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偉農
跨入新世紀的我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如何保持和發揚改革開放以來的優勢,繼續為檔案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必需的人才保障?筆者試從“品牌”教育的戰略角度,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作一探討。
1.實施“品牌”教育的戰略,是深化檔案專業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產業,在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下,生氣勃勃地向前發展。面對巨大的潛在市場,教育界,包括從事檔案專業教育的教師及其工作者,一定要樹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觀念,切莫盲目樂觀,步一些企業“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后塵。在發展機遇來臨的同時,潛伏的挑戰正向我們走來。教育如何同經濟、科技和社會進步更緊密地結合,源源不斷地向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教育部門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如果我們面對挑戰缺乏危機感,那么一旦坐失良機,有可能陷入類似一些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舉步維艱的困境。因此,有必要構想“品牌”教育的戰略。如同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靠產品質量求得生存和發展一樣,教育作為產業,同樣要靠質量取勝,這就需要打響“品牌”。例如,在美國,新聞媒體將美國高校前16名的排名公布于眾。雖然學校排名或許并不代表什么,但有時卻很有參考價值,這就是“品牌”所起的作用。所謂“品牌”教育,指的是高質量、有特色、適應社會各項事業用人需求的教育。這種教育依托“名校”、“名師”、“名專業”,實施素質教育使教育成果不斷優化,進而不斷提高其知名度,以適應教育產業發展的需要。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我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已形成以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專業為代表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專業院系教育群。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更要設法在教育產業發展的環境中,不斷完善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名牌”。發揮“品牌”效應,是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立于不敗之地的保證之一。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品牌”意識。如果有的院系為了一點創收,隨便讓某些經營者打著“名校”、“名系”的旗號進行贏利性辦班,那么結果將是毀壞“品牌”的聲譽,這種做法實不可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才能化被動為主動,不斷探索辦好面向2l世紀的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新路。
2.拓寬“品牌”教育特色之路,關鍵在于面向需求市場
檔案專業高等教育實施“品牌”戰略,要以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為主要目標,這是檔案事業新世紀發展的客觀需要。據2002年底列入全國統計范圍的數據表明,各級檔案部門的專職人員中,雖然大專以上的文化程度達到70.5%,接受專業培訓和具備中專及職業高中以上的檔案專業程度達到60.8%,但是,具有大專以上檔案專業程度的只占18.4%,具有副研究館員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只占8.4%,且分布不夠均衡。這說明檔案專業發展所需的高層次管理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還比較缺乏。盡管目前全國已設有檔案專業普通學歷教育院校35所、檔案專業成人學歷教育的院校46所,每年約有3000多名檔案專業大專以上的畢業生,但由于用人機制的變革、人才流動的頻率加劇,面對全國26734個各級各類檔案機構之所需,現有的培養速度是遠遠趕不上人才流動的速度。這一客觀事實,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是采取外延擴張的辦法,還是走提高內涵質量的道路來解決這一矛盾。國家檔案局先后召開了三次全國檔案教育工作座談會,在科學分析我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高等檔案教育穩定規模,提高質量”的方針。根據這一精神,檔案專業高等教育應當從檔案事業發展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實際出發,在培養、開發復合型檔案專業人才上下功夫。只有“一專多能”,才能在減員增效的新形勢下不怨天憂人,從而從容不迫地發展檔案事業。要實現這一目標,檔案專業高等教育院系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采取多種形式辦學,除了開辦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的專業教育外,當務之急要研究如何培養新世紀的“三支隊伍帶頭人”,即熟悉檔案事業發展規律、具有較強組織協調和社會活動能力的高素質的領導干部,熟悉檔案業務、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做好檔案工作的業務骨干和具有創新精神、適應性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專家、優秀教師。眾所周知,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多數由上級調任的,目前至多由國家檔案局檔案干部培訓中心不定期地組織短期強化培訓。有的由于種種原因,還不一定能及時安排參加學習。現在各級檔案部門的業務骨干,有些由于年齡、工作、家庭等因素的影響,難以進入正規的專業學歷教育。還有些從事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人員也有類似的問題。如果靠一般的培訓機構進行“充電”,可能較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檔案專業高等教育院系要是能夠在充分挖潛的基礎上,開辦培養這三支隊伍帶頭人的進修班,這樣既解決了檔案事業發展的“燃眉之急”,又能為“品牌”教育增添特色,還能為完善專業教育拾遺補缺。這一舉多得的好事,有的已經辦了,且辦出了一定的成效。生源來自實際需求,辦學形式靈活多樣,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品牌”效應就會日漸顯現。
3.發揮“品牌”教育整體效應,需要盤活現存教育資源
我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在教育體系、師資隊伍、教材建設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教育資源。要讓這些有限的教育資源,在面向新世紀創辦“品牌”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只有使之像“一湖活水”流動起來,才能把各方面的優勢集聚起來,產生優化組合的效應。這就需要從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院系打破“圍墻”,聯手辦學。如今檔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各級檔案部門追蹤的目標。然而開辦這一教育的要求較高,許多從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院系尚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現行的做法:一是輸送有關專業人員“應考出門”接受教育;二是一些省、市檔案局與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簽訂協議,舉辦檔案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從應急的角度看,確實解決了一時的需求,但從長計議,這不僅增加了教學成本,而且不利于提高檔案專業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如果爭取政策允許,按區域建立若干個檔案專業研究生教育中心,把有限的檔案專業研究生教育資源盤活,就能起到集聚輻射的作用,改變目前這一教育滿足不了培養檔案專業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的被動局面。檔案專業的學科建設,各有關院系也可以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爭取多方支持,進行有側重的建設,同時,相互間加強交流,溝通信息,優勢互補,共謀發展,使“品牌”教育形成規模效應。
4.形成“品牌”教育運作機制,必須有重點地推進教學改革
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改革如何進行深化?要從創“品牌”教育的實際出發,堅持有所不為,以更好地在教師培養、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上有所為。在這三方面有所為的進程中,必須抓住教師培養這一重中之重的環節。因為創“品牌”教育,有無“名師”直接關系到“名校”、“名專業”的形成。如何有效地發揮教師在教改中的作用?可以通過不斷更新教材內容,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以及改革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和教育質量,形成特色系列和特色教育項目群,使教授知名,讓“名師”脫穎而出。同時,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推行教師聘任制,實行教師定期進修制,鼓勵青年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除學費由學校補貼外,還給予一定工作量的補貼;把副教授及以下的職稱評聘權下放給院系,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可以破格評聘;向優秀教師傾斜優惠等。由此,促進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專業教育的改革,積極參加教學科研活動,及時把學科發展中的最新成果充實到教材中去,定期更新教材,以自身的高素質和生動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接受素質教育,把“品牌”教育扎扎實實地辦好。
跨入新世紀的我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如何保持和發揚改革開放以來的優勢,繼續為檔案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必需的人才保障?筆者試從“品牌”教育的戰略角度,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作一探討。
1.實施“品牌”教育的戰略,是深化檔案專業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產業,在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下,生氣勃勃地向前發展。面對巨大的潛在市場,教育界,包括從事檔案專業教育的教師及其工作者,一定要樹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觀念,切莫盲目樂觀,步一些企業“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后塵。在發展機遇來臨的同時,潛伏的挑戰正向我們走來。教育如何同經濟、科技和社會進步更緊密地結合,源源不斷地向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教育部門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如果我們面對挑戰缺乏危機感,那么一旦坐失良機,有可能陷入類似一些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舉步維艱的困境。因此,有必要構想“品牌”教育的戰略。如同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靠產品質量求得生存和發展一樣,教育作為產業,同樣要靠質量取勝,這就需要打響“品牌”。例如,在美國,新聞媒體將美國高校前16名的排名公布于眾。雖然學校排名或許并不代表什么,但有時卻很有參考價值,這就是“品牌”所起的作用。所謂“品牌”教育,指的是高質量、有特色、適應社會各項事業用人需求的教育。這種教育依托“名校”、“名師”、“名專業”,實施素質教育使教育成果不斷優化,進而不斷提高其知名度,以適應教育產業發展的需要。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我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已形成以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專業為代表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專業院系教育群。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更要設法在教育產業發展的環境中,不斷完善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名牌”。發揮“品牌”效應,是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立于不敗之地的保證之一。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品牌”意識。如果有的院系為了一點創收,隨便讓某些經營者打著“名校”、“名系”的旗號進行贏利性辦班,那么結果將是毀壞“品牌”的聲譽,這種做法實不可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才能化被動為主動,不斷探索辦好面向2l世紀的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新路。
2.拓寬“品牌”教育特色之路,關鍵在于面向需求市場
檔案專業高等教育實施“品牌”戰略,要以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為主要目標,這是檔案事業新世紀發展的客觀需要。據2002年底列入全國統計范圍的數據表明,各級檔案部門的專職人員中,雖然大專以上的文化程度達到70.5%,接受專業培訓和具備中專及職業高中以上的檔案專業程度達到60.8%,但是,具有大專以上檔案專業程度的只占18.4%,具有副研究館員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只占8.4%,且分布不夠均衡。這說明檔案專業發展所需的高層次管理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還比較缺乏。盡管目前全國已設有檔案專業普通學歷教育院校35所、檔案專業成人學歷教育的院校46所,每年約有3000多名檔案專業大專以上的畢業生,但由于用人機制的變革、人才流動的頻率加劇,面對全國26734個各級各類檔案機構之所需,現有的培養速度是遠遠趕不上人才流動的速度。這一客觀事實,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是采取外延擴張的辦法,還是走提高內涵質量的道路來解決這一矛盾。國家檔案局先后召開了三次全國檔案教育工作座談會,在科學分析我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高等檔案教育穩定規模,提高質量”的方針。根據這一精神,檔案專業高等教育應當從檔案事業發展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實際出發,在培養、開發復合型檔案專業人才上下功夫。只有“一專多能”,才能在減員增效的新形勢下不怨天憂人,從而從容不迫地發展檔案事業。要實現這一目標,檔案專業高等教育院系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采取多種形式辦學,除了開辦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的專業教育外,當務之急要研究如何培養新世紀的“三支隊伍帶頭人”,即熟悉檔案事業發展規律、具有較強組織協調和社會活動能力的高素質的領導干部,熟悉檔案業務、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做好檔案工作的業務骨干和具有創新精神、適應性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專家、優秀教師。眾所周知,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多數由上級調任的,目前至多由國家檔案局檔案干部培訓中心不定期地組織短期強化培訓。有的由于種種原因,還不一定能及時安排參加學習。現在各級檔案部門的業務骨干,有些由于年齡、工作、家庭等因素的影響,難以進入正規的專業學歷教育。還有些從事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人員也有類似的問題。如果靠一般的培訓機構進行“充電”,可能較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檔案專業高等教育院系要是能夠在充分挖潛的基礎上,開辦培養這三支隊伍帶頭人的進修班,這樣既解決了檔案事業發展的“燃眉之急”,又能為“品牌”教育增添特色,還能為完善專業教育拾遺補缺。這一舉多得的好事,有的已經辦了,且辦出了一定的成效。生源來自實際需求,辦學形式靈活多樣,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品牌”效應就會日漸顯現。
3.發揮“品牌”教育整體效應,需要盤活現存教育資源
我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在教育體系、師資隊伍、教材建設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教育資源。要讓這些有限的教育資源,在面向新世紀創辦“品牌”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只有使之像“一湖活水”流動起來,才能把各方面的優勢集聚起來,產生優化組合的效應。這就需要從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院系打破“圍墻”,聯手辦學。如今檔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各級檔案部門追蹤的目標。然而開辦這一教育的要求較高,許多從事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院系尚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現行的做法:一是輸送有關專業人員“應考出門”接受教育;二是一些省、市檔案局與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簽訂協議,舉辦檔案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從應急的角度看,確實解決了一時的需求,但從長計議,這不僅增加了教學成本,而且不利于提高檔案專業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如果爭取政策允許,按區域建立若干個檔案專業研究生教育中心,把有限的檔案專業研究生教育資源盤活,就能起到集聚輻射的作用,改變目前這一教育滿足不了培養檔案專業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的被動局面。檔案專業的學科建設,各有關院系也可以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爭取多方支持,進行有側重的建設,同時,相互間加強交流,溝通信息,優勢互補,共謀發展,使“品牌”教育形成規模效應。
4.形成“品牌”教育運作機制,必須有重點地推進教學改革
檔案專業高等教育的改革如何進行深化?要從創“品牌”教育的實際出發,堅持有所不為,以更好地在教師培養、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上有所為。在這三方面有所為的進程中,必須抓住教師培養這一重中之重的環節。因為創“品牌”教育,有無“名師”直接關系到“名校”、“名專業”的形成。如何有效地發揮教師在教改中的作用?可以通過不斷更新教材內容,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以及改革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和教育質量,形成特色系列和特色教育項目群,使教授知名,讓“名師”脫穎而出。同時,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推行教師聘任制,實行教師定期進修制,鼓勵青年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除學費由學校補貼外,還給予一定工作量的補貼;把副教授及以下的職稱評聘權下放給院系,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可以破格評聘;向優秀教師傾斜優惠等。由此,促進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專業教育的改革,積極參加教學科研活動,及時把學科發展中的最新成果充實到教材中去,定期更新教材,以自身的高素質和生動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接受素質教育,把“品牌”教育扎扎實實地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