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建立一個符合國際通行慣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信用檔案”應運而生,成為不僅是檔案界,而且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本文就“信用檔案”的概念、種類、特點及其管理原則和要求等問題試作粗淺的分析,以匡斧正。
一、信用檔案的概念
信用檔案就是關于信用經濟活動的歷史記錄,具體說來,信用檔案是有關管理部門在信用管理活動中為受信人建立的能夠說明其信用能力和相關經歷的各種原始記錄。信用檔案的來源是信用經濟體系中的信用管理活動,是管理部門為受信人專門建立以備查考的工作活動記錄。信用檔案的來源是特定的,產生于一定的管理部門和相關的活動。是工商、稅務、銀行、證券等機構,在特定的信用關系管理活動中產生的歷史記錄,這些記錄是在管理活動中直接而又自然形成的,是受信人各種信用信息的直接記錄。哪些部門或個人需要建立信用檔案,是根據市場需要而確定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從政府管理的角度出發,需要對此加以研究并逐步確定其范圍。
“信用檔案”是信用經濟活動的特定產物,也是信用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是信用管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信用檔案”的相關記錄進行整合,就形成了“信用檔案”信息體系,它為社會信用管理提供并形成聯合征信系統,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廣泛而又快速、簡便地為社會服務。聯合征信系統,實際上就是把分散在相關部門所形成的有關同一受信人的信用記錄,整合成統一的受信人信用檔案資料,再經過分析、加工,形成信用管理所必須依賴的信用信息,向社會開放利用:信用檔案是社會“征信”的法定依據,只有產生于特定的部門,才能具有相關的法定效力。
信用檔案雖有特定的來源,但其主體是受信人本身。在信用經濟活動中,受信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兩種類型。法人,即獨立的機構,信用管理多指企業;自然人,即有民事能力的個人。目前,我國信用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中小型企業和城市消費者,這是信用經濟活動的兩大群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信用管理的對象也會隨之擴大到整個社會。對于受信人自身而言,當然非常希望能有一個好的信用形象,對信用活動的記錄應當留存,包括正面和反面的信用活動記錄,均應在歸檔文件中可以查詢,但這僅僅是信用檔案的一種補充,而不是信用檔案本身。即便如此,各企業和個人也有必要建立信用檔案資料,它們是企業和個人信用活動記錄的集中反映,它同樣對其信用程度起到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二、信用檔案的種類及其構成材料
信用檔案是一種特殊的專門檔案,它本身是有特定的活動范疇和專門的內容,有相關的各種材料所構成。其種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劃分:
第一,按照信用檔案的形成者主體劃分,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個人信用檔案、企業信用檔案和政府信用檔案。
個人信用檔案 主要是指個人在發生信用關系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信用材料,它包括個人信用狀況的評估,信用風險程度的評定和信用優劣行為的記錄等等,有些信息(如:個人的收入、資產、身體狀況和負債情況以及品行、愛好等等)還可以具體量化并打出分數。美國實行個人信用評分制,分數等級在300?900之間,一般要求受信人達到600分以上,信用檔案資料是評分的主要依據。
企業信用檔案 主要指企業在發生信用關系時建立起來的信用登記和報告等檔案材料,它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管理、產品質量以及合同履行狀況等信用記錄,特別是由有關的執法部門依法進行管理而產生的諸如優良企業排名榜(“紅名單”)記錄和有不良行為的“黑名單”記錄,是企業信用檔案的重要內容構成。
政府信用檔案 指政府各部門,主要是經濟管理部門,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以遵循國際通行規則為基礎,以樹立良好政府形象為目的而建立起來的政府信用檔案信息,主要內容有針對依法辦事的決心和能力,政府承諾事項的兌現,市場管理的意識和手段,以及對環境、公益事業的保護與管理等等。
第二,按照信用檔案的來源,即產生信用檔案的有關部門劃分,可以有:銀行信用檔案、工商信用檔案、稅務信用檔案、消費信用檔案、質檢信用檔案、證券信用檔案等等。各個部門有關信用檔案的門類及其材料構成不盡相同,但主要內容都是有關受信人的各種信用關系情況的原始記錄。在這一方面,要加強信用檔案的建檔工作,明確建檔單位,建立專門的信用檔案門類,制定信用檔案歸檔范圍表,收集、匯總材料,歸檔集中保存。其中,重點是要突出各有關單位信用檔案歸檔范圍表。這是信用檔案管理在建檔初期階段的主要任務,也是關鍵性任務。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一定要會同上述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分別制定,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對各單位的信用檔案歸檔范圍表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從而制定并頒發相對原則性和指導性的、科學全面的信用檔案歸檔范圍及保管期限表,為以后形成統一的信用檔案管理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信用檔案的特點及其屬性
信用檔案具有檔案的一般屬性:即原始記錄性。它客觀、公正地反映了當事人的歷史和現狀,因而,毫無疑問地成為征信活動的標準和依據,信用檔案是信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一種專門檔案,從檔案門類的角度上劃分,當歸屬于經濟檔案;從形成上來看,又是管理活動的產物,也屬于管理性一類的檔案;從來源來看,它又是各相關部門的專業檔案(如金融檔案、工商管理檔案等)的組成部分。不管從什么角度劃分,將信用檔案作為一種特殊的專門檔案是可以成立的。這是因為,它不僅具有檔案的一般屬性,同時,它還有許多不同的特點:首先,信用檔案的主體既是特定的,又是廣泛的。信用檔案所涉及到的企業和個人是特定的一部分群體,而這個群體涉及千家萬戶,又是相當廣泛的。其次,信用檔案的來源是有關管理部門在信用管理活動中形成的。信用檔案的主體雖然是廣大的企業和個人,但作為具有一定法律憑證作用的信用檔案卻是由有關信用管理部門在信用管理活動中,依據一定合法程序建立并集中保存起來的,只有這樣,信用檔案才具有合法性和可靠性。最后,信用檔案是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社會性。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是一項廣泛的系統工程,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是信用檔案的重要信息源,它們彼此間圍繞著同一受信人主體,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和范圍、地區和系統中產生同一受信人的不同的信用檔案,這些檔案是同一受信人所有信用檔案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需要及時的交流和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信用檔案體系。作為第三方的聯合征信機構,目前正在試圖將社會上各方方面面產生的信用檔案進行商業化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提供征信報告。但是,由于缺乏相關法律依據等原因而收集得不夠全面。又由于商業化運作而產生了利益分配等問題。僅僅依靠征信機構的運作是遠遠不夠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代表政府,對信用檔案進行社會化管理,從宏觀上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規章制度,到微觀上幫助和指導征信機構進行信用檔案信息資源的收集、整合和依法利用,已經責無旁貸地擺在了我們面前。這同樣也是信用檔案的特性所決定的。
四、信用檔案的地位和作用
信用檔案的地位和作用是與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信用管理活動密不可分的。
第一,信用檔案是信用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信用檔案與信用管理活動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沒有信用檔案就無法進行信用管理。信用檔案的管理,實際上就是信用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講,信用管理就是信用檔案的管理。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建立,實際上就是信用檔案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從這個意義講,信用檔案的建立與否,信用檔案的管理好壞,對建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起到決定性因素。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上有識之士,一提到要“強化信用意識”、“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就毫無例外地強調要“建立信用檔案”。在這里,檔案的地位和作用、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做好信用檔案工作,是檔案部門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服務大局,創新突破的契機,也是對檔案及其檔案工作最實際、最有效的宣傳。
第二,信用檔案是社會聯合征信機構進行征信服務的重要信息源。信用檔案的形成,無論從來源,還是內容以及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分散性,同一受信人的信用信息,以及相關信息均分散在有關管理部門和社會上其他有關單位。這給授信人需要了解受信人全部有關信用方面的信息帶來了困難。社會聯合征信機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立的,它是一種在信用關系中作為第三方而存在的服務性中介機構。目前,在信用檔案管理體系尚未建立之前,信用檔案在許多地方尚未明確,任何一個征信機構都很難收集到完整、齊全的信用檔案。在這種情況下,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一方面要加快相關部門信用檔案建檔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目前已有的征信機構信用信息納入管理范圍,幫助他們建立、健全信息資料,暢通渠道,互通有無,目前就是把所有相關的信用檔案及其資料,全部集中起來,形成統一的檔案管理體系,更好地為社會提供快速、簡便、準確、全面的征信服務。
第三,信用檔案及其管理體系的建立,是國家信用管理制度建設和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立的主要內容,是信用經濟的基礎,也是市場經濟發展逐步趨向成熟的標志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用了將近150年的歷史。在發展中國家,社會信用意識相對薄弱,相關法律和制度尚未完善。企業和個人對建立信用檔案尚存有疑慮,害怕涉及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等。在我國,由于管理體制上條塊分明,地區差異較大,部門利益不均衡而造成信用檔案信息分隔,利益部門化,信息商業化,對信用檔案的建立及其管理體系的形成不理解,甚至不配合,這不僅僅是信用檔案的管理問題,實際上是影響到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信用經濟的發展。因此,建立信用檔案管理制度,并形成信用檔案聯合管理體系,是建立社會信用制度及其聯合征信體系的需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
第四,信用檔案及其管理體系的建立,將大大推動檔案事業的發展,促進檔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融入社會發展,提高檔案工作地位。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用管理一方面制度化、法制化;另一方面將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目前,上海建立的個人和企業兩大聯合征信系統都是在市政府信息化辦公室協調和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現代聯合征信體系必須是數字化和網絡化的信息共享系統。檔案部門要參與并指導信用檔案的管理,要加入聯合征信體系,就必須盡快建立相應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平臺,要加大檔案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快自身發展,以迎接信用信息時代的到來。
五、信用檔案的管理原則和要求
信用檔案的特殊性決定了信用檔案的管理與一般檔案的管理有較大的區別。在管理原則與方法上,不能簡單地照搬原來的管理模式,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探索適合于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檔案管理新路子。從管理原則上講,信用檔案的管理要明確“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從管理要求上講,要堅持“整合資源,集中利用”的要求。
所謂“統一領導”,就是要明確信用檔案的管理,必須統一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作為黨和國家的職能部門,要加強對信用檔案的統一領導和管理,要制定相應的法律規章制度,在宏觀上加強規劃和協調;在微觀上加強指導和培訓。當務之急是要制定信用檔案管理辦法,明確監管范圍,督促建檔工作,樹立試點典范,協助檔案實體管理,參與網絡系統建設,做好信息檔案及其數據的各項管理工作,確保信用檔案的完整與安全。
所謂“分級管理”,就是要求凡是具有一定信用關系的相關部門,按地區、分系統地建設各自領域、各項工作中產生的信用檔案。目前,一些地區、一些行業的管理部門或相關單位,紛紛自發地建立起相關的信用檔案。比如,中國檔案報等媒體先后報道了江蘇等地的市場管理部門為企業建立信用檔案;農業銀行為農戶建立用戶檔案等等,其中,有很多經驗應及時總結推廣。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為各有關單位的信用檔案管理提供相應的標準與規范,要從總體上建立統一的信用檔案管理體系,尤其是防止同一受信人在不同地方的信用記錄彼此互不關聯,信用檔案難以集中共享。只有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才能將信用檔案的基本內容和成份、要素和結構統一起來,形成為彼此關聯的社會化的國家信用檔案管理體系。
所謂“整合資源”,就是要將社會上各行各業所形成的信用檔案,由專門的機構,按照檔案局制定的標準和規范加以收集、整合、加工、編排,使同一受信人的所有相關信息集中起來并以動態的管理方式不斷地補充最新信息,成為國家信用管理體系進行社會征信咨詢的信息中心。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既需要市場運作,也要有行政干預,僅靠一、二個征信機構,恐難周全。檔案部門一方面要對上述中介機構的信息收集、加工等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拓展信息源,協調授信、受信、征信各方關系;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條件和優勢,參與信用檔案資源整合,這樣既可以充分挖掘館藏資源,也可以加強社會上有關信用檔案的收集,以補充征信機構信用檔案之不足。通過信用檔案的收集,以及與上述中介機構的信息交流,檔案部門可以成為,也應該成為信用檔案及其資料的集中保管基地。
所謂“集中利用”,就是要求各單位管理的信用檔案,以及企業和個人內部各自保存的相關信用資料,在不涉及私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情況下,互通有無,資源共享。檔案部門是信用檔案集中利用的樞紐,要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總攬全局,在制定相關標準與規范的前提下,提出利用的原則與方法,并與有關征信機構一起共同制定統一的計算機信用檔案目錄檢索體系。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檔案部門不僅成為信用檔案的集中保管基地,也可以,而且更應該成為信用檔案信息利用的中心。
(郭紅解、李軍摘自《上海檔案》2003年第1期)
一、信用檔案的概念
信用檔案就是關于信用經濟活動的歷史記錄,具體說來,信用檔案是有關管理部門在信用管理活動中為受信人建立的能夠說明其信用能力和相關經歷的各種原始記錄。信用檔案的來源是信用經濟體系中的信用管理活動,是管理部門為受信人專門建立以備查考的工作活動記錄。信用檔案的來源是特定的,產生于一定的管理部門和相關的活動。是工商、稅務、銀行、證券等機構,在特定的信用關系管理活動中產生的歷史記錄,這些記錄是在管理活動中直接而又自然形成的,是受信人各種信用信息的直接記錄。哪些部門或個人需要建立信用檔案,是根據市場需要而確定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從政府管理的角度出發,需要對此加以研究并逐步確定其范圍。
“信用檔案”是信用經濟活動的特定產物,也是信用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是信用管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信用檔案”的相關記錄進行整合,就形成了“信用檔案”信息體系,它為社會信用管理提供并形成聯合征信系統,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廣泛而又快速、簡便地為社會服務。聯合征信系統,實際上就是把分散在相關部門所形成的有關同一受信人的信用記錄,整合成統一的受信人信用檔案資料,再經過分析、加工,形成信用管理所必須依賴的信用信息,向社會開放利用:信用檔案是社會“征信”的法定依據,只有產生于特定的部門,才能具有相關的法定效力。
信用檔案雖有特定的來源,但其主體是受信人本身。在信用經濟活動中,受信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兩種類型。法人,即獨立的機構,信用管理多指企業;自然人,即有民事能力的個人。目前,我國信用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中小型企業和城市消費者,這是信用經濟活動的兩大群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信用管理的對象也會隨之擴大到整個社會。對于受信人自身而言,當然非常希望能有一個好的信用形象,對信用活動的記錄應當留存,包括正面和反面的信用活動記錄,均應在歸檔文件中可以查詢,但這僅僅是信用檔案的一種補充,而不是信用檔案本身。即便如此,各企業和個人也有必要建立信用檔案資料,它們是企業和個人信用活動記錄的集中反映,它同樣對其信用程度起到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二、信用檔案的種類及其構成材料
信用檔案是一種特殊的專門檔案,它本身是有特定的活動范疇和專門的內容,有相關的各種材料所構成。其種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劃分:
第一,按照信用檔案的形成者主體劃分,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個人信用檔案、企業信用檔案和政府信用檔案。
個人信用檔案 主要是指個人在發生信用關系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信用材料,它包括個人信用狀況的評估,信用風險程度的評定和信用優劣行為的記錄等等,有些信息(如:個人的收入、資產、身體狀況和負債情況以及品行、愛好等等)還可以具體量化并打出分數。美國實行個人信用評分制,分數等級在300?900之間,一般要求受信人達到600分以上,信用檔案資料是評分的主要依據。
企業信用檔案 主要指企業在發生信用關系時建立起來的信用登記和報告等檔案材料,它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管理、產品質量以及合同履行狀況等信用記錄,特別是由有關的執法部門依法進行管理而產生的諸如優良企業排名榜(“紅名單”)記錄和有不良行為的“黑名單”記錄,是企業信用檔案的重要內容構成。
政府信用檔案 指政府各部門,主要是經濟管理部門,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以遵循國際通行規則為基礎,以樹立良好政府形象為目的而建立起來的政府信用檔案信息,主要內容有針對依法辦事的決心和能力,政府承諾事項的兌現,市場管理的意識和手段,以及對環境、公益事業的保護與管理等等。
第二,按照信用檔案的來源,即產生信用檔案的有關部門劃分,可以有:銀行信用檔案、工商信用檔案、稅務信用檔案、消費信用檔案、質檢信用檔案、證券信用檔案等等。各個部門有關信用檔案的門類及其材料構成不盡相同,但主要內容都是有關受信人的各種信用關系情況的原始記錄。在這一方面,要加強信用檔案的建檔工作,明確建檔單位,建立專門的信用檔案門類,制定信用檔案歸檔范圍表,收集、匯總材料,歸檔集中保存。其中,重點是要突出各有關單位信用檔案歸檔范圍表。這是信用檔案管理在建檔初期階段的主要任務,也是關鍵性任務。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一定要會同上述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分別制定,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對各單位的信用檔案歸檔范圍表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從而制定并頒發相對原則性和指導性的、科學全面的信用檔案歸檔范圍及保管期限表,為以后形成統一的信用檔案管理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信用檔案的特點及其屬性
信用檔案具有檔案的一般屬性:即原始記錄性。它客觀、公正地反映了當事人的歷史和現狀,因而,毫無疑問地成為征信活動的標準和依據,信用檔案是信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一種專門檔案,從檔案門類的角度上劃分,當歸屬于經濟檔案;從形成上來看,又是管理活動的產物,也屬于管理性一類的檔案;從來源來看,它又是各相關部門的專業檔案(如金融檔案、工商管理檔案等)的組成部分。不管從什么角度劃分,將信用檔案作為一種特殊的專門檔案是可以成立的。這是因為,它不僅具有檔案的一般屬性,同時,它還有許多不同的特點:首先,信用檔案的主體既是特定的,又是廣泛的。信用檔案所涉及到的企業和個人是特定的一部分群體,而這個群體涉及千家萬戶,又是相當廣泛的。其次,信用檔案的來源是有關管理部門在信用管理活動中形成的。信用檔案的主體雖然是廣大的企業和個人,但作為具有一定法律憑證作用的信用檔案卻是由有關信用管理部門在信用管理活動中,依據一定合法程序建立并集中保存起來的,只有這樣,信用檔案才具有合法性和可靠性。最后,信用檔案是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社會性。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是一項廣泛的系統工程,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是信用檔案的重要信息源,它們彼此間圍繞著同一受信人主體,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和范圍、地區和系統中產生同一受信人的不同的信用檔案,這些檔案是同一受信人所有信用檔案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需要及時的交流和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信用檔案體系。作為第三方的聯合征信機構,目前正在試圖將社會上各方方面面產生的信用檔案進行商業化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提供征信報告。但是,由于缺乏相關法律依據等原因而收集得不夠全面。又由于商業化運作而產生了利益分配等問題。僅僅依靠征信機構的運作是遠遠不夠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代表政府,對信用檔案進行社會化管理,從宏觀上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規章制度,到微觀上幫助和指導征信機構進行信用檔案信息資源的收集、整合和依法利用,已經責無旁貸地擺在了我們面前。這同樣也是信用檔案的特性所決定的。
四、信用檔案的地位和作用
信用檔案的地位和作用是與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信用管理活動密不可分的。
第一,信用檔案是信用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信用檔案與信用管理活動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沒有信用檔案就無法進行信用管理。信用檔案的管理,實際上就是信用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講,信用管理就是信用檔案的管理。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建立,實際上就是信用檔案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從這個意義講,信用檔案的建立與否,信用檔案的管理好壞,對建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起到決定性因素。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上有識之士,一提到要“強化信用意識”、“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就毫無例外地強調要“建立信用檔案”。在這里,檔案的地位和作用、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做好信用檔案工作,是檔案部門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服務大局,創新突破的契機,也是對檔案及其檔案工作最實際、最有效的宣傳。
第二,信用檔案是社會聯合征信機構進行征信服務的重要信息源。信用檔案的形成,無論從來源,還是內容以及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分散性,同一受信人的信用信息,以及相關信息均分散在有關管理部門和社會上其他有關單位。這給授信人需要了解受信人全部有關信用方面的信息帶來了困難。社會聯合征信機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立的,它是一種在信用關系中作為第三方而存在的服務性中介機構。目前,在信用檔案管理體系尚未建立之前,信用檔案在許多地方尚未明確,任何一個征信機構都很難收集到完整、齊全的信用檔案。在這種情況下,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一方面要加快相關部門信用檔案建檔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目前已有的征信機構信用信息納入管理范圍,幫助他們建立、健全信息資料,暢通渠道,互通有無,目前就是把所有相關的信用檔案及其資料,全部集中起來,形成統一的檔案管理體系,更好地為社會提供快速、簡便、準確、全面的征信服務。
第三,信用檔案及其管理體系的建立,是國家信用管理制度建設和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立的主要內容,是信用經濟的基礎,也是市場經濟發展逐步趨向成熟的標志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用了將近150年的歷史。在發展中國家,社會信用意識相對薄弱,相關法律和制度尚未完善。企業和個人對建立信用檔案尚存有疑慮,害怕涉及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等。在我國,由于管理體制上條塊分明,地區差異較大,部門利益不均衡而造成信用檔案信息分隔,利益部門化,信息商業化,對信用檔案的建立及其管理體系的形成不理解,甚至不配合,這不僅僅是信用檔案的管理問題,實際上是影響到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信用經濟的發展。因此,建立信用檔案管理制度,并形成信用檔案聯合管理體系,是建立社會信用制度及其聯合征信體系的需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
第四,信用檔案及其管理體系的建立,將大大推動檔案事業的發展,促進檔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融入社會發展,提高檔案工作地位。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用管理一方面制度化、法制化;另一方面將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目前,上海建立的個人和企業兩大聯合征信系統都是在市政府信息化辦公室協調和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現代聯合征信體系必須是數字化和網絡化的信息共享系統。檔案部門要參與并指導信用檔案的管理,要加入聯合征信體系,就必須盡快建立相應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平臺,要加大檔案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快自身發展,以迎接信用信息時代的到來。
五、信用檔案的管理原則和要求
信用檔案的特殊性決定了信用檔案的管理與一般檔案的管理有較大的區別。在管理原則與方法上,不能簡單地照搬原來的管理模式,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探索適合于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檔案管理新路子。從管理原則上講,信用檔案的管理要明確“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從管理要求上講,要堅持“整合資源,集中利用”的要求。
所謂“統一領導”,就是要明確信用檔案的管理,必須統一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作為黨和國家的職能部門,要加強對信用檔案的統一領導和管理,要制定相應的法律規章制度,在宏觀上加強規劃和協調;在微觀上加強指導和培訓。當務之急是要制定信用檔案管理辦法,明確監管范圍,督促建檔工作,樹立試點典范,協助檔案實體管理,參與網絡系統建設,做好信息檔案及其數據的各項管理工作,確保信用檔案的完整與安全。
所謂“分級管理”,就是要求凡是具有一定信用關系的相關部門,按地區、分系統地建設各自領域、各項工作中產生的信用檔案。目前,一些地區、一些行業的管理部門或相關單位,紛紛自發地建立起相關的信用檔案。比如,中國檔案報等媒體先后報道了江蘇等地的市場管理部門為企業建立信用檔案;農業銀行為農戶建立用戶檔案等等,其中,有很多經驗應及時總結推廣。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為各有關單位的信用檔案管理提供相應的標準與規范,要從總體上建立統一的信用檔案管理體系,尤其是防止同一受信人在不同地方的信用記錄彼此互不關聯,信用檔案難以集中共享。只有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才能將信用檔案的基本內容和成份、要素和結構統一起來,形成為彼此關聯的社會化的國家信用檔案管理體系。
所謂“整合資源”,就是要將社會上各行各業所形成的信用檔案,由專門的機構,按照檔案局制定的標準和規范加以收集、整合、加工、編排,使同一受信人的所有相關信息集中起來并以動態的管理方式不斷地補充最新信息,成為國家信用管理體系進行社會征信咨詢的信息中心。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既需要市場運作,也要有行政干預,僅靠一、二個征信機構,恐難周全。檔案部門一方面要對上述中介機構的信息收集、加工等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拓展信息源,協調授信、受信、征信各方關系;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條件和優勢,參與信用檔案資源整合,這樣既可以充分挖掘館藏資源,也可以加強社會上有關信用檔案的收集,以補充征信機構信用檔案之不足。通過信用檔案的收集,以及與上述中介機構的信息交流,檔案部門可以成為,也應該成為信用檔案及其資料的集中保管基地。
所謂“集中利用”,就是要求各單位管理的信用檔案,以及企業和個人內部各自保存的相關信用資料,在不涉及私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情況下,互通有無,資源共享。檔案部門是信用檔案集中利用的樞紐,要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總攬全局,在制定相關標準與規范的前提下,提出利用的原則與方法,并與有關征信機構一起共同制定統一的計算機信用檔案目錄檢索體系。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檔案部門不僅成為信用檔案的集中保管基地,也可以,而且更應該成為信用檔案信息利用的中心。
(郭紅解、李軍摘自《上海檔案》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