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質檔案制成材料——指形成檔案的紙張和各類字跡材料。
一、紙質檔案的載體——紙張
(一)造紙原料種類及質量
1、木材纖維:針葉木、闊葉木
2、非木材纖維:種毛纖維、韌皮纖維、禾本纖維
3、質量比較:種毛纖維>韌皮纖維>木材纖維>禾本纖維
(二)造紙植物纖維的化學成分
1、纖維素的性質
溶解性—常溫下不容水和一般有機溶劑,溶解性穩定
水解性—一定條件下和水發生水解反應。使紙張機械強度下降,耐久性受損。
? 纖維素氧化—一定條件下纖維素分子與氧發生反應,生成易碎的氧化纖維素。紙張耐久性受損。
? 纖維素的光解—無氧情況下叫光解;有氧情況下叫光氧化。
2、半纖維素的性質
容易發生水解、氧化和光解反應;易溶于堿溶液,易吸水膨脹,穩定性較纖維素差。
3、木素的性質
常溫下不溶于水、稀堿、稀酸溶液;高溫時溶解、氧化(光照下氧化更快),紙張發黃、發脆、易碎。
(三)紙張的老化
1、定義:在外界各種不利環境作用下,紙張主要化學成分發生不可逆的化學變化,叢而使紙張性能下降的過程。
2、紙張老化原因
? 主要化學成分的變化: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水解、氧化、氧化降解、光解、光氧化作用;木素氧化和光解反應。
? 紙張內部的有害物質:酸、氧化劑等
? 外因—高溫、高濕、光線、酸、氧化劑、空氣污染、有害生物等都會引起紙張老化。
(四)紙張種類
機械紙:新聞紙、印刷紙、書寫紙、打字紙、復印紙、制圖紙、描圖紙、曬圖紙等
手工紙:宣紙、毛邊紙、高麗紙等
二、紙質檔案的字跡材料
字跡—在紙張表面以各種方式記錄反映信息內容的有色文字、線條、印鑒、符號等痕跡。
記錄方式—書寫、打印、復印、蓋印、曝光顯影等。
(一)字跡耐久性的決定因素
1、字跡色素成分
a)碳黑(最耐久)—理化性質穩定,耐光、耐熱、耐酸堿、耐氧化,不溶于水、油和一般溶劑。
b)顏料(比較耐久)—不易溶于水、油和其他溶劑,耐光堅牢度一般為5級或6級,最高可達8級。具有一定的耐酸、耐堿性。
c)染料(不耐久)—耐光性差、易溶水、油、醇和其他溶劑,不耐酸堿。
2、字跡與紙張結合方式
a)結膜方式(最耐久)—字跡在紙張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膜本身有強度,堅韌耐磨,不擴散。
b)吸收方式(比較耐久)—被紙張纖維吸收,但表面未形成膜,耐磨,但易擴散。
c)粘附方式(最不耐久)—字跡材料以固體顆粒狀態機械地粘附在紙張纖維間的大空隙里,即不與紙張結膜,也不被吸收,僅是物理吸附,不耐磨擦。
3、字跡耐久性的綜合評價
a)最耐久字跡—凡色素成分是碳黑,與紙張結合方式是結膜的字跡。
b)比較耐久的字跡—凡色素成分是顏料,與紙張結合方式是結膜或吸收的字跡。
c)不耐久字跡—凡色素成分是染料,無論以何種方式與紙張結合的字跡;凡字跡以粘附方式與紙張結合,無論為何種色素成分的字跡。
4、幾種新型字跡材料的耐久性
? 靜電復印字跡—較耐久字跡材料
? 激光打印字跡—較耐久字跡材料
? 熱敏傳真字跡—不耐久字跡材料
(二)環境條件對字跡耐久性的影響
? 字跡耐久性下降的表現—退色、洇化、模糊。
1、溫度—高溫使字跡發生油滲擴散,嚴重時字跡會模糊不清;會加速某些有害物質對字跡的破壞。
2、濕度—高濕使耐水性差的字跡擴散;加速某些有害物質對字跡的破壞。
3、光—破壞色素成分中的發色團引起退色;使NO2等某些有害氣體生成初生態的氧和臭氧,使字跡氧化退色。
4、酸、堿—造成字跡退色。
? 酸性字跡:藍黑墨水、純藍墨水、紅墨水不耐堿性有害物質。
? 堿性字跡:圓珠筆、復寫紙不耐酸性有害物質。
5、氧化劑—空氣中的NO2、O3、Cl2和其他氧化劑作用于染料發色團,字跡退色。
6、有害氣體—氧化性有害氣體、酸性有害氣體等作用于不同字跡材料,使字跡退色。
7、灰塵—落在檔案上會遮蓋字跡或在利用過程中磨擦,使字跡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