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
科技史是依據有關科技檔案及其編研成品,撰寫的反映一定歷史時期,某地區、某專業、某單位或某項大型科技生產活動歷史面貌及其發展規律的編研成品。
(一)科技史的信息特點
1.概括性。科技史以系統闡述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為目的,具有歷史研究與現實指導意義。首先,科技史提供了比較重要的科技史實與科學的評述,為深入了解與研究有關科學技術、生產工藝、產品生產及其發展,提供了檢索信息和基礎材料,具有長遠的利用價值;再次,科技史在研究科技發展過程的基礎上,揭示其變化規律、預測未來;它的研究結論是認識和指導科技工作的重要依據,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與決策依據價值。
2.教育功能突出。科技史能夠典型、忠實地記述科技生產活動發展的軌跡和重大科技事件及其歷史面貌,集中記載了科學研究和生產建設的成就,能夠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和企業、事業單位職工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本單位、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科技生產勞動,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教材,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二)科技史的種類及形式
1.以內容上劃分,科技史可以分為:綜合性的科技史,如《鞍鋼史》和《鞍鋼四十年》就是綜合性的企業史。《鞍鋼史》記述了鞍山鋼鐵公司的前身從1909年到1948年的演變;《鞍鋼四十年》記述了1949年到1989年,鞍山鋼鐵公司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飛速發展,成為我國冶金行業發展的縮影。某市檔案館編寫的《抗戰后冶金工業史》充分顯示了該市的歷史檔案資源。某省農業科學研究院主編的《XX省農業科研史》是組織省級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充分利用各單位豐富的科技檔案與科技資料編寫的。該科研史囊括了該省自1903年到1983年整整80年來,主要農業科研信息,共13章47萬字是一部綜合性的科技史。
產品或科技項目發展史,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研究生產規律,改進老產品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工藝水平,成為工業企業越來越重要的任務。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回顧和總結主導產品的發展歷史,開拓生產的新途徑,提高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企業科技檔案部門比較多地開展了產品或項目發展史的編研工作。如某有線電廠編研的《XX廠產品發展史》,集中介紹了該廠建廠40多年來,生產、制造過的所有產品,并著重對其主導產品的發展給予詳盡的論述。其中傳真機產品發展史,詳細地介紹了傳真機發展的歷史階段,傳真機的生產技術、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等內容,并且總結了傳真機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這部產品發展史不僅研究總結了該廠傳真機生產技術發展的經驗與規律,同時還為我國傳真機發展史的編寫,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又如,某制藥總廠編印的《葡萄糖生產技術史料》將該產品投產以來,每一批次產品的原料配方、生產工藝、產品質量、消耗定額等技術經濟招標,以及生產工藝的改進和革新等技術措施,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系統地反映該廠生產水平的提高與葡萄糖生產的客觀規律,具有產品編年史的性質。
(三)科技史的編研要領
1.堅持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客觀地評價史實,是編研成品質量的關鍵。評價科技史實必須以科學的世界觀為指導,首先要對科技活動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正確深入的了解,才能在不脫離當時、當地的社會歷史情況的條件下,科學地揭示科技活動的歷史意義及其發展規律。
2.掌握科技史與科技年鑒的區別。兩類編研成品反映的對象相同,但是編寫的任務與要求存在較大的差別。從時間看,年鑒的撰寫比較及時,一般都是在來年編寫前一年的年鑒;科技史撰寫的時間間隔比較長,所謂后世編史。從內容上看,年鑒記錄的時間范圍小、材料條件好,能夠全面、詳細、具體地記載其記錄對象的各個方面,以信息豐富、內容翔實著稱;科技史反映的時間跨度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突出重點與規律性的內容,所謂史存大體。從撰寫的任務看,年鑒的主要任務是記載和反映科技史實,一般不作評價;而科技史的任務就是分析、研究科技史實,揭示其發展的規律,得出科學的歷史結論,所謂史重論。認識與把握科技史與年鑒的區別,是指導編好這兩種編研成品的重要前提。
3.加強計劃與指導。科技史的撰寫工作量大、周期長,任務比較艱巨,往往要由集體合作完成,必須制訂比較嚴密的寫作計劃,詳細規定內容、格式、文字,甚至標點符號的使用等寫作要求;必要時還要對編研人員進行培訓;調,發現問題及時統一,保證保質保量地完成預定的任務。
4.科技檔案部門要主動為編史修志服務。科技史是大型的編研成品,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對編研人員的要求較高,一般要由專家組織專門班子來完成。科技檔案部門是科技史編寫的主要信息來源,應該自覺為編史修志服務。一方面要積極參與科技史的編寫;另一方面,要主動為科技史的寫作提供專題匯編、基礎數據匯編、組織機構沿革、大事記等系統的科技檔案編研材料。這些工作可以同日常的科技檔案編研工作結合起來,以便為將來編史修志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