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概述
計算機網絡,即地理上分散的多臺獨立自主的計算機通過軟、硬件設備互聯,以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系統。具有訪問權限的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中的任一臺計算機去使用網絡中的程序、數據和硬件設備。用戶在使用千里之遙的數據和程序時,就像使用本地的數據和程序一樣,感覺不到地理上的距離。
1 計算機網絡的種類
用于計算機網絡分類的標準很多,如拓撲結構、應用協議等,但是這些標準只能反映網絡某方面的特征。最能反映網絡技術本質特征的分類標準是分布距離。計算機網絡按分布距離可分為局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
1.局域網(LAN)
局域網分布距離幾米至10千米。是小型機、微機大量推廣后發展起來的,它配置容易,速率高。位于一個建筑物或一個單位內,不存在尋徑問題。
2.廣域網(WAN)
也稱為遠程網,幾百千米至幾千千米,如:郵電部的ChinaNet、ChinaPAC和ChinaDDN網。
3.互聯網(Internet)
并不是一種具體的網絡技術,它是將不同的物理網絡技術按某種協議統一起來的一種高層技術。
2 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
為減少網絡設計的復雜性,大多數網絡都按層或級的方式來進行組織。不同的網絡,層的數量、名字、內容和功能都不盡相同。一臺機器上的第n層與另一臺機器上的第n層進行對話,通話的規則就是第n層協議。協議基本上是通訊雙方關于通信如何進行達成的一致。層和協議的集合被稱為網絡體系結構。網絡體系結構、協議棧和協議是理解計算機網絡原理的主要內容。
1.OSI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該模型基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建議,是作為各種層上使用的協議國際標準化的第一步而發展起來的。這一模型被稱作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簡稱為OSI參考模型。網絡協議總分為 7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2.TCP/IP參考模型(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將多個網絡進行無縫連接的體系結構。TCP/IP 是一組通信協議的代名詞,本身指兩個協議集;TCP 指傳輸控制協議,IP 指網際協議。TCP/IP協議的網絡體系結構分為 4層,即網絡層、網際層、運輸層和應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