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在此,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是檔案的形成者,其各種社會實踐的歷史記錄最終形成了檔案,而檔案形成之后又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廣泛地發揮著作用,如它在行政管理、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宣傳教育、政治斗爭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憑證作用和參考價值。筆者認為,檔案在形成過程中還有一個直接的作用,就是它對檔案形成者歷史的再塑作用,本文擬就此問題做一淺述。
一、關于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再塑作用的表述
在現實世界中,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個人都是一種客觀事物,它們都有自己特定的內涵并圍繞這些內涵進行日常實踐活動,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為社會展示著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同時也塑造著自己的歷史。但是由于事物的變易性,如果這些客觀歷史不能保存下來,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逐漸消失,只有把它以一定的信息表達方式貯存起來,才能使其打破時空的限制成為永恒的歷史。檔案來自于人們的社會活動,是從各機構、組織或個人的實踐活動中直接產生的,是檔案形成者各種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因此,檔案也是檔案形成者的歷史記錄,檔案形成和積累的過程也就是檔案形成者歷史的沉積過程,而我們可以根據檔案對其形成者的歷史進行再現和重塑。我們把檔案的這種作用稱為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的再塑作用。
二、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再塑作用的表現特點
1.檔案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再塑作用的表現前提真實性和完整性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歷史構建的基本要求,而要想實現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真實而完整地再塑,檔案的真實性是前提,同時還必須保證檔案的完整性。例如對我國殷商以前的歷史由于缺乏檔案記載,我們只能根據零星的出土文物和傳說進行推測,直到現在我們還知之不詳。而對于近現代史我們不僅有大量的實物可考,更有比較詳實完整的檔案資料,所以能對其進行較為真實、完整地再塑。在此,檔案的真實性是 說 檔 案 應 該是歷史的真跡,這就要求后人必須保持檔案的原始面貌而不能按照自己的觀點和某種需要去修改檔案。如果認為檔案內容有錯或因不適合自己的"口味”即任意涂改,必使檔案失真。在我國,檔案的原貌受到法律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規定:對損毀、涂改、偽造檔案等行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檔案的完整性既包含構成檔案卷宗的單份文件的完整性,也包含檔案全宗 的完整性。就單份文件來說,內容上要能反映某個事件的全貌,形式上不能有殘缺。而由于社會實踐活動的豐富多彩,檔案全宗也應能反映檔案形成者的各個方面。只有依據完整的檔案記錄,才能對檔案形成者歷史進行完整地再塑。這樣就產生了檔案管理中的兩個問題——檔案真偽和檔案價值及保管期限的判定。在實際工作中,保證檔案真實性的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全體國民對檔案的認識水平,因為每個國民都可能是檔案的形成者,也可能是檔案的利用者。對檔案價值和保管期限的判定,應以它在檔案形成者歷史中的重要性及保證檔案形成者歷史的完整性為依據。
2.不同形式的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的再塑作用
由于檔案是其形成者在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所以檔案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形式的檔案其載體材料和信息記錄方式各不相同。就檔案的載體材料而言,我國有甲骨、金石、簡牘、縑帛、紙張及隨現代科學技術而產生的膠片、磁帶、磁盤等。檔案信息的表達方式基本可歸納為三種,即文字的、圖像的和聲音的。不同形式的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再塑作用的表現效果不同,而決定因素是檔案的信息表達方式。
文字雖然使信息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而得以長久保存,但是它將許多鮮活的信息 變成一些符號化的文字,形成了許多傳譯環節的阻隔。對它的傳譯不僅要求傳譯者具備深厚的文字知識,還要求傳譯者具備一定的生活知識和理解能力。由于有這些方面的限制,文字檔案往往在傳譯過程中會產生信息的耗損,因而也限制了文字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再塑作用的表現。圖像檔案雖然能直觀地再現形成者的歷史,但它只是瞬間的歷史記錄,且仍然需要傳譯者的解釋,而聲音檔案則具有較為豐富的信息表達。相對于檔案形成者極為豐富的實踐活動和多種多樣的信息表達方式,建立在現代電子技術基礎上的集視聽語言為一體的音像檔案,完全拷貝了檔案形成者的實踐活動,有可視、可聽、可感的全方位的信息,能全面真實地再現檔案形成者的歷史原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人們各種實踐活動的特點和檔案工作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檔案載體材料和信息表達方式。
三、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再塑作用的實例
檔案是歷史研究的基本依據之一,這是檔案對檔案形成者歷史再塑作用的最好例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碰到相關的事例,下面以甘肅省天水農業學校2000年參加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的評估為例加以舉證。
天水農校是1985年在原甘肅省清水農校的基礎上成立的一所中等農業專業學校,全校有教職工138人,下設9 個科室(站),開設 11 個專業,面向甘肅全省招生。學校自創辦以來,先后為社會培養各類農業技術人才9000多人,2000年在校全日制學生1450人,各類成人教育生1340人。學校從建校起就一直重視檔案工作,設立了校綜合檔案室,負責收集、整理和保存學校各部門的檔案資料,現存有各 門類 檔 案3318 卷(件)。2000年學校為檢驗15年來的辦學成績,參加了全國重點普通中專學校的評估。
該次評估共有一級指標6 個,二級指標 18個,三級指標54個,涉及學校設施、隊伍狀況、教學工作、德育與學生工作、行政工作、質量與效益等各方面的內容,資料統計年限最長的達15年,要求舉證的從1學期到5年 。由于學校歷來就注意保存各方面工作的檔案,所以多數評估資料通過學校綜合檔案室就能找到。在整個評估過中校綜合檔案室共提供了各種檔案資料166卷,基本滿足了評估需要,按時順利地完成評估并通過了省部級重點普通中專學校的認定,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對學校15年辦學歷史的再塑,學校綜合檔案室也由于出色的工作于2003年10月通過了"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國家二級”標準的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