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本文對我國當代檔案民間收藏的現狀及實例、性質及特點等作了概述和分析,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建議:1.我國檔案事業的基礎應當包括檔案的民間收藏;2.把檔案的民間收藏納入檔案學研究領域;3.中國檔案學會可以組建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4.建立檔案民間收藏的相關法律、法規等管理辦法。
一、應當重視檔案的民間收藏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物質消費,轉而追求多層次的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越來越多的人投入民間收藏活動……,祖國大地興起了民間收藏熱,全國200家報刊開辟了“收藏” 副刊,各地廣播、電視爭相推出文藏節目。收藏,這一人類古老的文化活動在當代社會展現出更奇異的光彩,其中檔案的民間收藏也為世人所矚目。1997年4月,家住北京方莊的攝影家李振盛教授在潘家園舊貨市場以稱斤論兩的價格,先后兩次買回了幾大蛇皮袋裝的攝影作品,回家仔細整理后,發現這是我國歷屆攝影藝術展覽會的展覽作品的原件,其中吳印咸、黃翔、石少華、陳復禮等大師20寸以上精裝精裱的作品,超過了1600幅。李振盛以高于廢品的收購價買回的我國攝影藝術檔案的原創作品,包括運費、裝卸費,僅用了630元。當《北京晚報》刊登了有關報道后,潘家園一時名聲大振,人滿為患。
中國歷史上歷來有兩大收藏傳統:官府收藏和民間收藏。官府即國家,國家收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民間收藏則是不容忽視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先人們的聰明才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為我們留下了無比浩瀚的文化財富,國家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全部承擔其收藏、整理、保護的任務。這些歷史文化遺產,除了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古籍研究機構之外,絕大多數流散在民間,構成了我國民間收藏取之不盡的寶貴資源。
自古以來,國家的檔案,與民間的收藏總是相通的。當代著名收藏家、愛國民主人士張伯駒先生,將一生巨資收藏的歷代書畫名跡,捐獻給國家,成為令世人贊嘆的義舉。中國歷史上許多收藏家來自于民間、活動在民間、成就在民間,他們不辭辛勞的整理和保護,使我國歷史上許多珍稀的版本和歷史資料得以延續和傳世。清末名著《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鄂,畢生喜愛收藏,不惜重金收集了5000多片甲骨,整理出版了《鐵云藏龜》一書,成為我國專門著錄甲骨文的最早著作。
檔案的民間收藏活動,有助于國家檔案事業的發展。2004年3月5日,北京《晨報》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內蒙古自治區收藏家協會的劉振雄,將自己20多年收藏的3萬多件藏品無償捐贈給呼和浩特市檔案館。3月1日至7日“劉振雄藏品捐贈儀式暨藏品展覽”在內蒙古自治區美術館舉行,他向記者講述了1997年從廢品收購站以18元的價格購買的127幅字畫,匯集了歐陽中石、范曾等當代著名書畫金石名家的作品,都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周年時,國內眾多書畫名家送來的賀禮墨寶,他說:“我內心的氣憤要遠遠大于獲得至寶的喜悅”。
我國檔案的民間收藏是廣大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是群眾性的社會智力投資,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成果。檔案民間收藏活動,既傳播普及了科學、歷史、文化知識,又凈化了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同時,也為社會、為民族積累了檔案文化財富。
二、我國當代檔案民間收藏家及其藏品實例
1、積累黨史資料的楊翔飛
河南青年楊翔飛高中華業,做生意掙了一些錢,1995年迷上了收藏。在楊翔飛家的書架上排滿了2000多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版本的毛澤東著作,其中有一些是1937至1948年早期罕見的版本,在國內館藏革命歷史文獻中未見列入。楊翔飛的藏品中,還有一本1936年印版的《烈士傳》,距今已67年,是中國共產黨烈士傳記的最早版本。2002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楊翔飛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捐贈了若干珍貴史料:電報手稿、應急地圖、圖片、書籍等。他捐贈的其中兩張報紙是1932年2月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聞》,有日軍進攻上海的整版照片,對研究“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2、用照片記錄胡同的沈延太和王長青
北京的一對夫妻沈延太和王長育, 目睹北京的現代化建設和一片片拆遷的胡同,自80年代初開始,自費拍攝了10萬多張照片,記錄北京的胡同。他們一邊拍,一邊作記錄,20多年共記了lO大本。他們經濟上并不富裕,省吃儉用,精打細算購買膠卷和攝影器材。他們騎自行車拍攝,回來后自己沖洗,自己編號,拍下了胡同里的點點滴滴,名人故居、春夏秋冬、門墩、對聯……,每張照片都是歷史的記錄,具有獨特的真實感和文化內涵。1997年外文出版社選取了260張照片,出版了他們的攝影畫冊。如今,丈夫沈延太已故去,年近60的王長青,仍獨自翻看記錄、整理照片。
3、期刊史料創刊號的收藏者馮建忠
上海某企業工會干部馮建忠,1960年出生,大專文化,自1979年起收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及海內外的各種期刊創刊號,至今已有萬種之多,其中解放前罕見的2500多種,如清光緒24年梁啟超等在日本創刊的《清議報》、清光緒29年留日浙江同鄉會創辦的革命刊物《浙江潮》、1923年瞿秋白主編的《新青年》季刊《前鋒》、1925年毛澤東任國民黨宣傳部長時主編的國民黨中央機關刊物《政治周報》等等,一些珍品、孤品甚至填補了國家期刊號的空白。1990年9月馮建忠在上海首次舉辦了個人創刊號收藏展覽;同年l0月創辦了我國首家創刊號個人收藏館。1998年10月中國期刊協會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主辦了馮建忠創刊號收藏展覽,眾多新聞媒體作了專題報道。
4、收藏和展示雷鋒史料的董興喜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副師職干部董興喜,大學文化,自1989年起收集與雷鋒有關的專題史料,現已達7000多份(件)。他的藏品年代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主要由3部分組成:(1)國內外出版發行的各類宣傳品、作品、工藝品;(2)各種郵票、紀念封、郵資明信片、公函、簽名實寄封;(3)書法墨寶。2000年、2003年3月,為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向雷鋒同志學習”等題詞,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董興喜先后兩次在北京舉辦大型展覽,l00多家媒體先后作了報道。展廳內各種版本的《雷鋒的故事》、《雷鋒日記》;各種雷鋒塑像、海報、掛歷、唱片、錄音錄像帶、光盤等等,琳瑯滿目,豐富多彩。董興喜在現場為參觀者作講解,指點人們觀看1961年8月雷鋒生前,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下發連隊的戰士叢書《苦孩子、好戰士》;1961年2月和6月曾兩次宣傳報道雷鋒事跡的《解放軍畫報》等展品。
5、讓“文革”史料永存的孔祥民
山東曲阜一個叫孔祥民的普通人,憑著歷史的責任感,在1970至1982年的12年間,冒著被打成反革命坐牢的風險,將在十年動亂中,以討孔為名的砸碎、伐樹、刨墳、掘墓、焚燒文物等破壞孔府、孔廟、孔林的場景,用108張照片和2萬多文字說明,記錄、保存下來,形成了一套圖錄。這套圖錄中有43張是他拍攝的,其余都是他在一堆準備燒掉的垃圾、旮旮旯旯遍地狼籍的孔廟灰土中情不自禁揀拾后,保存下來的。1986年7月,孔祥民將圖錄完整地交給了中國照片檔案館,2001年孔祥民因病去逝,他走得安祥而無憾。
6、珍藏美術展覽藝術請柬的沈希誠
沈希誠1948年任職于中央美術學院;1977年中央美院建立陳列館,任館員、展覽部主任;1985年調任中國畫研究院,組建展覽館,任館長。他自1973年起收藏美術展覽會藝術請柬,30年孜孜不倦,現已珍藏海內外藝術請柬l萬多件。1990年11月由中國畫研究院展覽館、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等單位,聯合主辦了《沈希誠珍藏藝術請柬展覽》,劉開渠、張仃、吳作人、古元等20多位當代美術界著名藝術家、老前輩題詞祝賀,《中央電視臺》當晚的新聞聯播作了報道。1992年、1993年他的展品先后在黑龍江省美術館、南戴河萬博文化城展出,80多家新聞媒體先后作過宣傳和報道。
7、收集、研究票證史料的孫林祥
上海市普陀區糧食局的孫林祥1962年參加工作,長期從事糧食票證的計劃管理工作。他從1963年起,就四處收集、整理涉及票證的文件檔案,現在這些資料在他家已裝滿了幾個書柜。1985年他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撰寫書稿,1997、2001、2003年上海三聯書店相繼出版了他的《上海計劃供應票證鑒賞》、《中國糧油珍品鑒賞》、《中國票證大觀》等專著,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寶貴的“票證史”。
8、“名人風采藏館”館主黃勝泉
1985年7月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文學專業的黃勝泉,1995年10月在湖南婁底市創辦了“名人風采藏館”,珍藏有大量名人資料。在此基礎上,1998年2月創辦了黃勝泉工作室,下設影音資料、文獻資料、激光照排3個辦公室,編纂出版大型人物資料工具書:《中國音樂家辭典》、《當代集藏家辭典》、《中國武術家辭典》等,輯錄了幾萬當代人物資料。
三、我國檔案民間收藏的種類、性質及特點
檔案是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個人從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軍事、宗教等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各種文字、符號、圖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從我國檔案民間收藏的眾多實例看,檔案的民間藏品大多是收藏者個人收集形成的,也有的是從父輩或家族遺產中繼承而來,可以稱其為家庭收藏檔案,也可以稱其為私人收藏檔案,其所有權性質為公民個人所有,即檔案為公民個人所有。檔案民間收藏活動主要有以下特點:
1、選擇專題,點滴積累,持之以恒
檔案民間收藏的種類五花八門,收藏者大多選擇不同內容的專題,有的以人物為專題,如致力于周恩來史料收藏的北京周鐵男夫婦;專門收藏胡適史料的安徽胡成業;還有人專門收藏孔子、孫中山、毛澤東……等專題史料。有的以事件為專題,如收集“文化大革命”史料、太平天國史料等等。有的選擇不同載體形式的藏品:有收集名人字畫、有收集古籍文獻,有收集報紙期刊,也有收集商標、票證,地圖、海報的;還有收集照片、年畫的,等等,如河南許昌的安晉松,與全國2500多位漫畫作者建立了通訊聯系,主集漫畫作品及相關資料。檔案的民間收藏要將個人的藏品收集到一定的數量,形成規模,唯有靠點點滴滴的日積月票,持之以恒,有的甚至幾代相傳,最終填補國家和民族檔案文化的空白。
2,依靠市場,平等交換,互通有無
我國當代檔案的民間收藏,除少數由遺產繼承而來,多數是在幾十年的人生歲月中收集成的,收藏者有句口頭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他們收集的途徑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購買、交換、索要、贈予等等。購買是指在文化市場、書店、拍賣會等場所選購;交換是指藏友之間的互通有無、拾遺補缺,以及親屬、朋友、同事之間的公平交易、等價交換;索要是指一些單位和個人用于宣傳、贈送的禮品、紀念品等非賣品,無法通過購買的渠道獲得,可以通過善意求索而得到;贈予是指接受親屬、朋友、同事給予的惠贈,當時無償獲得,事后可有所補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檔案民間收藏的主要途徑是依靠市場。一些舊書攤、舊貨市場成為收藏者淘金的樂園。在國內外各種拍賣會上,具有檔案價值的古籍、手跡、名人字畫漲勢驚人,1992年6月,我國鮮于樞的手卷《石鼓歌》(元)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的成交價為33萬美元。2004年北京翰海第一季度拍賣價:1947年的中華民國憲法5060元、蔡元培信札6600元、陳毅書札8250元、楊峴信札60500元、最新北平全圖3960元……。檔案的民間收藏成為最有發展前景、最吸引人的投資項目。
3、創館建室,注重研究,強調展示
我國檔案的民間收藏愛好者、收藏家,當藏品積蓄到一定規模,他們或者創建自己的收藏館、珍藏室,或者舉辦自己的展覽,也有人著書立說積極為社會提供服務。上海施根生創立了民間私人藏館資料室、陳德惠創建了影劇資料室、寧波陸水平創建了民間藏刊閣、遼寧的李廣仁自建了300平米的藏書樓??蘊才齋,免費向社會開放,集藏了文史典籍;科技、文史、楹聯資料以及作者簽名書刊等15000冊。江蘇揚州的季之光,收藏40多年火花(商標),現藏中外火花150余萬枚,先后在全國25個城市舉辦展覽400余次,在70多所高校作過學術講座,其專著分別用6種文字出版。武漢的馮達材收藏古跡門券,1985年策劃舉辦了全國首屆“我愛中華”名勝古跡參觀券收藏展,觀眾達萬人;以后1986、1987每年一屆,已在上海、北京、成都、南京、廣州等城市先后舉辦了11屆。江蘇宜興的儲敖生1993年創辦了首家請柬收藏館,館內設“中國教育史料室”和“民俗婚書藏室”,1996年、1998年在宜興舉辦“民俗文化收藏展”展出了清代的賣身契、典妻契、科舉試卷、清代婚書等藏品。
四、對我國檔案民間收藏的思考和建議
1、我國檔案事業的基礎應當包括檔案的民間收藏
我國的檔案工作是一項古老而又年輕的專業,建國以來,檔案工作經歷了起步、發展、挫折、恢復、再發展的幾個不同階段,人們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認識一直在逐步走向深入的過程中,我國檔案事業的基礎,除了國家各級、企業各類檔案室之外,還應當包括檔案的民間收藏,這是檔案工作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我國民間資金的積累逐年增多,一些熱心于公益事業的民營企業家、社會人士,他們不僅愿意。而且能夠為檔案事業的發展投入資金、人力和物力;同時,流散在民間的許多檔案,如手稿、字畫、家譜、古籍等等,由于檔案特有的史料價值,其投資增值的潛力與其它收藏品一樣客觀存在。近日,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了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從民間緊急搶救追回4690部“水書”原件。“水書”是我國少數民族水族的古老文字,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內容相當于我國古老的《易經》,試想,如果沒有民間家庭內的世代相傳,何來4000多部?民間收藏,藏寶于民,對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以至民族文化的積累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
2、把檔案的民間收藏納入檔案學研究領域
檔案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檔案學最基礎的問題??檔案的本質屬性及其定義,在檔案學界是爭鳴的時間最長、提出的觀點最多、討論最熱烈的話題。傳統的檔案學觀點,認為具有保存價值的,才是檔案;也有觀點認為保存在檔案館、檔案室里的才是檔案,那么,檔案民間收藏這一事實我們該如何審視?改革開放的20多年時間里,我們對檔案、檔案工作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的研究一直滯后于檔案工作的實踐。國家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先后建立了文化市場管理局等市場管理部門,對文化、文物市場進行宏觀監控和管理,而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一直沒有。傳統的檔案學觀點認為:檔案不是商品,檔案工作與市場經濟沒有直接的關系。對“檔案是勞動產品”、“檔案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產品可以轉化為商品”等等外行人都明白的道理,檔案學術界卻一直沒搞清楚。應當把檔案的民間收藏納入檔案學研究領域,開闊檔案學術研究的思路,以求我國檔案事業的更大發展。加強檔案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我們任重而道遠。
3、中國檔案學會可以組建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民間收藏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民間收藏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收藏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近幾年,國家文化、文物、民政管理部門對民間收藏活動,積極加以規范和引導;一些全國及省、市的學術團體,相繼下設了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團結廣大收藏愛好者,大力宣傳和普及收藏知識,開展正當的收藏活動,打擊違法違紀行為。我們可以借鑒其它行業的成功經驗。近幾年,有的收藏媒體、收藏機構,組織策劃推出了年度排行榜,分別推出全年排行前10名的收藏組織、收藏機構、拍賣行、民間收藏館、古玩市場等等。在強大的市場競爭面前,我們檔案界不能總“默默無聞”,也應當榜上有名。要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唯一的辦法,就是組織起來,增強凝聚力,形成合力。目前,我國檔案民間收藏的種類、數量都不十分清楚,上海算具收藏家88歲的陳寶定先生,2000年2月在《中華收藏》專刊第6l期上撰文提出:國內雖有《收藏家》、《收藏》等專業報刊交流收藏信息,但總體還缺少民間收藏資料的系統統計。他呼吁建立民間收藏檔案館,征收并對外展示民間收藏資料,以適應新世紀網絡時代發展需要。
4、建立檔案民間收藏的相關法律、法規等管理辦法
私人檔案是國家檔案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國際檔案界早已是共識。世界各個國家檔案法令都對公民的個人檔案,從整個國家利益和保護公民財產兩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陳瓊在2003年第6期《檔案學通訊》上撰文,介紹了外國檔案法規對私人檔案所有權的規定,集中兩個方面:一是明確私人檔案所有權及相關權益;二是規定私人檔案國有化的途徑。1989年中國檔案出版社《外國檔案法規選編》中《法蘭西共和國檔案法》第11條規定:“對于具有歷史意義而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檔案,由檔案部門提議,經文化部長決定,可作為歷史檔案進行登記”。法國檔案法令規定:“如果認為有必要保護檔案遺產,國家可通過檔案管理部門,對于進行公賣的私人檔案中的任何文件行使優先購買權,國家就成為優先得標者。”我國檔案的民間收藏也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給予規范,如保障公民所有權權益;對社會開放,為社會提供利用;建立信息統計的平臺,公開發布統計數據;私人檔案館、室的建設等等。目前,我國圖書館、博物館行業對私人藏館的建設都已有了明確的規定,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
(郭紅解、李軍摘自《檔案學研究》2004年第3期)
一、應當重視檔案的民間收藏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物質消費,轉而追求多層次的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越來越多的人投入民間收藏活動……,祖國大地興起了民間收藏熱,全國200家報刊開辟了“收藏” 副刊,各地廣播、電視爭相推出文藏節目。收藏,這一人類古老的文化活動在當代社會展現出更奇異的光彩,其中檔案的民間收藏也為世人所矚目。1997年4月,家住北京方莊的攝影家李振盛教授在潘家園舊貨市場以稱斤論兩的價格,先后兩次買回了幾大蛇皮袋裝的攝影作品,回家仔細整理后,發現這是我國歷屆攝影藝術展覽會的展覽作品的原件,其中吳印咸、黃翔、石少華、陳復禮等大師20寸以上精裝精裱的作品,超過了1600幅。李振盛以高于廢品的收購價買回的我國攝影藝術檔案的原創作品,包括運費、裝卸費,僅用了630元。當《北京晚報》刊登了有關報道后,潘家園一時名聲大振,人滿為患。
中國歷史上歷來有兩大收藏傳統:官府收藏和民間收藏。官府即國家,國家收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民間收藏則是不容忽視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先人們的聰明才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為我們留下了無比浩瀚的文化財富,國家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全部承擔其收藏、整理、保護的任務。這些歷史文化遺產,除了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古籍研究機構之外,絕大多數流散在民間,構成了我國民間收藏取之不盡的寶貴資源。
自古以來,國家的檔案,與民間的收藏總是相通的。當代著名收藏家、愛國民主人士張伯駒先生,將一生巨資收藏的歷代書畫名跡,捐獻給國家,成為令世人贊嘆的義舉。中國歷史上許多收藏家來自于民間、活動在民間、成就在民間,他們不辭辛勞的整理和保護,使我國歷史上許多珍稀的版本和歷史資料得以延續和傳世。清末名著《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鄂,畢生喜愛收藏,不惜重金收集了5000多片甲骨,整理出版了《鐵云藏龜》一書,成為我國專門著錄甲骨文的最早著作。
檔案的民間收藏活動,有助于國家檔案事業的發展。2004年3月5日,北京《晨報》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內蒙古自治區收藏家協會的劉振雄,將自己20多年收藏的3萬多件藏品無償捐贈給呼和浩特市檔案館。3月1日至7日“劉振雄藏品捐贈儀式暨藏品展覽”在內蒙古自治區美術館舉行,他向記者講述了1997年從廢品收購站以18元的價格購買的127幅字畫,匯集了歐陽中石、范曾等當代著名書畫金石名家的作品,都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周年時,國內眾多書畫名家送來的賀禮墨寶,他說:“我內心的氣憤要遠遠大于獲得至寶的喜悅”。
我國檔案的民間收藏是廣大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是群眾性的社會智力投資,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成果。檔案民間收藏活動,既傳播普及了科學、歷史、文化知識,又凈化了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同時,也為社會、為民族積累了檔案文化財富。
二、我國當代檔案民間收藏家及其藏品實例
1、積累黨史資料的楊翔飛
河南青年楊翔飛高中華業,做生意掙了一些錢,1995年迷上了收藏。在楊翔飛家的書架上排滿了2000多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版本的毛澤東著作,其中有一些是1937至1948年早期罕見的版本,在國內館藏革命歷史文獻中未見列入。楊翔飛的藏品中,還有一本1936年印版的《烈士傳》,距今已67年,是中國共產黨烈士傳記的最早版本。2002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楊翔飛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捐贈了若干珍貴史料:電報手稿、應急地圖、圖片、書籍等。他捐贈的其中兩張報紙是1932年2月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聞》,有日軍進攻上海的整版照片,對研究“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2、用照片記錄胡同的沈延太和王長青
北京的一對夫妻沈延太和王長育, 目睹北京的現代化建設和一片片拆遷的胡同,自80年代初開始,自費拍攝了10萬多張照片,記錄北京的胡同。他們一邊拍,一邊作記錄,20多年共記了lO大本。他們經濟上并不富裕,省吃儉用,精打細算購買膠卷和攝影器材。他們騎自行車拍攝,回來后自己沖洗,自己編號,拍下了胡同里的點點滴滴,名人故居、春夏秋冬、門墩、對聯……,每張照片都是歷史的記錄,具有獨特的真實感和文化內涵。1997年外文出版社選取了260張照片,出版了他們的攝影畫冊。如今,丈夫沈延太已故去,年近60的王長青,仍獨自翻看記錄、整理照片。
3、期刊史料創刊號的收藏者馮建忠
上海某企業工會干部馮建忠,1960年出生,大專文化,自1979年起收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及海內外的各種期刊創刊號,至今已有萬種之多,其中解放前罕見的2500多種,如清光緒24年梁啟超等在日本創刊的《清議報》、清光緒29年留日浙江同鄉會創辦的革命刊物《浙江潮》、1923年瞿秋白主編的《新青年》季刊《前鋒》、1925年毛澤東任國民黨宣傳部長時主編的國民黨中央機關刊物《政治周報》等等,一些珍品、孤品甚至填補了國家期刊號的空白。1990年9月馮建忠在上海首次舉辦了個人創刊號收藏展覽;同年l0月創辦了我國首家創刊號個人收藏館。1998年10月中國期刊協會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主辦了馮建忠創刊號收藏展覽,眾多新聞媒體作了專題報道。
4、收藏和展示雷鋒史料的董興喜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副師職干部董興喜,大學文化,自1989年起收集與雷鋒有關的專題史料,現已達7000多份(件)。他的藏品年代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主要由3部分組成:(1)國內外出版發行的各類宣傳品、作品、工藝品;(2)各種郵票、紀念封、郵資明信片、公函、簽名實寄封;(3)書法墨寶。2000年、2003年3月,為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向雷鋒同志學習”等題詞,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董興喜先后兩次在北京舉辦大型展覽,l00多家媒體先后作了報道。展廳內各種版本的《雷鋒的故事》、《雷鋒日記》;各種雷鋒塑像、海報、掛歷、唱片、錄音錄像帶、光盤等等,琳瑯滿目,豐富多彩。董興喜在現場為參觀者作講解,指點人們觀看1961年8月雷鋒生前,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下發連隊的戰士叢書《苦孩子、好戰士》;1961年2月和6月曾兩次宣傳報道雷鋒事跡的《解放軍畫報》等展品。
5、讓“文革”史料永存的孔祥民
山東曲阜一個叫孔祥民的普通人,憑著歷史的責任感,在1970至1982年的12年間,冒著被打成反革命坐牢的風險,將在十年動亂中,以討孔為名的砸碎、伐樹、刨墳、掘墓、焚燒文物等破壞孔府、孔廟、孔林的場景,用108張照片和2萬多文字說明,記錄、保存下來,形成了一套圖錄。這套圖錄中有43張是他拍攝的,其余都是他在一堆準備燒掉的垃圾、旮旮旯旯遍地狼籍的孔廟灰土中情不自禁揀拾后,保存下來的。1986年7月,孔祥民將圖錄完整地交給了中國照片檔案館,2001年孔祥民因病去逝,他走得安祥而無憾。
6、珍藏美術展覽藝術請柬的沈希誠
沈希誠1948年任職于中央美術學院;1977年中央美院建立陳列館,任館員、展覽部主任;1985年調任中國畫研究院,組建展覽館,任館長。他自1973年起收藏美術展覽會藝術請柬,30年孜孜不倦,現已珍藏海內外藝術請柬l萬多件。1990年11月由中國畫研究院展覽館、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等單位,聯合主辦了《沈希誠珍藏藝術請柬展覽》,劉開渠、張仃、吳作人、古元等20多位當代美術界著名藝術家、老前輩題詞祝賀,《中央電視臺》當晚的新聞聯播作了報道。1992年、1993年他的展品先后在黑龍江省美術館、南戴河萬博文化城展出,80多家新聞媒體先后作過宣傳和報道。
7、收集、研究票證史料的孫林祥
上海市普陀區糧食局的孫林祥1962年參加工作,長期從事糧食票證的計劃管理工作。他從1963年起,就四處收集、整理涉及票證的文件檔案,現在這些資料在他家已裝滿了幾個書柜。1985年他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撰寫書稿,1997、2001、2003年上海三聯書店相繼出版了他的《上海計劃供應票證鑒賞》、《中國糧油珍品鑒賞》、《中國票證大觀》等專著,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寶貴的“票證史”。
8、“名人風采藏館”館主黃勝泉
1985年7月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文學專業的黃勝泉,1995年10月在湖南婁底市創辦了“名人風采藏館”,珍藏有大量名人資料。在此基礎上,1998年2月創辦了黃勝泉工作室,下設影音資料、文獻資料、激光照排3個辦公室,編纂出版大型人物資料工具書:《中國音樂家辭典》、《當代集藏家辭典》、《中國武術家辭典》等,輯錄了幾萬當代人物資料。
三、我國檔案民間收藏的種類、性質及特點
檔案是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個人從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軍事、宗教等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各種文字、符號、圖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從我國檔案民間收藏的眾多實例看,檔案的民間藏品大多是收藏者個人收集形成的,也有的是從父輩或家族遺產中繼承而來,可以稱其為家庭收藏檔案,也可以稱其為私人收藏檔案,其所有權性質為公民個人所有,即檔案為公民個人所有。檔案民間收藏活動主要有以下特點:
1、選擇專題,點滴積累,持之以恒
檔案民間收藏的種類五花八門,收藏者大多選擇不同內容的專題,有的以人物為專題,如致力于周恩來史料收藏的北京周鐵男夫婦;專門收藏胡適史料的安徽胡成業;還有人專門收藏孔子、孫中山、毛澤東……等專題史料。有的以事件為專題,如收集“文化大革命”史料、太平天國史料等等。有的選擇不同載體形式的藏品:有收集名人字畫、有收集古籍文獻,有收集報紙期刊,也有收集商標、票證,地圖、海報的;還有收集照片、年畫的,等等,如河南許昌的安晉松,與全國2500多位漫畫作者建立了通訊聯系,主集漫畫作品及相關資料。檔案的民間收藏要將個人的藏品收集到一定的數量,形成規模,唯有靠點點滴滴的日積月票,持之以恒,有的甚至幾代相傳,最終填補國家和民族檔案文化的空白。
2,依靠市場,平等交換,互通有無
我國當代檔案的民間收藏,除少數由遺產繼承而來,多數是在幾十年的人生歲月中收集成的,收藏者有句口頭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他們收集的途徑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購買、交換、索要、贈予等等。購買是指在文化市場、書店、拍賣會等場所選購;交換是指藏友之間的互通有無、拾遺補缺,以及親屬、朋友、同事之間的公平交易、等價交換;索要是指一些單位和個人用于宣傳、贈送的禮品、紀念品等非賣品,無法通過購買的渠道獲得,可以通過善意求索而得到;贈予是指接受親屬、朋友、同事給予的惠贈,當時無償獲得,事后可有所補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檔案民間收藏的主要途徑是依靠市場。一些舊書攤、舊貨市場成為收藏者淘金的樂園。在國內外各種拍賣會上,具有檔案價值的古籍、手跡、名人字畫漲勢驚人,1992年6月,我國鮮于樞的手卷《石鼓歌》(元)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的成交價為33萬美元。2004年北京翰海第一季度拍賣價:1947年的中華民國憲法5060元、蔡元培信札6600元、陳毅書札8250元、楊峴信札60500元、最新北平全圖3960元……。檔案的民間收藏成為最有發展前景、最吸引人的投資項目。
3、創館建室,注重研究,強調展示
我國檔案的民間收藏愛好者、收藏家,當藏品積蓄到一定規模,他們或者創建自己的收藏館、珍藏室,或者舉辦自己的展覽,也有人著書立說積極為社會提供服務。上海施根生創立了民間私人藏館資料室、陳德惠創建了影劇資料室、寧波陸水平創建了民間藏刊閣、遼寧的李廣仁自建了300平米的藏書樓??蘊才齋,免費向社會開放,集藏了文史典籍;科技、文史、楹聯資料以及作者簽名書刊等15000冊。江蘇揚州的季之光,收藏40多年火花(商標),現藏中外火花150余萬枚,先后在全國25個城市舉辦展覽400余次,在70多所高校作過學術講座,其專著分別用6種文字出版。武漢的馮達材收藏古跡門券,1985年策劃舉辦了全國首屆“我愛中華”名勝古跡參觀券收藏展,觀眾達萬人;以后1986、1987每年一屆,已在上海、北京、成都、南京、廣州等城市先后舉辦了11屆。江蘇宜興的儲敖生1993年創辦了首家請柬收藏館,館內設“中國教育史料室”和“民俗婚書藏室”,1996年、1998年在宜興舉辦“民俗文化收藏展”展出了清代的賣身契、典妻契、科舉試卷、清代婚書等藏品。
四、對我國檔案民間收藏的思考和建議
1、我國檔案事業的基礎應當包括檔案的民間收藏
我國的檔案工作是一項古老而又年輕的專業,建國以來,檔案工作經歷了起步、發展、挫折、恢復、再發展的幾個不同階段,人們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認識一直在逐步走向深入的過程中,我國檔案事業的基礎,除了國家各級、企業各類檔案室之外,還應當包括檔案的民間收藏,這是檔案工作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我國民間資金的積累逐年增多,一些熱心于公益事業的民營企業家、社會人士,他們不僅愿意。而且能夠為檔案事業的發展投入資金、人力和物力;同時,流散在民間的許多檔案,如手稿、字畫、家譜、古籍等等,由于檔案特有的史料價值,其投資增值的潛力與其它收藏品一樣客觀存在。近日,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了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從民間緊急搶救追回4690部“水書”原件。“水書”是我國少數民族水族的古老文字,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內容相當于我國古老的《易經》,試想,如果沒有民間家庭內的世代相傳,何來4000多部?民間收藏,藏寶于民,對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以至民族文化的積累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
2、把檔案的民間收藏納入檔案學研究領域
檔案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檔案學最基礎的問題??檔案的本質屬性及其定義,在檔案學界是爭鳴的時間最長、提出的觀點最多、討論最熱烈的話題。傳統的檔案學觀點,認為具有保存價值的,才是檔案;也有觀點認為保存在檔案館、檔案室里的才是檔案,那么,檔案民間收藏這一事實我們該如何審視?改革開放的20多年時間里,我們對檔案、檔案工作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的研究一直滯后于檔案工作的實踐。國家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先后建立了文化市場管理局等市場管理部門,對文化、文物市場進行宏觀監控和管理,而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一直沒有。傳統的檔案學觀點認為:檔案不是商品,檔案工作與市場經濟沒有直接的關系。對“檔案是勞動產品”、“檔案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產品可以轉化為商品”等等外行人都明白的道理,檔案學術界卻一直沒搞清楚。應當把檔案的民間收藏納入檔案學研究領域,開闊檔案學術研究的思路,以求我國檔案事業的更大發展。加強檔案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我們任重而道遠。
3、中國檔案學會可以組建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民間收藏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民間收藏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收藏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近幾年,國家文化、文物、民政管理部門對民間收藏活動,積極加以規范和引導;一些全國及省、市的學術團體,相繼下設了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團結廣大收藏愛好者,大力宣傳和普及收藏知識,開展正當的收藏活動,打擊違法違紀行為。我們可以借鑒其它行業的成功經驗。近幾年,有的收藏媒體、收藏機構,組織策劃推出了年度排行榜,分別推出全年排行前10名的收藏組織、收藏機構、拍賣行、民間收藏館、古玩市場等等。在強大的市場競爭面前,我們檔案界不能總“默默無聞”,也應當榜上有名。要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唯一的辦法,就是組織起來,增強凝聚力,形成合力。目前,我國檔案民間收藏的種類、數量都不十分清楚,上海算具收藏家88歲的陳寶定先生,2000年2月在《中華收藏》專刊第6l期上撰文提出:國內雖有《收藏家》、《收藏》等專業報刊交流收藏信息,但總體還缺少民間收藏資料的系統統計。他呼吁建立民間收藏檔案館,征收并對外展示民間收藏資料,以適應新世紀網絡時代發展需要。
4、建立檔案民間收藏的相關法律、法規等管理辦法
私人檔案是國家檔案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國際檔案界早已是共識。世界各個國家檔案法令都對公民的個人檔案,從整個國家利益和保護公民財產兩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陳瓊在2003年第6期《檔案學通訊》上撰文,介紹了外國檔案法規對私人檔案所有權的規定,集中兩個方面:一是明確私人檔案所有權及相關權益;二是規定私人檔案國有化的途徑。1989年中國檔案出版社《外國檔案法規選編》中《法蘭西共和國檔案法》第11條規定:“對于具有歷史意義而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檔案,由檔案部門提議,經文化部長決定,可作為歷史檔案進行登記”。法國檔案法令規定:“如果認為有必要保護檔案遺產,國家可通過檔案管理部門,對于進行公賣的私人檔案中的任何文件行使優先購買權,國家就成為優先得標者。”我國檔案的民間收藏也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給予規范,如保障公民所有權權益;對社會開放,為社會提供利用;建立信息統計的平臺,公開發布統計數據;私人檔案館、室的建設等等。目前,我國圖書館、博物館行業對私人藏館的建設都已有了明確的規定,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
(郭紅解、李軍摘自《檔案學研究》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