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職業資格和專業資格
1.檔案職業資格
在檔案職業資格證書方面,歐美國家有比較成熟的計劃,美國的檔案職業資格鑒定是針對個人的,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SAA)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組織,即持證檔案工作者學會(Academy of Certified Archivist),并制定了一系列專業標準,對那些希望證明自己資格的個人進行鑒定。經考試取得資格者,還須每5年再重新被認證一回,才能繼續保持“持證檔案人員”的資格。認證的方式包括申請人參加考試或提供證明自己參加了有利于專業發展活動的資料。英國檔案工作者協會通過協會自己的證書教程——即針對檔案從業者的遠距離培訓,為那些沒有取得大學證書而已從事檔案工作的人員提供一條專業發展的途徑。20世紀80年代,英國檔案工作者協會決定建立對大學課程的“認證”體系,只對大學的課程進行資格鑒定,而不針對個人,即通過協會“認證”的大學檔案系畢業的學生才能成為協會的注冊會員。意大利國家檔案協會也在制定檔案工作者專業證書的一般規則,確定入行的門檻要求。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家和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和人事部門出臺了檔案專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和崗位資格證書制度。但是,隨著《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崗位資格證書制度因缺乏法律依據而停止執行。近來,有學者對我國檔案職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檔案職業生涯管理模式等開展了研究,提出由于檔案職業的特殊性,檔案從業人員應具有職業資格證書。
2.檔案專業技術資格
檔案專業技術資格即檔案專業技術職稱,也稱檔案專業技術職務。不少國家實行檔案人員專業技術資格制度,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實行檔案專業技術職稱制度。1981年1月30日,國務院批轉《圖書、檔案、資料專業干部業務職稱暫行規定》,從此在全國檔案系統實行了檔案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制度,對于穩定檔案專業隊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86年3月28日,中央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轉發了國家檔案局制定的《檔案專業人員職務試行條例》及其《實施意見》。檔案專業技術職務分為5種,即研究館員、副研究館員、館員、助理館員、管理員。研究館員、副研究館員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館員是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助理館員、管理員是初級專業技術職務。這5種專業技術職務有各自的任職條件、崗位職責。
隨著職稱改革的逐步深入,自2000年以來,上海、遼寧、安徽、北京、浙江等省市進行了檔案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改革,即采用考試或考評結合的方式,替代原有的單一評審制。例如,浙江省人事廳、浙江省檔案局于2009年2月5日聯合印發了《浙江省檔案系列初、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職務聘任實施辦法》,決定自2009年起實行檔案系列初、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制度,實行全省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由省人事廳和省檔案局發文確認, 頒發由省人事廳統一印制并鑒章的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該證書在全省范圍內有效。通過全省統一考試獲得的專業技術資格,表明其已具備該職務所需要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符合國家和省有關專業技術職務聘任的規定,并完成相應繼續教育的,企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聘任相應的檔案初、中級專業技術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