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国 一 级 A 片/午夜免费视频/久久riav/国产人妖 视频专区 - 1024亚洲精品国产

檔案之窗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解讀檔案傳播文化”優秀征文展示】有一種交大記憶叫“中心大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10-28 19:00:09    來源:江西檔案信息網    瀏覽次數:817    評論:0
導讀

西安交通大學坐落于古城西安唐政道坊和常樂坊遺址上,120余年悠悠歲月,如畫的校園內建筑林立,或恢弘、或古樸、或靈動,每天上班時,自己由校北門而入,習慣性地從與北門相向的中心大樓穿梭而過,這,似乎已成為自己執著不變的情愫。中心大樓,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遷校初期,簡潔的“中蘇風格”,青磚立面,紅瓦坡頂,中軸對稱的一體兩翼合圍式布局,在蒼松掩映、梧桐環抱之中,顯得格外古樸靜謐、恢弘大氣,因其獨特而鮮明的

微信圖片_20191015155048.jpg

西安交通大學坐落于古城西安唐政道坊和常樂坊遺址上,120余年悠悠歲月,如畫的校園內建筑林立,或恢弘、或古樸、或靈動,每天上班時,自己由校北門而入,習慣性地從與北門相向的中心大樓穿梭而過,這,似乎已成為自己執著不變的情愫。

中心大樓,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遷校初期,簡潔的“中蘇風格”,青磚立面,紅瓦坡頂,中軸對稱的一體兩翼合圍式布局,在蒼松掩映、梧桐環抱之中,顯得格外古樸靜謐、恢弘大氣,因其獨特而鮮明的建筑風格,也成為了《平凡的世界》等不少影視劇、紀錄片的外景地。夏天,一層尤為涼快,文化連廊里時常可見全情學習、排練節目的學生和駐足觀摩拍照的人們。2014年,它入選陜西省文物保護建筑群。

微信圖片_20191028145820.jpg

每每徜徉其中,隱隱中總覺每一寸被光陰暈染的紋理,似乎都在生動訴說,早已耳聞它 “西遷第一樓”的美譽,建設創造了“交大速度”,但是“第一”到底意味著什么?建設畫卷中又有哪些動人故事?時光將歷史的記憶裹挾而去,唯有泛黃的檔案讓那些斑駁的記憶清晰起來,帶著這份好奇與探究之心,負責基建檔案的自己,滿懷敬畏翻開了塵封許久、紙張已經泛黃、字跡些許褪色的中心大樓相關檔案和史料,一起走進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

微信圖片_20191028145823.jpg

1955年4月7日晚,時任交通大學校長彭康,接到高教部部長楊秀峰電話,根據國家戰略部署,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并按照12000名在校生規模征地建校,務必保證次年秋季開學。次日早,彭康校長第一時間召開校委會傳達中央精神,并做精心部署。4月22日,楊秀峰部長“特函”陜西省委,介紹總務長任夢林等到西安商洽建校問題,并就施工力量、材料供應等困難請省市予以大力支持與配合。

一場滿懷創業激情的校園建設攻堅戰緊張而有序地拉開。

5月10日,彭康校長帶領程孝剛、鐘兆琳等德高望重的教授們實地踏勘校址,最終在西安市推薦的五個地址中,由彭康親定了如今的校址——北臨興慶宮,南望青龍寺,當時這里還是一大片麥田。不久,程孝剛教授在《交大》校刊上發文:“這是多么雄偉的遠景,交通大學又一次站在時代的前列,擔當向西部工業進軍的先鋒,這是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在校址確定后,學校隨即在城內北大街通濟坊買下一處小樓,作為西安辦事處。接下來1200余畝土地征用,西安市政府給予了最大支持,短短幾天報批手續就辦完,就連當地村民在征地過程中也是非常得熱情和支持,沒有發生任何糾葛。

校園總體規劃及整體設計是由上海華東建筑設計院承擔。從館藏的“總平圖”中,不難看出,整體因循了中國古典建筑設計手法,教學區、學生生活區、教工生活區各自分開,教學區總平面呈對稱格局,中心大樓、行政樓、圖書館等重要建筑由校北門一字排開。然而今天在時間的審視中看似科學合理的分區設置,得益于當時我校基建領導們的主張和堅持,因為起初,設計院是將教工生活區和學生生活區放在一起的。另外,因工期十分緊迫,早在勘探之前,王則茂科長就安排后期參與了施工一線的沈養民工程師與設計院提前對接,并陪同設計院逐個去實驗室實地查看設備的分布與工藝,收集各種資料,便于設計院提前了解我方需求,盡早開展后期設計。

那時的地質鉆探,不像現代化的今天,機器轟鳴,使用的工具是洛陽鏟,每人負責一片工作面,由點到面,一鏟一鏟摸清地質情況,中心大樓《地質勘查報告》顯示:所處地質為3級沉降性大孔土,墓穴很多,又處8級地震區,所以鮮為人知的是,它原設計其實是7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限于地質條件及當時國家經費的控制,才調整為如今的3-4層,磚混結構。

1955年10月,新校園建設正式施工,教學區、學生生活區、家屬生活區同時全面鋪開,廣袤的校園內,頓時一派熱火朝天,圍墻就用竹籬笆筑起來。同年12月,中心大樓開工,施工由西安市派出當時唯一具有一級資質的市建三公司承擔。

面對如此繁重而艱巨的任務,只能打破常規,基本是邊設計、邊施工, 多頭并進,參建各方保持實時溝通。三建公司更是摩拳擦掌,實行分片包干、施工責任等制度,據當時參與“交大建設”的一線員工侯連祥回憶,施工現場還進行了技術比賽,形成了“追趕超”的良性競爭態勢。

當時,西安的條件非常艱苦落后,處于電燈不明、馬路不平,電話不靈,晚上睡覺還經常聽見狼叫聲。施工、物資供應條件非常差,建筑材料基本依靠外運,冬季雨雪天氣較多,最低溫度達零下15℃。為確保工期,史料記載:施工方在工地周邊建設了臨時磚瓦廠和預制板廠,以便就地取材,并日夜兩班輪流連續施工,春節也僅休三天。施工組同志們和建筑工人一起住在竹竿搭建、竹篦圍墻的簡易草棚里,睡在鋪上竹篦和茅草的青磚地上,同吃同住,同甘共苦,遇上連陰雨天,有些人身上起滿了疹子,即便如此,也沒有任何人喊苦叫累,只為方便溝通,隨時解決問題。施工設備很欠缺,沒有卷揚機,磚和水泥主要就靠人工挑和抬,預制板通過搭設馬道坡,8人齊力肩扛往上抬;沒有攪拌機,水泥砂漿就地人工攪拌。為避免進度受天氣影響,施工技術員張新錨提議先搭好房屋主架,然后屋頂碼上機瓦,雨雪天便可進行室內施工,因此會急需大量木材,于是西安市特批木材廠專門生產加工,保障了施工的順利進行。然而,在工期臨近之時,進度還是落下了,為搶回工期,總務長任夢林就從戰友的西北建筑公司借調了2000多人……

3000多名建設者,爭分奪秒,于1956年7月,中心大樓、食堂、宿舍等10萬平方米首批基建任務終于按期完成,9月10日西遷師生順利開學,首次開學典禮在西安人民大廈舉行,自此,中心大樓迎來了它首批師生,并一代一代綿延不絕。

微信圖片_20191028145828.jpg

微信圖片_20191028145831.jpg

在觸摸和感知那一張張、一卷卷、一冊冊檔案和史料中,自己心中的問號漸漸變成了感嘆號。原來,中心大樓,是交大西遷新校園規劃建設的主建筑群,建筑面積最大,30762平方米,據建筑圖紙統計,其中教室135間(最大階教可容納208人)、辦公252間、實驗室83間,功能強大。至今,這座有溫度的建筑已走過一個多甲子的風雨歷程,數十萬國家棟梁、近40位院士人從中走出,它,已然與西遷記憶永遠聯結,成為“西遷精神”不朽的文化地標。

在撿拾中心大樓斑駁的故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背后折射出“西遷精神”的厚重。它的建設是交大西遷愛國奮斗、創業逐夢的縮影,是一曲“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就去哪里”“哪里有事業,哪里有愛,哪里就是家”的大愛之歌,因為心中有大愛,肩上有擔當,腳下有力量,沒有什么艱難困苦不可戰勝,從而繪就最美的“交大速度”,學校因此沒有因遷校而晚開一天學、遲上一門課、少做一個實驗,向黨和國家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時代答卷,讓“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的曠野校園,化身如今環境怡人的大花園。

“大樹西遷”已成過往,但前輩們所鑄就的“西遷精神”始終熠熠生輝,已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脊梁中光芒萬丈的一段,更是交大人建功立業的精神之源。今天,渭水河畔,一座開放式智慧學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拔地而起,48個單體,159萬平方米的工程體量,僅用兩年完工,交大人“二次向西”中再次以自覺的責任和擔當抒寫了“交大速度”。它將助力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同時也將成為驅動陜西全面追趕超越的新引擎。

相信,以后自己再穿過中心大樓時,必將心緒萬千,猶如走過歷史的長卷,卷中畫面,歷歷眼前,縈繞心頭。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szsunz.com/news/201910/2575.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檔案之窗(dawindow.com) ???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4747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