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的產生與發展
1.檔案產生的條件(兩個條件)
(1)記錄符號的產生是檔案產生的客觀條件
檔案起源于原始記事,但原始記事并非檔案。文字作為語言記錄符號產生以后,使早期人類大同小異的記錄符號逐漸整齊劃一,從而形成系統。只有文字才能準確表達思想,成為經驗交流、活動記錄最直接最確切的工具。文字的產生為準確地記錄事實提供了條件,從而為檔案的形成提供了客觀可能性。
隨著生產實踐的繼續發展,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進一步完善,出現了比較有條理的信息記錄。這些有條理的信息記錄使用完畢后,為了日后查考,被整理保存起來,便形成了檔案。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產生了早期的檔案。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的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檔案(文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上),就是當時商王朝使用的一種文件,也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歷史上較早的文字。
(2)國家的出現是檔案產生的社會條件
在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交往的擴大,人們需要幫助記憶和交流的的工具,而文字記錄正起到了保存社會活動記憶、便于交流的作用。文字記錄即文書形成并保存下來,就成為檔案。社會越發展,人們交往越頻繁,形成的記錄越多,發揮的作用也越大。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出現了階級、國家以后,統治者為了治理國家、協調矛盾、發展生產、軍事外交等需要,更需要有一種發號施令、管理眾人的工具,于是就產生了記錄階級統治、國家管理狀況的文書。唐人張懷瓘《書斷》載:“大道衰而有書;利害萌而有契?!?,正說明了文書和檔案產生的社會歷史因素。
可見,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字記錄的產生,社會的發展,國家的逐漸形成,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特定的社會需要等諸因素影響下,檔案逐漸產生與發展。
2.早期檔案形態(四種原始實物形態與紙質形態)
從原始記事符號向檔案的演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變化的。無論是檔案內容,還是檔案載體形態,都不斷的發生變化。在我國古代社會早期,出現了甲骨檔案、金石檔案、簡牘檔案和縑帛檔案、(紙質檔案)等檔案形態。
甲骨檔案,是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形成的古代檔案。在我國考古挖掘中,發現了商、周、漢等朝代形成的甲骨檔案,其中商代甲骨檔案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的官府文書。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檔案,就是當時商王朝使用的文件,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用文字記錄的檔案,也是我國光輝燦爛文化的明證。
金石檔案,是銘文檔案和石刻檔案的總稱,是將文字刻鑄在青銅器、鐵器、石頭上而形成的檔案。殷商和周代將記載王族恩賜、征戰經過、訴訟裁判等重要內容的銘文鑄在青銅器上,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春秋時期,冶鐵業有很大發展,一些重要事情和法令鑄在鐵鼎上。也有的將重要的記載和規定刻在石頭上,如王公征伐、祭祀、游獵等。這些銘文、石刻有相當一部分被保存了下來,稱為“金石檔案”。
簡牘檔案,是指在竹簡、木牘上書寫文字形成的檔案。周朝和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習慣將文件、書籍書于竹簡、木牘上。事情簡單、字數不多,寫在狹長的單片竹簡上;事情重大,要寫很多字,則簡片連編起來匯集成冊。所以,在我國,最早對文件和檔案的稱呼,見諸文字的叫做“冊”、“典”。
縑帛檔案,是用絲織品作為書寫載體而形成的檔案。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縑帛檔案,又稱為帛書。長沙的楚墓、漢墓發掘出大批竹簡和帛書,是繼甲骨文之后發現較多的古代檔案。用縑帛書寫的文件可以舒卷,一份文件可以卷成一卷、一軸,所以又稱做“卷”、“卷軸”。
紙質檔案,是用紙張為載體形成的檔案。造紙術發明以前,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大量使用竹簡、縑帛為載體形成檔案。西漢初年,因對傳播工具的需求,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我國甘肅省多次發現西漢麻紙殘片——西漢時期放馬灘紙、肩水金關紙、馬圈灣紙(敦煌殘頁)、金關紙、敦煌紙。其中“放馬灘紙”為西漢初期(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3年)的紙質地圖,不僅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植物纖維紙,也是世界最早的紙質地圖實物和最早的紙質檔案。漢后逐步由簡、帛、紙并用,到以紙張作為撰寫文書的主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