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案的起源
關于檔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在國家誕生以后,產生了文字,用文字記錄國家的各種事務,就形成了檔案。
第二種觀點認為:在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原始的文字,國家產生后,用文字記錄國家的各種事務,形成了檔案。
第三種觀點認為:在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這種文字記錄各項事務,就形成了比較原始的檔案。國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較有條理的檔案。
第四種觀點認為:原始社會的結繩、刻契,就是原始的檔案,文字、國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較有條理的檔案。
1、2條又稱為階級社會產物論,又稱為文字、國家條件說。3、4條又稱為原始社會產物說。
二、檔案的沿革
檔案的沿革可以從以下分析:
1、載體沿革
檔案按載體可分為:甲骨檔案、金石檔案、簡牘檔案、縑帛檔案 、紙質檔案、聲像檔案、電子檔案等。
2、名稱的沿革
A、“檔案”在商代稱為“冊”;周代稱為“中”;秦漢稱為“典籍” ;魏晉以后稱“文書”、“文案”;唐、宋以來稱“文卷”、“案卷”、“案牘”
B、“檔案”一詞,一般認為初見于清代。
a、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書中,有“檔案”一詞的使用,即“查得順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題定檔案”。
b、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 :“上問馬哈喇之父與叔父皆歿于陣,部中無檔案。”
c、楊賓《柳邊紀略》(成書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
說:“邊外文字,多書于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貯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文之書于紙者,亦呼為牌子、檔子矣。”
d、鄭州大學文博學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認為“檔案”一詞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即開始應用,比《柳邊紀略》早了60年,“檔案”的原始涵義指倉庫財物類的登記簿。(見王金玉、王永《“檔案”詞源新證》,《中國檔案》1999年2期。)
檔,在《康熙字典》中解釋為:橫木框檔。
案,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幾屬。
由此引伸,把處理一個事件的有關文書作為一案。
3、英文archive[`a:kaiv],n.文件、記錄、檔案,相當于中文“檔案”一詞。
復數archives[`a:kaivz], n.公文保管處、檔案處、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