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導致部分檔案館庫房倒塌或受損,雨水順著裂縫從外界侵入庫房,致使部分檔案被水淹或受潮。夏季氣溫高、空氣比較潮濕,檔案由于受潮、浸水,保管環境惡化,很容易滋生霉菌,如未得到及時搶救和干燥處理會發生霉變。在霉菌代謝物作用下,檔案會出現紙張酸度增加和粘連等不良結果。
為有效防止檔案發生霉變,減少霉菌對檔案的危害,采取合理的防霉措施,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對檔案受損情況全面檢查
檔案架傾倒導致部分檔案散落在地上,加上墻體、地面含水量大,檔案容易受潮發霉,應及時轉移至安全地方。被泥石流掩埋、被水浸泡,被水淋濕的處于極度危險的檔案,要進行登記,確定需要搶救修復檔案的種類、數量,區分檔案的受損類型與受損程度。按照受損狀況、生霉狀況把不同程度受損檔案分開放置。如果庫房受損嚴重,可以先把檔案裝箱,做好登記,放置于安全地點,堆放時,應用木架墊高,并且不要太靠近墻壁。并準備進一步的搶救、修復工作。
二、冷凍保存
水浸檔案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干燥或冷凍,一般在48小時內會產生霉菌,氣溫高的情況下會更快。但霉菌孢子在低溫冷凍狀態下,會停止萌發進入休眠狀態。因此要把一時處理不過來的水浸檔案用硬紙盒等包裝后放到低溫冷庫內冷凍起來,使水淹檔案盡快處于穩定狀態,避免檔案發生變形和霉變,以待進一步處理,為大批量檔案的搶救贏得時間。
三、減濕干燥
條件允許即開始對受損檔案進行分期分批的搶救工作。冷凍保存的檔案在解凍過程中可放于冷藏柜中進行緩沖過渡處理。然后采用除濕機除濕或借助電扇、空調協同減濕。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采用氯化鈣或硅膠局部減濕,但要注意及時更換。
要特別注意的是:檔案一旦受潮,絕不能拿出暴曬,長時間的暴曬,會使檔案正常溫度、水分發生變化,引起紙張纖維許多性質的變化,特別是溫濕度的忽高忽低對它們的破壞性極大。另外陽光中的紫外線對檔案紙張字跡的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紙張經暴曬后,白色的紙面會變黃,有色紙會褪色,且紙質變脆,容易產生破裂現象;對被雨水淋濕、已霉變的檔案要及時進行隔離滅菌處理,不能直接用風扇等吹干,因為霉菌孢子極易擴散,飛散的霉菌孢子會危及其他檔案的安全和工作人員的健康。
四、加強日常檢查,改善保管環境
受潮檔案含水量大,要經常檢查,防患于未然。可采用手持放大鏡(5倍以上),檢查紙張上有無菌斑,如發現明顯絨毛狀菌絲體,要立即進行隔離。創造霉菌生長的不利條件是防霉的有效途徑,可以通過控制環境溫濕度抑制霉菌孢子的萌發。因此條件允許時要及時恢復檔案庫房內溫濕度觀測儀器和溫濕度調控設備。如空調、除濕機、溫濕度觀測儀等的使用,嚴格控制庫房溫濕度,改善檔案的保管環境。
盡量為檔案庫房創造良好的密閉條件。良好的密閉條件可以有效阻止庫外暖濕空氣進入庫內,對庫內采取除濕降濕措施的必要條件。此外,良好的密閉條件還可以有效阻止灰塵進入庫內。塵土是霉菌的載體,當塵埃中的霉菌孢子沉降在某一地方,這些地方又具備它生長發育的條件時,就會長出各種霉菌,如果空氣中存在過多的灰塵,就成為了霉菌的污染源。庫房門窗密閉的具體做法,一般是把全部門窗邊沿通過膠粘劑(如乳膠等)用呢條或絨布鑲起來,鐵門、鋼窗可嵌以橡皮條。如果窗子過多過大,也可以只留下一部分窗子通風用,其他窗完全密封,不再打開。
五、對霉變檔案的處理
滅菌:在除霉前,可根據現有條件采取熏蒸等方法對檔案進行滅菌,以避免在除霉過程中霉菌孢子飄散,造成霉菌的傳播而危害人體健康和其他檔案的安全。可噴灑2-5%濃度的新潔而滅,用于檔案庫房及裝具的消毒滅菌處理。空庫房可采用臭氧、紫外線等方式進行消毒。臭氧對紙張具有老化作用,不宜采用臭氧對紙張尤其是受潮紙張進行滅菌。
除濕:霉菌細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一般霉菌含水量為80~96%,霉菌孢子含水量為38.87%。霉菌在相對濕度達到80~96%的時候生長發育最旺盛,對紙張的耐久性的影響也最大。相對濕度控制在45~65%之間,才能抑制霉菌在檔案上生長繁殖,因此要盡快對受潮檔案進行除濕。根據檔案受潮情況可采取吸水紙等方法除去紙張中的多余水分,配合其他減濕干燥方法降低濕度,防止檔案進一步霉變。
局部除霉處理:霉菌的生長一開始依賴自身的貯藏物質而生長,所以這些霉菌比較好去除。無論是紙制載體還是新型載體在霉菌生長初期均可采用脫脂棉球蘸取75%的酒精局部擦拭處理,對表面的污物、霉菌菌絲進行去除。注意:擦拭過程中脫脂棉球適當擰干,不要含過多液體;使用過的酒精棉球要妥善處理。
隔離觀察:除霉后的檔案先隔離放置一段時間,密切觀察一段時間,確保沒有霉變的隱患后,再整理入庫。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08年6月26日 第三版
為有效防止檔案發生霉變,減少霉菌對檔案的危害,采取合理的防霉措施,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對檔案受損情況全面檢查
檔案架傾倒導致部分檔案散落在地上,加上墻體、地面含水量大,檔案容易受潮發霉,應及時轉移至安全地方。被泥石流掩埋、被水浸泡,被水淋濕的處于極度危險的檔案,要進行登記,確定需要搶救修復檔案的種類、數量,區分檔案的受損類型與受損程度。按照受損狀況、生霉狀況把不同程度受損檔案分開放置。如果庫房受損嚴重,可以先把檔案裝箱,做好登記,放置于安全地點,堆放時,應用木架墊高,并且不要太靠近墻壁。并準備進一步的搶救、修復工作。
二、冷凍保存
水浸檔案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干燥或冷凍,一般在48小時內會產生霉菌,氣溫高的情況下會更快。但霉菌孢子在低溫冷凍狀態下,會停止萌發進入休眠狀態。因此要把一時處理不過來的水浸檔案用硬紙盒等包裝后放到低溫冷庫內冷凍起來,使水淹檔案盡快處于穩定狀態,避免檔案發生變形和霉變,以待進一步處理,為大批量檔案的搶救贏得時間。
三、減濕干燥
條件允許即開始對受損檔案進行分期分批的搶救工作。冷凍保存的檔案在解凍過程中可放于冷藏柜中進行緩沖過渡處理。然后采用除濕機除濕或借助電扇、空調協同減濕。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采用氯化鈣或硅膠局部減濕,但要注意及時更換。
要特別注意的是:檔案一旦受潮,絕不能拿出暴曬,長時間的暴曬,會使檔案正常溫度、水分發生變化,引起紙張纖維許多性質的變化,特別是溫濕度的忽高忽低對它們的破壞性極大。另外陽光中的紫外線對檔案紙張字跡的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紙張經暴曬后,白色的紙面會變黃,有色紙會褪色,且紙質變脆,容易產生破裂現象;對被雨水淋濕、已霉變的檔案要及時進行隔離滅菌處理,不能直接用風扇等吹干,因為霉菌孢子極易擴散,飛散的霉菌孢子會危及其他檔案的安全和工作人員的健康。
四、加強日常檢查,改善保管環境
受潮檔案含水量大,要經常檢查,防患于未然。可采用手持放大鏡(5倍以上),檢查紙張上有無菌斑,如發現明顯絨毛狀菌絲體,要立即進行隔離。創造霉菌生長的不利條件是防霉的有效途徑,可以通過控制環境溫濕度抑制霉菌孢子的萌發。因此條件允許時要及時恢復檔案庫房內溫濕度觀測儀器和溫濕度調控設備。如空調、除濕機、溫濕度觀測儀等的使用,嚴格控制庫房溫濕度,改善檔案的保管環境。
盡量為檔案庫房創造良好的密閉條件。良好的密閉條件可以有效阻止庫外暖濕空氣進入庫內,對庫內采取除濕降濕措施的必要條件。此外,良好的密閉條件還可以有效阻止灰塵進入庫內。塵土是霉菌的載體,當塵埃中的霉菌孢子沉降在某一地方,這些地方又具備它生長發育的條件時,就會長出各種霉菌,如果空氣中存在過多的灰塵,就成為了霉菌的污染源。庫房門窗密閉的具體做法,一般是把全部門窗邊沿通過膠粘劑(如乳膠等)用呢條或絨布鑲起來,鐵門、鋼窗可嵌以橡皮條。如果窗子過多過大,也可以只留下一部分窗子通風用,其他窗完全密封,不再打開。
五、對霉變檔案的處理
滅菌:在除霉前,可根據現有條件采取熏蒸等方法對檔案進行滅菌,以避免在除霉過程中霉菌孢子飄散,造成霉菌的傳播而危害人體健康和其他檔案的安全。可噴灑2-5%濃度的新潔而滅,用于檔案庫房及裝具的消毒滅菌處理。空庫房可采用臭氧、紫外線等方式進行消毒。臭氧對紙張具有老化作用,不宜采用臭氧對紙張尤其是受潮紙張進行滅菌。
除濕:霉菌細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一般霉菌含水量為80~96%,霉菌孢子含水量為38.87%。霉菌在相對濕度達到80~96%的時候生長發育最旺盛,對紙張的耐久性的影響也最大。相對濕度控制在45~65%之間,才能抑制霉菌在檔案上生長繁殖,因此要盡快對受潮檔案進行除濕。根據檔案受潮情況可采取吸水紙等方法除去紙張中的多余水分,配合其他減濕干燥方法降低濕度,防止檔案進一步霉變。
局部除霉處理:霉菌的生長一開始依賴自身的貯藏物質而生長,所以這些霉菌比較好去除。無論是紙制載體還是新型載體在霉菌生長初期均可采用脫脂棉球蘸取75%的酒精局部擦拭處理,對表面的污物、霉菌菌絲進行去除。注意:擦拭過程中脫脂棉球適當擰干,不要含過多液體;使用過的酒精棉球要妥善處理。
隔離觀察:除霉后的檔案先隔離放置一段時間,密切觀察一段時間,確保沒有霉變的隱患后,再整理入庫。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08年6月26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