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志們!現在已經是春天了,正是植樹造林的好時光。祖國的大地在向我們招手,讓我們互相勉勵,互相支援,開展植樹造林的大競賽,掀起一個綠化祖國的高潮。”這是一封來自1956年陜西、甘肅、山西、內蒙古、河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全體代表致全國青少年的信中的倡議。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拉開了全國青少年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序幕。
1956年3月11日,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全體代表致全國青少年的信
把祖國綠化起來
舊中國經過長期的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森林資源遭到大規模破壞。從北洋統治到民國時期,連年戰亂、燒樹毀林,可謂“大兵所至,無樹不伐”,兵燹過后,一片狼藉。加之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的15年間,在東北地區就毀壞了我國200多萬公頃森林,掠奪了1億立方公尺之多的木材。所以在新中國成立時,遺留給人民的只是童山濯濯,黃沙滾滾,森林面積僅占全國總面積的7.9%,林業建設等于從頭做起。而從我國第二大河黃河流域來看,甘肅東部、陜西的大部、山西大部以至河南西部,由于土質疏散、樹木稀少,每年都有大量土壤由于雨水的沖刷和風力的剝蝕遭受損失,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因此,在黃河中游地區開展群眾性的造林運動,已是迫在眉睫。這種情況下,1955年毛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了綠化祖國的號召:“從1956年開始,在12年內,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求有計劃地種起樹來。”
一定要把祖國大地變成綠色的海洋
毛主席“綠化祖國”的號召深深扣動著我國廣大青年的心弦。一時間,“為祖國植樹,為社會主義造林”成為全國青年的口號,從1955年秋季到1956年春季,全國有6660萬青少年投入到這場空前壯闊的植樹造林運動中,造林面積達到546萬多畝,種植樹木共22億多株。
為了進一步推進這場運動,1955年10月26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決定于1956年3月1日在延安召開陜西、甘肅、山西、內蒙古、河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代表們對這次造林大會都極為重視,情緒普遍高漲。許多代表接到參加大會的通知以后,激動地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到處向群眾宣傳植樹造林。大家說能到革命圣地——延安,這是他們最大的光榮。
1955年10月26日,青年團中央關于召開陜西、甘肅、山西、內蒙古、河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的決定
1956年3月1日至11日,陜西、甘肅、山西、內蒙古和河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在延安隆重舉行。參加這次大會的五省(區)及全國27個省、市16個民族的代表共計1204人。除了各級團的干部、林業干部、林業工人、團支部代表及造林積極分子外,還有部隊、鐵道、教師、水利等各行代表,其中陜西省的積極分子代表266人。
1956年3月2日,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情況簡報
大會會場設在原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禮堂。禮堂的上方飄揚著鮮艷的國旗和一排紅旗,掛在禮堂門前左右兩壁的兩幅金子大標語,向到會的造林積極分子和全國青年、少年發出這樣的號召:“青少年們!綠化黃土高原,控制水土流失,和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作斗爭。”“青少年們!都來采種育苗,植樹造林,護林防火,讓祖國河山更加美麗。”
這次大會上,時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胡耀邦在會上宣讀中共中央致大會的賀電。賀電要求我國1億2千萬的青年都積極行動起來進行植樹造林:不但要快造,而且要造好;不但要多栽,而且要栽活;不但要植樹,而且要育苗;不但要造林,而且要護林。最后,胡耀邦要求,“我們一定要在12年內把偉大祖國綠化起來,一定要把祖國的大地變成綠色的海洋。”賀電給了代表極大的鼓舞,許多代表聽了黨中央的賀電,干勁十足,他們一個個決心用實際行動來響應這次大會,決不能給黨丟臉。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杭州市苗圃技術員黃根品在大會上發言:“一到延安就把我們的心吸引住了。綠化延安比綠化杭州更重要。我衷心地要求組織,允許我留在延安工作,我愿意用自己的雙手和延安的青年一起,把我們革命的發源地首先綠化起來”。
1956年3月1日,中共中央致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的賀電
為十年綠化陜西而奮斗
在這次五省(區)造林大會上,青年團陜西省委書記白紀年代表陜西作了《為十年綠化陜西而奮斗》的植樹造林規劃報告,報告要求全省青少年在10年內綠化全陜西省。當時正值國家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也是陜西省建國后造林普遍開展階段,陜西的代表們都把這次會議精神當作自己的“行動綱領”和“奮斗目標”,決定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強烈意識帶領全省青少年投入到這場盛大的植樹造林運動中。
青少年們為綠化全陜西都卯足了勁,他們積極學習造林技術和科學知識,勇于承擔急、難、苦的任務,充分發揮突擊隊的作用,一個個由新手變為內行。在1956年春季造林時,全省組織了青少年突擊隊36000多個,通過營造“青年林”“少年林”“三八林”“復原軍人林”“社會主義友誼林”,取得了顯著成績。廣大群眾稱贊青年突擊隊是“老虎隊”“開路先鋒”“一個能頂兩個半”。值得一提的是,延安縣南關小學少年兒童積極響應綠化延安的號召,他們聽了毛主席在楊家嶺植樹的故事,覺得自己“不為綠化延安做件好事,就不配做毛主席的好孩子。”青石山上土薄石硬,他們用小書包從山腳下把土一包一包背上山;沙石灘育不成苗,他們利用課外時間,把沙石一筐一筐抬出去,又爬山把好土一筐一筐運回倒在苗圃地里;施肥時,不嫌臭,不怕臟,在學校廁所里挖大糞;護苗時,大家都說:“樹是我們親手栽的,咋能叫小樹受傷害”,不管刮風下雨,嚴寒酷暑,他們都爭當小樹的“保護傘”。
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舉不勝舉。被造林大會批準留下的黃根品,從南方來到西北高原,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困難,最后扎根延安植樹造林事業23年。就如同從南方移到延安的水杉,一開始并不被人看好,但他悉心研究,慢慢改變其習性,使之能夠更好地增強抗寒和存活能力,從移栽時小拇指粗細的水杉到了70年代長到了10多米高的合抱之木。在寒冷地帶不宜栽種的松柏也成功根植于寶塔山、楊家嶺、棗園等地。正是他這種善于鉆研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讓從外地引進的雪松、云杉、水杉、銀杏等多種珍貴樹木,都在延安茁壯成長。
1956年4月19日,國務院人事局關于調黃根品同志到延安工作問題給浙江省人事局的通知
正是得益于陜西青年不懈的努力和沖天的干勁,使得陜西省十年來的林業建設有了很大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濫伐到培育,從零星植樹到成片造林,從點綴風景到消滅沙荒山荒。這期間,營造了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護堤護岸林、經濟林、薪炭林、用材林等3429萬畝,森林復被率已由解放前的10%提高到20%以上,初步形成當年造林大會流傳出的歌謠“遠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山坡背蔭松柏樹,楊柳栽滿河道邊”的雛形。
初心不改,綠化不停
五省區植樹造林大會后,植樹造林就成了各級共青團組織的一項傳統工作持續堅持了下來。但那場像火一樣點燃了青年人造林熱情的運動,卻被接下來的“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甚至“文化大革命”等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澆的蕩為寒煙了,直接導致我國在1958年至1976年,植樹造林工作基本處于停滯階段。拿陜西省來說,雖然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造林成績顯著,甚至在“大躍進”期間造林成績更佳,但由于缺乏專業技術指導,育苗數量、質量不高,護林技術又缺乏,再加上“大煉鋼鐵”“大辦食堂”等因素,使森林大規模遭到毀壞,造成了“年年造林年年光,年年栽樹老地方”的現象。
雖然植樹造林這條路崎嶇不平,但“火苗”還在,青年人綠化祖國的“初心”還在,就像把青春獻給延安綠化事業的黃根品一樣,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被調到林業部三北防護林建設局任副局長,這顆“延河畔上的柳”,又開始帶著愚公移山的勁頭,時刻做好接受雪欺霜凌的考驗,繼續扎根于我國北方的綠色萬里長城——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而1979年全國青年造林大會在延安的又一次召開,意味著中國億萬青少年,繼續發揚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的精神,再一次充滿斗志地站在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最前列,繼續這場綠色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