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城東、渭水北岸,一座懸掛“渭城檔案”的八層大樓赫然而立。3月12日這座大樓竣工,標志著咸陽市渭城區檔案新館正式落成,近五年的奔波和努力終于有了結果,附近的居民甚至有些吃驚地說:檔案館還能這么氣派呢?!這就是渭城區檔案局局長任蒞在剛上任時立下的目標:要讓檔案事業“紅火”起來。
在檔案新館建設工程完工之前,咸陽市渭城區檔案館(局)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檔案庫房。1987年,從零起步的渭城區檔案館(局)掛上了牌子。可因為地方狹小,消防、庫房溫濕度等硬件指標達不到國家“九防”標準,各類檔案長期存放于不達標的庫房,大量應接收進館的檔案不能接收,檔案的保管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和隱患,檔案的利用與服務受到了極大限制。那時的檔案館猶如一個保管倉庫。
1 建新館:啟動雖晚 理念超前 步伐不小
2014年11月,任蒞被任命為渭城區檔案局局長。走馬上任第一周,她就接到了省檔案局指導處處長王凱的電話:“你們局新館建設再不立項,‘十二五’中西部地區縣級綜合檔案館建設計劃就要結束了,‘十三五’你們能不能再被列入這個計劃就兩說了。”放下電話,任蒞迅速摸清情況,立下目標,并很快拿出方案,呈報給上級部門審批。等待審批是難熬的,等的時間越久,意味著今后的工作越難開展。任蒞帶領同事,開始頻繁地奔波于各級部門。值得慶幸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了解到這一項目的重要性,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建館立項。區政府在全區土地只有19平方公里、且沒有一塊閑置土地的情況下,劃撥區環衛處垃圾清運車停車場為建設用地,至此,渭城區檔案新館建設終于被列入咸陽市的土地規劃、項目建設計劃中,做為渭城區重點民生項目的綜合檔案館建設項目獲得批準,很快,國家、省、市、區四級財政劃撥的三千五百萬元建設資金到位。帶著“時間表、路線圖”,任蒞強化壓力傳導,強力推動建設進度,最終,占地3.4畝的渭城區綜合檔案館建設完成并順利開館。
走進渭城區檔案新館,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高4米、寬8米、厚8厘米的鍛銅浮雕。這塊浮雕立足于渭城區檔案局具體工作內容,從當地人文源流出發,沿著時間軸向,依照檔案管理工作的性質和范圍,用圖像、寫實及符號化的藝術語言,拼接、定格、概括了在人類文明傳承、交流與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檔案的歷史、成就和作用,寓意令人肅然起敬。銅雕的右下角有一處特殊的設計,是一塊包括環境監測系統、智能密集架和智慧檔案館在內的,有關數字化檔案館的構想發展圖,任蒞指著它說:“這,就是未來。”
“現在,我們已投入了五百多萬元正在完善智慧檔案館,過一段時間,群眾拿著身份證來就可以查到自己所有的公開檔案。”任蒞驕傲地說。在新館設計之初,任蒞與副局長李雪玲帶著工作人員四處取經學習,中央檔案館、青島檔案館、漢中檔案館、陜甘川檔案館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她們的足跡。新館建成后,來參觀的同行們發現其設計理念和實際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象。運用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自動控制等技術,從檔案的“收、管、存、用”四個方面,可以實現檔案一體化、智能化管理。每個庫區都設有指紋門禁和RFID門禁系統、全覆蓋影像監控、檔案保管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控制設備等;館庫內全部采用智能密集架并配備了電子層架簽,每一件實體檔案也配備了RFID電子標簽,所有的實體檔案信息都被采集到管理系統中,解決了檔案的批量讀取和精確查找問題,在接待群眾查檔時,工作人員只需輸入關鍵字段,系統就可以完成實體檔案的精確定位并自動打開檔案所在的密集架,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配備的智能盤點車和手持設備,依托系統管理平臺,通過掃描層架標和實體檔案電子標簽,可以實現檔案盤點、順架、數據采集、查找和統計流通資料等功能,大大減少了檔案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
簡單地說,檔案實體得到最大保護,利用需求可以瞬間滿足。
“啟動雖晚、步伐卻快”。為進一步發展數字檔案館,國內一些省、市檔案館已經開始嘗試建設智慧檔案館,但區(縣)一級檔案館能夠建成智慧檔案館的幾乎沒有。這項工作,渭城區檔案館(局)走在了省內很多地市檔案館的前列。
2 找位置:有為才能有位
任蒞回憶,“在反復溝通、解釋、說明建館重要性的過程中,我發現最難的是,怎樣才能讓人們理解檔案的價值和檔案工作的意義。‘有為才能有位’,我們首先得讓人們看到檔案的價值。”為此,渭城區檔案局決定邊建新館、邊搞建設。
利用“6·9國際檔案日”“法制宣傳日”等時間節點,進社區、進農村、進機關、進企業,精心組織宣傳活動,讓群眾了解檔案;充分利用網站、微博、報刊雜志等大眾媒體平臺,開展有獎征文、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大力宣傳檔案的重要性;組織全區檔案工作人員外出學習取經、就地舉辦培訓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升業務水平。不斷加大的工作力度,不斷推陳出新的工作方式,使得渭城檔案工作成效顯著。兩年時間接收各類檔案資料21000余卷(盒、件),館藏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館藏類別,現館藏檔案目錄查閱已實現了電子化。在挖掘檔案資源利用方面,區檔案館也做了不少努力,除了常規的編研著作外,還積極開展檔案的搶救工作。趁渭城區老村莊拆遷之際,征集檔案,組織編撰《古韻今風話變遷——渭城區拆移村莊錄》一書,完整記錄渭城區7個街辦51個正在拆遷或已經消失的村莊情況。同時積極開展方言語音建檔工作,成為咸陽市首批通過陜西省方言語音建檔工作驗收的區(縣)檔案局。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2018年渭城區檔案工作年檢合格率達到90%以上,其中優秀等次達到40%;業務考核連續三年獲全市第一;檔案宣傳工作連續三年獲得全省先進單位。用一個熟人的話說“過去都不知道還有個檔案局,現在你們檔案局還真紅火啊!”這讓任蒞很是驕傲。
3 下結論:“我們不只是保管檔案的人!”
2018年下半年,咸陽市的機構改革開始了。看了征求意見稿,任蒞立刻找到了區編辦和分管領導,“‘保管檔案的人員’?我們檔案局可不光是保管檔案,你們對檔案工作的理解太片面了,我們的人可不能用‘保管檔案的人員’這幾個字概況。”
2019年初,渭城區正式下發了《關于區檔案局職能機構和人員轉隸的通知》,“原區檔案局承擔的行政職能劃歸區委辦,對外加掛區檔案局牌子,現有人員整建制劃轉區委辦。保留區檔案館,仍為區委直屬事業單位。”看到文件,任蒞放心了。渭城區的機構改革順應了檔案事業發展的需要,館、局職能合理劃分,但與很多單位機改的結果不同,渭城區檔案局是整建制劃轉,檔案局的牌子保留了下來,11名工作人員的身份順利轉為公務員。
“領導,只是個引導。”任蒞不無感慨地說,“大量的工作都是依靠基層的團隊完成的。人少力量大,單位雖然不起眼,但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我們就能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
2017年,渭城區檔案局定下了‘三年三步走’工作目標。第一步是在2018年完善檔案信息化平臺建設。通過軟、硬件升級,實現渭城區政務網絡、各立檔單位與檔案管理網絡的無縫連接,持續推進館藏檔案的數字化加工,并完成20萬條全文數據掃描任務。第二步是全面數字化階段。在2019年要對館藏各類檔案進行全面數字化加工,完成120萬條全文數據掃描任務;加大檔案服務平臺和檔案網站的建設力度,依托政務內網和互聯網進行資源整合,實現社會檔案信息資源的廣泛共享。第三步是數字檔案室推進階段。到2020年,要建成10個基層示范數字檔案室;區檔案館完成60萬條全文數據掃描任務,館藏整體數字化比例達到50%。目前,區檔案館館藏實體檔案中利用率較高的婚姻檔案文件級信息已全部錄入完畢,全面數字化加工工作也于今年1月正式開始,檔案數字化完成了60%。渭城轄區內四個街道辦事處已有三家配備了檔案管理軟件用于實體檔案的管理。顯而易見,三步走計劃將會提前完成。
“這些我們11個人做出的工作成績,可不能被輕描淡寫。”任蒞認真地強調。
檔案的良好“效益”,在這個曾經不起眼的小檔案館里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隨著渭城區檔案新館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渭城區檔案館各項業務工作水平在不斷提升,蘭臺人的干勁兒更足了。相信未來,渭城區綜合檔案館必將成為社會各界利用檔案的中心,成為人民群眾落實各項惠民政策的助手,成為渭城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助推器,將為渭城檔案和群眾文化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渭城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