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国 一 级 A 片/午夜免费视频/久久riav/国产人妖 视频专区 - 1024亚洲精品国产

檔案之窗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館室管理 » 正文

檔案編研工作源流考辨之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8-18 19:28:05    來源:網絡    瀏覽次數:835    評論:0
導讀

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只能依靠口耳相傳或結繩紀事的方式來記述史事。文字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原始落后的記事方式,使人們記載有了真實可靠的依據。從現在考古發據資料表明,我國至少在舊時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了簡單的文字刻畫圖形,而至于真正作為文書記載的出現,則是在夏代國家機器出現以后。從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字來

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只能依靠口耳相傳或結繩紀事的方式來記述史事。文字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原始落后的記事方式,使人們記載有了真實可靠的依據。從現在考古發據資料表明,我國至少在舊時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了簡單的文字刻畫圖形,而至于真正作為文書記載的出現,則是在夏代國家機器出現以后。從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字來看,商王的一舉一動,從祭祀、征伐、祈年、打獵等活動,無一不需貞卜才問兇吉,并把貞卜結果如實記錄,究其內容,則已經包括了當時國家的全部政治生活。可以說甲骨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方文書檔案。但是,甲骨卜辭等的材料在當時并沒有進行過專門的編纂整理。而流傳至今的我國最早的一部檔案文件匯編是《尚書》,其整理者或曰編纂者就是我國古代儒學始祖孔子。

一、孔子編訂六經

1、“六經”與孔子

所謂的“六經”,是指中國古代儒家的六部經典文獻,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樂》早已亡佚,今人所能看到的,實際上只有“五經”。

“經”字最早見于周代銅器銘文,其意義是“經維”,也就是“經營”的意思。“經”作為典籍解釋,是到戰國之后才出現。《莊子·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自此以后,“經”就往往用來專指儒家經典。正如《莊子》書中所反映的,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認為孔子是“六經”的編纂者了。

關于孔子是否編訂了“六經”,自古以來學術界就有不同的看法,姑且不論。范文瀾先生說孔子“刪定《六經》,保存了三代舊典”[i],是很有道理的。因為許多史籍記載,都說明了孔子與《詩》、《書》等這幾種典籍發生過很多關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以徴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徴也。足,則吾能徴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后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又說:“孔子語魯太師,……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又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到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又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從司馬遷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對《詩》、《書》、《易》、《春秋》等典籍的刪定、整理和編修做了大量工作。眾所周知,司馬遷撰述《史記》的態度是相當審慎的,敘事作文,一般都有所本;他除參考各種文獻史料外,還注重實地考察,如寫《孔子世家》篇時,就曾專門到過山東曲阜訪尋史跡。因此,基本可以認定,司馬遷《史記》中關于孔子編定《六經》的記載是比較可靠的。

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王道衰微”,“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為恢復“禮治”、“王道”,曾周游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結果四處碰壁,所謂:“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ii]孔子認為既然自己的主張不能見用于諸侯,“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iii] 遂轉而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和編纂工作。

孔子之前,我國古代的文獻典籍十分豐富。根據《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談所說的:“古者六藝經傳以千萬數”,早在殷代,就已有“典冊”。《尚書·多士》上說:“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代的“典冊”是否就是甲骨檔案,或是竹片串成的簡冊,至今尚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殷代的卜人、史官、巫祝記錄在甲骨上的卜辭,以及在銅器上的金文,是作為檔案資料被保存在王室供少數貴族與統治者使用的。這些原始文件在當時并沒有得到有目的的加工和整理。

殷紂王垮臺之際,根據《呂氏春秋·先識》上說:“商內史向摯,載其圖法奔周。”這位亡命周朝的商朝史官向摯,攜帶的典冊要以車載,可見其數量之多。及至周王室東遷,典冊文獻流散的情況也就更為嚴重。到了春秋時代,社會動蕩與巨變之中,大部分舊王朝的史官、禮官、樂官、卜官流落民間,典冊文獻也從王宮中流散出來。史稱墨子南游,載書甚多[iv],《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楚國的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文獻,早已失傳,但孔子當時是可能看到的。又《孟子·離婁下》中提到晉國的《乘》、楚國有《梼杌》、魯國的《春秋》,都是當時各國的史書。此外,《管子·山權數》記載有“《詩》者,所以記物也;《時》者,所以記歲也;《春秋》者,所以記成敗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兇吉成敗也;《卜》者,所以卜兇吉利害也。”《國語·楚語上》中也列舉了當時所見的《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等九種文獻典籍。可見,在孔子之時,他所能見到的文獻是很多的,這就為孔子整理六經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春秋時代,由于周王室的衰微,政治上的動蕩,“禮崩樂壞”, 周朝王室保存的大量文獻典籍遭到破壞。魯昭公二十九年(前540年),晉國的朝宣子來聘,看到魯太史所藏的典籍,感嘆道:“周禮盡在魯矣!”與王室典藏文獻的流失一樣,古代“學在官府”的傳統此時也逐漸被打破,私人聚徒授學者相繼出現。孔子因其政治抱負的無法實現,遂將主要精力放在講學傳道和整理文獻上來。魯哀公十一年,孔子返回闊別十四年的魯國時,已經六十八歲。此時的孔子,對現實的政治已經心灰意冷,不再熱衷仕途了,“魯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v] 專心致志于古代典籍的發掘與整理。

孔子整理刪定《六經》,是我國文化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規模的文化典籍整理事業。正是由于孔子對《六經》的整理,并以此作為教授弟子的教本,使得古代文化得到了一次系統化的整理和承傳。

2、孔子整理《詩》

《詩》就是最早的歌謠。在遠古以前,文字尚未形成之際,人們要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樂悲哀時,就會用歌的形式把它唱出來。即所謂“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vi] 人們把這些歌詞、樂聲記錄下來,就分別形成了《詩》與《樂》。《詩經》中的詩,最早可追溯到商朝,如《商頌》這一組詩,就是商人所作。也有人認為是殷人后裔所作。到了周朝,已經有專門負責采集詩歌的樂官——太師。《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孟春三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下。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vii],因為很多詩歌本身就是一種反映社會生活的生動材料。負責采風的樂官“行人”除搜集本國詩歌外,還要收集別國的;不僅要記歌辭,還要記樂聲。經過長時期的積累、整理便成為了《詩》。在孔子以前,《詩》的總量約在三千篇以上。

孔子自幼習于禮樂,其后又以《詩》作為教授弟子的主要課程。但是由于當時各國口音語言的差異,《詩》在長期轉相傳授口耳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大量錯訛混亂現象,有的有句而不成章,有的有章而不成篇,還有很多無法與樂相配合。為整理《詩》,孔子搜集了當時流行于各國的不同傳本,對《詩》進行了校勘整理。《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儀,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孔子刪《詩》的原則是“取其可施于禮儀”,不僅述“殷周之盛”,而且記“幽厲之缺”。并且根據其內容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即“民俗歌謠之詩”,為“閭巷風土男女情思之詞”;“雅”為正樂,是宴享朝會之歌;“頌”為宗廟樂歌,用于廟堂祭祀,宣揚先祖功德。孔子還根據正確的樂曲音調,對《詩》的篇章進行調整,使“雅”歸于《雅》,“頌”歸于《頌》。經過孔子的整理與傳授,《詩》才得較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可與古希臘荷馬史詩相媲美的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

3、孔子編纂《尚書》

《尚書》最初只叫作《書》。古代傳記里面所引的“書曰”、“書云”等,都是指《尚書》而言。在“書”上加“尚”字,是到西漢初年以后才出現的。西漢經學家孔安國解釋說“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王肅則說“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也。”[viii]《尚書》即上古之書,漢代王充《論衡·正說》稱之為“上古帝王之書”,唐劉知幾在《史通·六家》中說:“尚書家者,其先出于太古。《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故知《書》之所起遠矣。”

《尚書》的內容主要是官方檔案,如誓詞、命令、公告、箴言之類。所以它也是上古歷代的政治文獻集。在孔子以前,這類檔案文獻的數量很多,且經常為人所引用。孔子在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仁治,崇尚周公,為推廣理想中的王道仁政,孔子十分注意搜集那些與三代政治密切相關的古代文獻,并將這些檔案文獻整理成《尚書》。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迄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都肯定了孔子編纂《尚書》的事跡。根據他們的說法,孔子所編輯而成的《尚書》共有百篇,但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尚書》則有五十八篇。按照《史記》的記載,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尚書》一度散失。到了西漢文帝時,才由一位秦代的博士官九十歲的老儒生伏生用口授的方法記載下來,也不過只有二十八篇。由于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抄寫的,所以稱為《今文尚書》。漢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老宅時,發現了許多壁藏的典籍,其中就有《書》,因其文字是用秦以前的文字書寫的,所以稱為《古文尚書》。后經過孔安國的校讀整理,結果比伏生傳出的多十六篇。但孔安國整理的《古文尚書》不久也亡佚了。到了東晉元帝時,豫章太守梅賾又奏上一部由孔安國作序的《古文尚書》,比伏生的多出二十五篇,引起學者的懷疑。后經過歷代學者考釋,證明在通行本中,不僅《古文尚書》全系偽作,連《今文尚書》也有部分偽作。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中的《尚書》,是兩者的合編本,共五十八篇。這五十八篇中的真偽,簡單的鑒別方法就是今、古文篇目均有的三十三篇是真,其余的都是偽造。需要說明的是,西漢伏生所傳《今文尚書》漢代時是二十八篇,后人將有的篇目分為兩篇或三篇,因而篇目也就比原來的增加了五篇。

《尚書》按朝代分篇,計有《虞書》二篇、《夏書》二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其內容以記言為主,可分為六類:(1)講述帝王事跡:如《堯典》;(2)記載典章制度:如《禹貢》為我國最早的地理志;(3 )議論國家政治:如《洪范》是箕子為周武王論天地之法談治國平天下的道理;(4)誓師詞:如《牧誓》為周武王出師誓言;(5)策命:如《文侯之命》是周平王封晉文侯為方伯的命令;(6)誥:如《盤庚》是商王對臣民的訓話等。由此分類可見,前三類為歷史記載,后三類則為文書檔案。這些文獻資料對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都有重大的作用。盤庚遷殷,是商代歷史上一件大事,在當時遭到舉朝上下的一致反對,盤庚為了遷都,先后發表過三次講演,反復說明遷都的原因,勸告群臣必須服從王命,告戒人民應當聽從他的命令,否則會帶來危險。《盤庚》篇就是這樣三次講演的記錄,它不僅反映了遷殷前后臣民的不安情緒,而且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等情況。雖說是政治文件,但卻成了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從流傳下來的這二十八篇《尚書》來看,都是反映當時政治、社會等狀況的重要文件。這說明,孔子在整理《書》時,是花費了一番排比抉擇的功夫的。

孔子編纂《尚書》的主要目的一是用作自己“為政”或輔佐別人“為政”的參考書,二是用作教授弟子的教材。據說孔子求《書》時,共搜集了三千二百四十篇,時間從黃帝的玄孫帝魁到秦穆公,各個時代的都有,內容既有政治文件,也有許多神怪巫祝的故事,還有大量重復的部分。孔子對此加以刪削整理,經他“芟夷煩亂,剪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ix] ,刪去其中的繁瑣和神秘怪誕的成分,按照朝代順序,編次其事,匯為百篇。這就使原來內容雜蕪、次序凌亂的上古史料變得“坦然明白,可舉而行”[x],成為一部貫穿民本、德治思想的檔案文件匯編。

關于《尚書》的編纂體例,章學誠認為“因事命篇,本無成例”[xi],郭沫若則認為系由“七零八落的公文匯集而成”。我們認為,《尚書》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檔案文獻匯編,是有一定的編纂體例的,其編纂方法一是按檔案形成者的時代順序為先后,二是按照原來各篇的文體形式,將其分別歸為典、謨、訓、誥、誓、命等“六體”。孔子在整理《尚書》時,將兩種方法有機地運用到每篇材料的處理之中。我們知道,孔子之前,已有《夏書》、《商書》、《周書》等散篇流行于世,并經常為人所引用,但當時只稱《書》名,而不稱篇名,如《論語》中直接提到《書》的有三處,均稱《書》而不稱引篇名,說明當時雖已有集成的《書》,但篇名未定。孔子在整理《書》時,按照自己的政治標準和編纂方法,對流傳于世的數量眾多的《書》按先后順序進行編排整理,并對精心挑選出的各篇,根據其文體與內容,分別命名,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尚書》(《今文尚書》)。

4、《春秋》的編纂

在孔子以前,《春秋》作為史書的一種體裁早已出現。在西周時期,只有周天子有權設置史官,記載歷史,各諸侯國的歷史只能稱之為“志”,即所謂的“四方之志”。但是隨著周王室的衰落,情況發生了變化。各諸侯國先后設置了自己的史官,記載史事。其記載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官方文書形式,而是按年代以及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加以記載。這種史書,在晉國稱為“《乘》”、在鄭國稱為“《志》”、在楚國稱為“《梼杌》、在魯國即稱之為“《春秋》”。孔子12歲時,韓宣子就在魯國看到過《魯春秋》。《國語·晉語》中記載晉悼公得知羊舌肸(叔向)習于《春秋》,召其為太子傅,教太子習《春秋》。此外還有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齊《春秋》等等,可見《春秋》是當時各諸侯國史官所記之史的通用名稱。

孔子作《春秋》,大概是在他周游列國之后。《孟子·滕文公下》說:“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說:“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孔子在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實現的情況下,為維護禮法,“修王道”、“正名分”,遂決定編纂《春秋》,以“使亂臣賊子懼”。孔子以魯國的歷史為基礎,參考了一些“周史記”,同時兼及各國史實,修成了流傳至今的這部《春秋》。《春秋》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間共242年的歷史,內容側重于征戰、會盟、朝聘等政治活動,以及當時的天文、地理、婚喪、城筑、土田等情況。

孔子編纂《春秋》,利用了大量當時可見的檔案文獻資料以及列國史記。孔子在編纂《春秋》一書時,是有自己的義例和原則的。其原則為“據魯”、“親周”、“故殷”。即以魯國歷史為線索,以尊奉和維護周王室的統治為主導思想,兼顧追溯殷商的歷史。基于這一原則,他在史料的選擇上又規定“常事不書”和“詳內略外”的編纂方法。就是說,所記之事,必須是具有重大意義,足以稽考時事之變遷者。如果事情與大局無關,雖大不書;而重點所在,雖小必記。如周天子的號令事實上早已不能通行,而《春秋》每年仍舊書上“春王正月”,表示“春”為歲首,“王”為天下之共主,“正月”則是一切政教之始。這就是所謂的雖小必記;又如魯惠公死了,魯隱公違反繼承法立為魯君,《春秋》在這一年就只寫上“元年春王正月”,只字不提魯隱公繼位之事,表示他不配做魯君,這又是所謂的雖大不書。

孔子在《春秋》的編寫過程中,對于用辭也非常講究。如同樣寫戰爭,就有伐、侵、戰、圍、入、滅、救、取等不同的字眼: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兩兵相接曰戰、環其城邑曰圍,造其國都曰入,毀其宗廟社稷曰滅……。同樣殺人,又有殺、誅、弒等區別:殺無罪者曰殺,殺有罪者曰誅,下殺上曰弒。等等。孔子的這種屬辭比事一字定褒貶的方法,被后世稱之為“《春秋》筆法”。

在“約其辭文,去其煩重”[xii]的編纂工作中,孔子還按照其“不語怪、力、亂神“的精神,決定對史料的取舍。《春秋》一書記載了許多自然現象的變異,如日食、月食、地震都記載得十分清楚。但在記載這些災異時,并沒有人為地加上神秘色彩,也沒有將自然現象與人事牽連在一起。

孔子之作《春秋》,就內容而言,是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的歷史,就體裁而言,是一部編年史書,不同的是,孔子在修《春秋》時,將他的政治觀點加了進去,即所謂的“其義則兵竊取之矣。”孔子修《春秋》的目的是“修正道”、“正名分”,在修書時他“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這部書完全是孔子的定論之作。所以孔子自稱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乎?”

孔之編纂《春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私人修史的先河。孔子《春秋》的編纂方法,亦為后世治史者奉為圭臬。

 



[i]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1207頁。

[ii] 《史記·太史公自序》

[iii] 《史記·太史公自序》

[iv] 《墨子·貴義》。

[v] 《史記·孔了世家》。

[vi] 《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vii] 《漢書·食貨志》

[viii] 劉知幾《史通·六家》

[ix] 孔安國《尚書序》

[x] 同上。

[xi] 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一《書教上》。

[xii]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szsunz.com/tech/201808/661.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檔案之窗(dawindow.com) ???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4747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