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特色下的檔案文化含義創新理解
攀枝花學院檔案館 楊杰
摘要:檔案文化含義的理解是我們認識檔案文化深層涵義的基礎,也是進行檔案文化建設的前提,由于檔案文化的特殊性,我們必須使用符合時特征的視角去把握和理解檔案文化的含義及其特點,才能進一步地激發我們“檔案人”從事檔案文化建設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關鍵詞:時代特色 檔案文化 含義 理解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和國家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要求以文化促進國家的繁榮與富強,以文化促進人民生活的安居樂業,把文化建設作為我國目前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值的重要抓手之一。檔案事業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同志在2012年2月召開的全國檔案工作暨表彰先進會議上提出了把我國檔案事業建設成與文化強國相匹配的檔案強國戰略目標。該目標是我國檔案事業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新凝聚、新要求、新愿望,同時也是我們檔案事業文化建設的新號角,號召我們檔案人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檔案事業進行創新思維、創新工作理念和創新實踐,進一步地突出與彰顯檔案文化,進一步地提升檔案事業的文化性,實現檔案事業的文化目標與文化追求。從而促進檔案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實現檔案事業的發展“夢”。
為了讓“檔案人”更加全面的了解檔案文化,明曉檔案文化,從而身體力行地實踐檔案文化建設,進一步地豐富檔案文化,我們必須要對檔案文化有一個全面地、歷史地、辯證地了解和理解,以此指導新時期的檔案文化建設實踐,為我們檔案事業的美好發展譜寫新篇章。
一、檔案文化的含義
檔案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這在理論界已經達成了相關的共識,但不同學者站在不同角度,利用各自不同觀點對檔案文化的闡釋不盡相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檔案實體文化層面的闡釋:如
檔案文化究竟是什么,筆者也不敢惘然下結論,但是本著國家對檔案事業的要求,全國人民對檔案文化事業的希望,同時又由于檔案事業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建設任務的緊迫性,依據前輩各位老師的研究結果,結合自身對檔案文化的理解與揣度,認為檔案文化應該以當代的科學發展觀思想為指導,以檔案事業為核心,以檔案實踐為基礎,以檔案為典型,以相關法律與法規為準則,豐富文化生活,促進文化建設為目標的一種思想和理念來詮釋。根據《中華人民共為檔案法》及《實施辦法》對檔案及檔案事業的界定和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核心要求,對檔案文化界定為:檔案文化就是指檔案所蘊藏和體現的各類信息、存在以及“檔案人”圍繞檔案及檔案事業所從事的各類社會實踐而形成的精神與物質的總和。包括檔案實體信息及載體,同時也包括了檔案人的行為活動、思想、觀念、行為準則、行業規章等。
二、檔案文化含義特點
(一)檔案就是文化
檔案是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從事社會實活動中的原始記錄,它是信息與載體的統一。檔案信息是一種真實的歷史信息記錄,同時也是歷史實踐文化再現,因此檔案記錄的信息就是一種文化信息,檔案載體是檔案事業主體(檔案工作主體)為了優化保存信息而采取措施、手段的結果,它本身既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結果體現,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文化成果之一,因此檔案就是實體文化與信息文化的結合體。
(二)“檔案人”是檔案文化的創造者、形成者、維護者與傳播者
“檔案人”是一種廣義的概念,既包括檔案形成的機關,團體、社會組織,也包括從事檔案工作的個人(本文所指檔案人都是廣義)。首先檔案文化信息記錄的是機關、團體和社會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文化信息,離開社會實踐活動的“檔案人”,就無法從事相關的社會活動,更無法產生相關的原始記錄,從該層意義上講,“檔案人”就是檔案文化的形成者。為了更加有效地對產生的檔案文化進行科學,有效地管理,“檔案人”必將因其產生相關的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體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方式與方法、管理設備、設施等),因此“檔案人”又必將是檔案文化的創造者、維護者與傳播者。
(三)檔案人的行為活動也是一種文化
從文化的最為原始的解釋是“人化”,即人類所區別于動物的言、行、舉、止、思想等的總和。簡言之,只要是“人”所“行”、所“思”及外化的一切行為、方式、方法、手段、成果皆為文化。那么“檔案人”的所有言、行、舉、止、思想理所當然成為檔案文化之范籌。“檔案人”的行為活動是“檔案人”的思想外化之一,是“檔案人”精神世界的外化體現,是檔案成果文化的主要來源,通過“檔案人”的行為活動展示“檔案人”的一種精神,展示“檔案人”的一種文化風貌。
(四)“檔案人”的檔案文化的相對性
國家、社會、組織機構是廣義的“檔案人”,他是檔案事業的主體,同時也是一切檔案行為的主體,但是并非“檔案人”所有的思想、行為以及物化成果都是檔案文化,只有“檔案人”在檔案事業領域內或者體現檔案事業的思想,觀念、理念、行為活動及相關成果才能劃入檔案文化范疇
三、檔案文化的特點
檔案文化是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也是“檔案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是歷史文化與現實文化的結合,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其它文化事業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一)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的相結合
檔案文化是文化的一種,是人們對檔案事業中的檔案及檔案工作或者成果的一種反映,或者說是一種認識,是人類大腦對客觀存在事物的一種反映,不同的主體因其社會經歷,知識和實踐的差異性必然導致認知結果的的個體差異,從該層面上講,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如檔案意識、檔案觀、檔案理念等,同時通過對檔案文化存在的認識感知以后所形成的物化成果,它又是客觀存在的,如檔案實體的文化信息、檔案載體、檔案保管裝具(包括館庫),檔案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編研成果等。
(二)鮮明時代性。
根據鄭州大學
(三)內涵豐富性
根據對檔案文化的界定。檔案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既有抽象的精神世界內容(如:檔案管理思想、檔案管理與工作理念、檔案觀、檔案意識等),也有客觀的物質世界內容(如:實體檔案、檔案載體、檔案文化產品、管理規則等;既有動態的文化行為(如“檔案人”進行的提供檔案利用、舉辦檔案展展覽、檔案宣傳、檔案演講等),也有靜態的文化成果(如檔案建筑,檔案編研、檔案產品、檔案紀錄片等);既有歷史的文化信息(如實體檔案所儲存與蘊涵的文化信息),也有現實的文化內容(如檔案宣傳,檔案成果等)
(四)載體多樣性
檔案文化的載體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實體檔案信息的載體多樣性和文化現象的物化成果載體多樣性。實體檔案信息文化的載體主要有文字、圖形,表格、紙質、簡冊、木片、金石、膠片、光盤,磁帶,錄象帶。文化現象的物化成果載體主要有規則、規章制度、電視紀錄片、編研成果、檔案報刊、雜志、音樂、舞蹈等。
(五)歷史性與現史性相結合
檔案文化是“檔案人”在從事社會活動中(尤其是從事檔案事業的社會活動)形成的文化記錄,其中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記錄是對過去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歷史性、原始性信息記錄,歷史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同時 “檔案人”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推動檔案事業的持續、協調、健康地發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現實管理文化,如開展檔案教育,檔案培訓、檔案法律法規及制度的制定、檔案科研、提高全民檔案意識文化的檔案宣傳等,這些都充分好體現了檔案文化的現實性。因此,檔案文化就是歷史文化與現實文化的統一體。
事物概念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前提和基礎,是我們從事相關社會實踐的理論依據,只有通過正確而全面的概念來抓住和認清事物的本質和屬性,才能形成相關正確理論體系,以此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檔案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精神感知,一種社會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我們只有通過對其全面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實質,形成相關的認識和思想,才能身體力行地從事檔案文化建設實踐。同時又從實踐中不斷地使檔案文化得到豐富,讓整個社會感知檔案文化,品味與享受檔案文化,讓檔案文化充當和諧建設的使者,以此構建起我們整個國家與社會的和諧體系,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和諧而健康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忠海,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研究述評[J],檔案學通訊,2010年第6期4-7。
[2] 王英瑋,檔案文化論[J],檔案學通訊,2003年第2期48-52。
[3] 徐海靜,我國近二十年來檔案文化研究成果綜述[J],檔案學通訊,2011年第6期19-22.
[4] 張愛國,對檔案文化的再認識[J],浙江檔案,2011年第11期9-10.
[5] 陳愚,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特點[J],四川檔案,2001第1期20-21。
[6] 任漢中,中國檔案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