科技檔案的形成是有意識的,它不能在科技工作中自然形成,因而產生了《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等管理法規,采用行政手段確保其形成的完整和質量;文書檔案的形成在現代社會中雖然具有一定的意識性,但文書的形成卻有一定的自然性,即隨著社會工作的進程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科技檔案具有成套性,部分檔案可以進行修改(主要是反映實物的檔案),而文書檔案一旦形成是不準許修改的,而且成套性也較弱。科技檔案中存在實物檔案,如地質勘探中的巖樣、登月工程中的月球巖樣等,而文書檔案中實物檔案是不常見的……由于科技檔案與文書檔案的形成規律不同,在建檔管理上或建檔業務指導工作上產生了重大差別。
   3.利用效益和利用規律不同。由于科技檔案的成果性和資料性,科技檔案形成后除滿足現行任務外,還應盡快地進行成果轉讓和信息交流,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一步說就是要促進國家和世界范圍的科學技術發展。文書檔案基本上不存在成果性,在檔案室階段主要任務是滿足本單位的查考需要,在檔案館階段才考慮到滿足社會需要,而產生的主要是社會效益。科技檔案的利用規律基本上與科技資料相同,具有很強的參考性與交流性,而文書檔案交流性和資料性較差,主要是具有憑證性。
   4.檔案的整理和館藏組織不同。由于科技檔案的專業性和成套性,科技檔案必需按項目或子項目組成案卷,在館藏組織上主要以學科分類組織館藏;文書檔案主要根據來源原則組織館藏,即以單位或以內部單位職能性質組織館藏,二者在館藏組織上具有重大差別。
   5.檔案鑒定方法不同。科技檔案的鑒定,主要是成果水平鑒定,鑒定的時間是在申報獎勵和歸檔前,一般由相關技術專家組進行鑒定;而文書檔案的鑒定主要是進館鑒定,鑒定的內容主要是判定歷史價值和保管期限。
   總之,由于科技檔案學與普通檔案學的研究對象和利用對象等方面存在的重大差別,因而產生了在管理上不少環節的重大差別,所以科技檔案管理不能融于文書檔案管理中,也就是不宜融為一體進行講解。在檔案學系或專業中,必須建立獨立的科技檔案學或科技檔案管理學。這一點,老一代檔案學家在4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而當今的檔案學家應該更清楚。
   四、發展我國科技檔案事業的途徑
   在我國科學技術和生產建設空前發展的新形勢下,科技檔案工作和科技檔案學應該迅速發展和完善,具體說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全面、系統地重溫黨和國家有關科技檔案工作的指示和文件。前面已經講過,從1959年大連技術檔案工作現場會議后至“文革”前夕,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下發的文件有11個;“文革”結束后,又召開了全國規模空前的科技檔案工作會議,制定了《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國務院還批轉了大會的報告等。這一系列的文件以及國家檔案局時任領導的有關講話,充分肯定了科技檔案工作的意義和發展策略,雖然距今已有二十多年,但它的指導作用仍然是十分明顯的,足以指導我們的科技檔案工作,這需要我們重新學習,深入理解,重新武裝我們的頭腦。
   (二)培養專門人才。如上所述,早在1980年國務院批轉的三委一局《關于全國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會議的報告》中,就提出了要求:“希望中央和省、自治區的專業主管機關能在所屬的大專院校設立科技檔案系(班),或設立中等檔案專業學校,積極培養科技檔案工作人才……”。這是符合科學技術發展和科技管理工作要求的。科技檔案工作和普通檔案工作相比,有很大差別,所以科技檔案事業的發展,必須培養科技檔案專門人才。從理工科大學生中培養科技檔案人才,是培養專門人才的另一途徑。可惜的是,檔案界重視的是普通檔案學,或是高層檔案部門的工作,例如高校、局、館的工作等,而大量基層的科技檔案人員沒有得到培養和交流的機會,因而也難以發展。至今,全國從事科技檔案工作的人員有多少,始終沒有看到確切的統計數據。根據筆者到若干專業系統的走訪和幾十年從事科技檔案工作的經驗推算,全國最少有10萬左右的科技檔案專門人員(2002年全國國有單位共有專業技術人員2186萬人,科技檔案人員以0.4%計算,共需科技檔案人員8.744萬人),而且他們中本科生以上學歷者應占50%以上。培養科技檔案專門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的途徑,是培養研究生,而且他們應從理工科或已經從事科技檔案工作的大學生中招取。提高科技檔案學教材的質量,是培養科技檔案工作專門人才的基本條件。現有的科技檔案學教材還沒有充分地吸收科技檔案工作實踐經驗和已經發表的優秀論文的精華。另外,建議除編寫正規的教材外,還要選印若干參考文集,把有新意、有獨到見解的論文(包括研究生論文)編印進去。總之,培養專門人才是事關科技檔案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具有戰略意義。
   (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理論來源于實踐,這個實踐并不是一個單位,更不是一個人的實踐。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尤其是科技檔案工作者,都是站在一個點上的,他所能看到的或體會到的也只是一個點上的東西。由點擴展到面,或者是由局部到全面,必須通過調查研究。摘理論工作的人,主要是講師、教授要調查研究;從事實際工作的人員,包括研究館員、高工等也要調查研究。如果我們搞科技檔案工作或是從事科技檔案教學的講師、教授能到三峽工程檔案管理部門或是衛星、飛船、艦艇等研究、生產、試驗管理或檔案管理部門訪問或蹲點的話,就會真正認識到科技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認識到科技檔案的特點,同時也會萌發出許多創新性思想。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沒有經過實踐和大量調查研究的教授、研究館員等高職檔案人才,不是完美的人才;同時調查研究落后于時代的高職人才,也是思想認識落后的人才。
   (四)在利用和交流上下功夫。如上所述,我國的科技檔案工作與美國實際意義上的科技檔案工作相比,具有許多優勢,但是在交流性方面是有欠缺的。科技檔案具有成果性(資料性)和記錄性兩個方面,科技檔案納入“檔案”概念之下,強化了科技檔案的記錄性一面,卻淡化了科技檔案成果性和資料性一面。科技檔案的成果性和資料性是科技檔案區別于文書檔案的主要特點之二。這就是說,文書檔案在現行階段保存在本單位的檔案室內,供本單位使用就夠了,然而作為科技檔案是遠遠不夠的,它在現行階段除提供本單位利用外,必須與相關單位進行交流或成果轉讓,發揮它的成果性和資料性作用。科技檔案如果不進行信息交流,它的現行價值就會白白地消失。當然,科技檔案不同于一般的資料,它是一種創新性成果,不能隨意交流,還必須受保密制度的限制。各個專業系統、單位之間在進行信息交流時受保密限制是正常的。但是該降密的不降密,該解密的不解密,就會影響交流。不適當的保密,是影響我國科技檔案廣泛交流的主要障礙。。然而,解決這一問題不是一家?戶的問題,必須建立一種國家機制,進行科技檔案密級審核和降密解密工作,同時研究和發展電子文件管理技術和網絡技術是改善利用條件的有效途徑。
   上述看法可能不夠全面,也可能有些冒昧之處,但作為學術研究,拋磚引玉,也許對廣開思路有一定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傳宇:“新中國科技檔案事業50年”,《檔案學通訊》1999年第5、6期
   2.張斌:“對檔案學專業課程改革與建設的設想”,《檔案學通訊》2004年笫2期
   3.國家經委、國家建委、國家科委、國家檔案局:“關于全國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會議的報告”,《全國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會議文件匯編》,國家檔案局編印,1980年12月
   4.霍振禮、尹建:“美國為什么不存在科技檔案和科技檔案工作的專門概念”,《檔案學通訊》2003年第5期
5.侯俊芳:《檔案學論著目錄》(1911-1983)、(1984-1993),中國檔案出版社1986、1994年版
(郭紅解、黃曉瑾摘自《檔案學》2005年第3期,原載《檔案與建設》)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szsunz.com/tech/201808/567.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檔案之窗(dawindow.com) ???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4747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