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檔案館的發展方向
上海市檔案局 郭紅解
現代城市是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城市檔案館應該成為城市儲存檔案信息資源的基地,開發管理檔案信息資源的中心,提供各類檔案服務和發布政務信息的窗口,以及學術研究和陶冶文化情趣的殿堂。面向未來的城市檔案館,將緊貼國家、城市的發展脈絡,全方位、多元化地參與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要有親民性,更要成為城市開放、文明水準的一項標志。概括而言,開放、親民、文化、服務將是未來城市檔案館的特點。在2004年4月23~24日上海市檔案局(館)召開的“面向未來的城市檔案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地區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對此達成了共識。
開放-城市檔案的發展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馮惠玲教授認為,檔案館走向開放是歷史的必然。公民知情權的擴大存在于政治民主化進程,公民對檔案的需求,以及為滿足這種需求而實行的檔案開放正是從政治民主化大潮中涌動出來的浪花。對于檔案館而言,開放不僅僅是對社會對公民的給予,更是一種獲得,它所釋放出的推動檔案館發展的能量是難以測度的。檔案館開放是一種動力機制,開放帶給檔案館的不僅是利用者的需求滿足,還有日益廣泛的社會認可,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隨之而來的理解、支持和各種資源。檔案開放對檔案館的業務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需求,開放的檔案館煥發出封閉狀態下不可能出現的活力和生機。檔案館的開放應該是全方位的。檔案開放的范圍和方式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同時要實行檔案館職能的開放。如果說開放檔案是將檔案館資源推向社會的話,那么,檔案館職能的開放就是將社會資源吸引到檔案館來,為檔案館利用??梢試L試的合作方式有:結盟式,即基于共同的目標或利益與相關領域或部門的合作,與圖博部門實現資源共享,與教育機構合作開發檔案素材的教育活動等;吸納式,即根據檔案館工作的需要,聘請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技術公司或人員,以及專業勞務參與檔案館的活動;外包式,即通過招投標、委托等方式把檔案館的一部分業務轉移給其他專業機構或人員承擔。
親民-城市檔案館發展之本
北京市檔案館副館長姜之茂認為,城市檔案館要爭取離民眾近些、近些、再近些。為此他提出六方面的觀點:1.開放檔案——亟須增加“低齡”的新內容。對今后檔案館開放檔案工作,我們可以去這樣設想,在現行階段已公開過的政府文件,到檔案館階段自然就屬開放檔案。2.檔案網絡利用——應該加快步伐,趁勢而上。對檔案網站(頁)在推動利用方面功效的評價,應主要著眼于三方面,一是看其能否向民眾提供可直接滿足利用需求的檔案內容;二是看其能否對民眾利用檔案館起引導作用;三是看其能否培養潛在的檔案利用者。檔案館必須加快在互聯網上直接提供開放檔案全文閱覽工作。3.檔案展覽——呼喚歷史的厚重。我們對檔案展覽特點、規律的把握尚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檔案館展覽要吸引觀眾,必須有檔案特點,必須有歷史的厚重感。4.檔案館建筑——渴望足以傳世的精品。檔案館的建筑和設施要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最大限度地方便利用者,要成為本地區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5.時間——有待認真開發的重要資源。檔案館固守傳統的作息時間是削足適履。要滿足民眾需求,在時間上向民眾“讓與”。6.藏檔于民——待銷檔案的新去處。對于不需歸檔、進館或已失去檔案館保存價值的不涉密檔案,可贈與民間或由拍賣市場處置。民間參與檔案收藏,有助于社會記憶保存和社會檔案意識提高。
日本國家檔案館理事大濱徹也認為,地方檔案館作為民眾的服務機構,理應具有能夠處理居民各種愿望的權限以及完成某種證明行為等能力。必須創造一個將國家相關信息傳達給民眾,使民眾積極參與政治的環境。地方檔案館在收藏與地區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記錄和信息的同時,還必須正視如何確切地保護民眾的信息,即個人隱私的問題。檔案館要通過歷史和文化的傳遞作業,培養人們身在故里、放眼全球的胸懷。檔案館理應成為面向廣大普通市民開放的空間,承擔“公民教育”的義務。
澳門特區歷史檔案館館長劉美儀認為,無論從整體和公共行政發展趨勢,或是從檔案專業的角度來審視檔案事業的未來發展,都不約而同地希望檔案館工作能面向社會大眾。檔案館要主動走進社區,拉近與市民大眾的距離,推行以使用者為本的模式,進行檔案利用者滿意程度的調查,以此作為完善館內各項業務的指針。
俄羅斯莫斯科市檔案總局副局長M?M?果里諾夫介紹了該局貼近學生,發揮檔案教育作用的情況。檔案總局出版了一整套的教學文獻,為中學高年級學生準備了四卷本的莫斯科歷史選集,以極具趣味性的形式向讀者介紹了莫斯科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莫斯科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還經常到該局進行主題游覽,參觀展覽和學習,是該局最受歡迎的客人。該局的專家也定期到有關學校作報告演講。
文化-城市檔案館發展之源
江蘇省檔案館館長韓杰認為,新世紀檔案館應是文化標志。檔案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積累了城市歷史上和當今的文明,在建設現代城市過程中,又應成為文化標志性建筑,以其文化標志性的外觀和獨具地方特色的館藏,體現著城市的個性和魅力,彰顯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隨著現代社會進程,休閑將如同衣食住行一樣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檔案館的文化休閑功能須順應人們的生活需要加以強化,以優美的公共文化休閑環境和反映民族文化的內涵,成為社會民眾的精神圣地。
上海市檔案館研究館員馮紹霆以上海市檔案館為例,論述了檔案館文化產品的開發問題。他認為,開發文化產品,是檔案館本身發展的邏輯結果。國家綜合檔案館向公共檔案館轉化,要特別強調其服務公眾的性質,因而憑借檔案館所特有的檔案優勢開發文化產品,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這樣的工作任務,對于檔案館工作人員,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挑戰。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走出純史學研究的圈子。同時,檔案館文化產品開發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梢詣訂T全市檔案系統的人員共同參與,還有必要動員社會有關人士參與。
服務-城市檔案館發展之旨
上海市檔案館館長劉南山在總結發言中指出,公共檔案館把整個社會和全體公眾看作自己的服務對象。隨著服務理念的轉變,檔案館原有的服務機構、服務功能日益捉襟見肘。創建便捷、高效的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擴大服務領域,拓展服務功能,創新服務機制,改進服務手段成了當務之急。面向未來,一系列阻礙公共服務的“瓶頸”問題亟待突破。利用效率是體現服務功能的晴雨表,社會對檔案的利用率、利用效果及利用滿意度是檢驗公共服務的惟一準繩。大力加強館藏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開放,滿足社會各階層人士多樣化的需求,是擴大社會影響、吸引來館人流的最有效途徑。面向未來,要建立以國家檔案資源為主,非國家檔案資源為輔的公共服務的資源庫,包括閱覽、展覽、視聽、編研、政務信息等各類資源,建立目錄中心,實現資源整合、資源共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加快數字化、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館藏檔案信息資源向網絡信息資源轉化的進程。除了檔案資源服務外,還可積極開展檔案咨詢服務、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建立資政服務、政務信息公開服務、誠信體系服務及檔案寄存服務。在城市建檔、社區建檔、家庭建檔、個人建檔中彰顯全方位的服務功能,真正實現小康社會需要什么服務,公共檔案館就提供什么服務。只要牢牢樹立服務意識與公眾意識,再輔以配套管理的一系列措施,檔案館就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香港特區政府檔案處處長朱福強認為,檔案館要擺脫資金缺乏的困境,檔案館明智的做法是向它們的“客戶”——不管是社區人士,還是政府官員提供更多的服務,抓住他們的心,滿足他們的需要,使他們更深地認識到檔案館的重要性并更多贊賞我們的服務。
上海市檔案館研究館員馬長林認為,信息時代檔案館對社會的服務理念和方式將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檔案館服務的重點將向社會大眾轉化,人性化、以人為本的服務將占據主導地位。檔案館要把提供檔案信息個性化服務作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使用戶能夠各取所需,各得其益。檔案館的知識性服務,是近幾年剛開始的一種探索,但它作為未來檔案館更好地融入社會的一種方式,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關于知識性服務的特點對我們不無啟發。知識性服務有兩大特點:一是知識性服務融入了檔案人員的思維過程和專業性意見;二是知識性服務對利用者來說更具實用性。也就是說,知識性服務不僅滲透和凝聚了檔案專業人員的知識積累和專業貢獻,也彌補了利用者的知識空缺。正是這些特點,反映了知識性服務把檔案專業人員的工作職能向前推進了一步,同時也為更多的利用者帶來了福音。由此可以認為,知識性服務應該是今后檔案館肩負的使命之一。
(郭紅解、倪政華摘自《中國檔案》2004年第8期)
上海市檔案局 郭紅解
現代城市是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城市檔案館應該成為城市儲存檔案信息資源的基地,開發管理檔案信息資源的中心,提供各類檔案服務和發布政務信息的窗口,以及學術研究和陶冶文化情趣的殿堂。面向未來的城市檔案館,將緊貼國家、城市的發展脈絡,全方位、多元化地參與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要有親民性,更要成為城市開放、文明水準的一項標志。概括而言,開放、親民、文化、服務將是未來城市檔案館的特點。在2004年4月23~24日上海市檔案局(館)召開的“面向未來的城市檔案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地區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對此達成了共識。
開放-城市檔案的發展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馮惠玲教授認為,檔案館走向開放是歷史的必然。公民知情權的擴大存在于政治民主化進程,公民對檔案的需求,以及為滿足這種需求而實行的檔案開放正是從政治民主化大潮中涌動出來的浪花。對于檔案館而言,開放不僅僅是對社會對公民的給予,更是一種獲得,它所釋放出的推動檔案館發展的能量是難以測度的。檔案館開放是一種動力機制,開放帶給檔案館的不僅是利用者的需求滿足,還有日益廣泛的社會認可,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隨之而來的理解、支持和各種資源。檔案開放對檔案館的業務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需求,開放的檔案館煥發出封閉狀態下不可能出現的活力和生機。檔案館的開放應該是全方位的。檔案開放的范圍和方式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同時要實行檔案館職能的開放。如果說開放檔案是將檔案館資源推向社會的話,那么,檔案館職能的開放就是將社會資源吸引到檔案館來,為檔案館利用??梢試L試的合作方式有:結盟式,即基于共同的目標或利益與相關領域或部門的合作,與圖博部門實現資源共享,與教育機構合作開發檔案素材的教育活動等;吸納式,即根據檔案館工作的需要,聘請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技術公司或人員,以及專業勞務參與檔案館的活動;外包式,即通過招投標、委托等方式把檔案館的一部分業務轉移給其他專業機構或人員承擔。
親民-城市檔案館發展之本
北京市檔案館副館長姜之茂認為,城市檔案館要爭取離民眾近些、近些、再近些。為此他提出六方面的觀點:1.開放檔案——亟須增加“低齡”的新內容。對今后檔案館開放檔案工作,我們可以去這樣設想,在現行階段已公開過的政府文件,到檔案館階段自然就屬開放檔案。2.檔案網絡利用——應該加快步伐,趁勢而上。對檔案網站(頁)在推動利用方面功效的評價,應主要著眼于三方面,一是看其能否向民眾提供可直接滿足利用需求的檔案內容;二是看其能否對民眾利用檔案館起引導作用;三是看其能否培養潛在的檔案利用者。檔案館必須加快在互聯網上直接提供開放檔案全文閱覽工作。3.檔案展覽——呼喚歷史的厚重。我們對檔案展覽特點、規律的把握尚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檔案館展覽要吸引觀眾,必須有檔案特點,必須有歷史的厚重感。4.檔案館建筑——渴望足以傳世的精品。檔案館的建筑和設施要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最大限度地方便利用者,要成為本地區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5.時間——有待認真開發的重要資源。檔案館固守傳統的作息時間是削足適履。要滿足民眾需求,在時間上向民眾“讓與”。6.藏檔于民——待銷檔案的新去處。對于不需歸檔、進館或已失去檔案館保存價值的不涉密檔案,可贈與民間或由拍賣市場處置。民間參與檔案收藏,有助于社會記憶保存和社會檔案意識提高。
日本國家檔案館理事大濱徹也認為,地方檔案館作為民眾的服務機構,理應具有能夠處理居民各種愿望的權限以及完成某種證明行為等能力。必須創造一個將國家相關信息傳達給民眾,使民眾積極參與政治的環境。地方檔案館在收藏與地區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記錄和信息的同時,還必須正視如何確切地保護民眾的信息,即個人隱私的問題。檔案館要通過歷史和文化的傳遞作業,培養人們身在故里、放眼全球的胸懷。檔案館理應成為面向廣大普通市民開放的空間,承擔“公民教育”的義務。
澳門特區歷史檔案館館長劉美儀認為,無論從整體和公共行政發展趨勢,或是從檔案專業的角度來審視檔案事業的未來發展,都不約而同地希望檔案館工作能面向社會大眾。檔案館要主動走進社區,拉近與市民大眾的距離,推行以使用者為本的模式,進行檔案利用者滿意程度的調查,以此作為完善館內各項業務的指針。
俄羅斯莫斯科市檔案總局副局長M?M?果里諾夫介紹了該局貼近學生,發揮檔案教育作用的情況。檔案總局出版了一整套的教學文獻,為中學高年級學生準備了四卷本的莫斯科歷史選集,以極具趣味性的形式向讀者介紹了莫斯科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莫斯科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還經常到該局進行主題游覽,參觀展覽和學習,是該局最受歡迎的客人。該局的專家也定期到有關學校作報告演講。
文化-城市檔案館發展之源
江蘇省檔案館館長韓杰認為,新世紀檔案館應是文化標志。檔案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積累了城市歷史上和當今的文明,在建設現代城市過程中,又應成為文化標志性建筑,以其文化標志性的外觀和獨具地方特色的館藏,體現著城市的個性和魅力,彰顯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隨著現代社會進程,休閑將如同衣食住行一樣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檔案館的文化休閑功能須順應人們的生活需要加以強化,以優美的公共文化休閑環境和反映民族文化的內涵,成為社會民眾的精神圣地。
上海市檔案館研究館員馮紹霆以上海市檔案館為例,論述了檔案館文化產品的開發問題。他認為,開發文化產品,是檔案館本身發展的邏輯結果。國家綜合檔案館向公共檔案館轉化,要特別強調其服務公眾的性質,因而憑借檔案館所特有的檔案優勢開發文化產品,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這樣的工作任務,對于檔案館工作人員,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挑戰。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走出純史學研究的圈子。同時,檔案館文化產品開發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梢詣訂T全市檔案系統的人員共同參與,還有必要動員社會有關人士參與。
服務-城市檔案館發展之旨
上海市檔案館館長劉南山在總結發言中指出,公共檔案館把整個社會和全體公眾看作自己的服務對象。隨著服務理念的轉變,檔案館原有的服務機構、服務功能日益捉襟見肘。創建便捷、高效的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擴大服務領域,拓展服務功能,創新服務機制,改進服務手段成了當務之急。面向未來,一系列阻礙公共服務的“瓶頸”問題亟待突破。利用效率是體現服務功能的晴雨表,社會對檔案的利用率、利用效果及利用滿意度是檢驗公共服務的惟一準繩。大力加強館藏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開放,滿足社會各階層人士多樣化的需求,是擴大社會影響、吸引來館人流的最有效途徑。面向未來,要建立以國家檔案資源為主,非國家檔案資源為輔的公共服務的資源庫,包括閱覽、展覽、視聽、編研、政務信息等各類資源,建立目錄中心,實現資源整合、資源共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加快數字化、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館藏檔案信息資源向網絡信息資源轉化的進程。除了檔案資源服務外,還可積極開展檔案咨詢服務、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建立資政服務、政務信息公開服務、誠信體系服務及檔案寄存服務。在城市建檔、社區建檔、家庭建檔、個人建檔中彰顯全方位的服務功能,真正實現小康社會需要什么服務,公共檔案館就提供什么服務。只要牢牢樹立服務意識與公眾意識,再輔以配套管理的一系列措施,檔案館就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香港特區政府檔案處處長朱福強認為,檔案館要擺脫資金缺乏的困境,檔案館明智的做法是向它們的“客戶”——不管是社區人士,還是政府官員提供更多的服務,抓住他們的心,滿足他們的需要,使他們更深地認識到檔案館的重要性并更多贊賞我們的服務。
上海市檔案館研究館員馬長林認為,信息時代檔案館對社會的服務理念和方式將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檔案館服務的重點將向社會大眾轉化,人性化、以人為本的服務將占據主導地位。檔案館要把提供檔案信息個性化服務作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使用戶能夠各取所需,各得其益。檔案館的知識性服務,是近幾年剛開始的一種探索,但它作為未來檔案館更好地融入社會的一種方式,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關于知識性服務的特點對我們不無啟發。知識性服務有兩大特點:一是知識性服務融入了檔案人員的思維過程和專業性意見;二是知識性服務對利用者來說更具實用性。也就是說,知識性服務不僅滲透和凝聚了檔案專業人員的知識積累和專業貢獻,也彌補了利用者的知識空缺。正是這些特點,反映了知識性服務把檔案專業人員的工作職能向前推進了一步,同時也為更多的利用者帶來了福音。由此可以認為,知識性服務應該是今后檔案館肩負的使命之一。
(郭紅解、倪政華摘自《中國檔案》200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