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国 一 级 A 片/午夜免费视频/久久riav/国产人妖 视频专区 - 1024亚洲精品国产

檔案之窗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館室管理 » 正文

略論“公共檔案館”的文化建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8-18 19:36:40    來源:網絡    瀏覽次數:388    評論:0
導讀

丁光勛近年來,檔案界的許多專家學者,對如何把綜合檔案館建設成“公共檔案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已發表和出版了多篇論文及多部專著,筆者讀之,受益非淺。本文想就“公共檔案館”的文化建設問題作一些研究,希望得到有關專家的指正。一、我國“公共檔案館”文化屬性的確立“公共檔案館”的提法來源于英國。英國在1838年8月《公共檔案法》頒布后,就成立了中央級國家檔案館。之所以稱其為“公共檔案館”,是為了區別于政府機

丁光勛
   近年來,檔案界的許多專家學者,對如何把綜合檔案館建設成“公共檔案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已發表和出版了多篇論文及多部專著,筆者讀之,受益非淺。本文想就“公共檔案館”的文化建設問題作一些研究,希望得到有關專家的指正。
一、我國“公共檔案館”文化屬性的確立
“公共檔案館”的提法來源于英國。英國在1838年8月《公共檔案法》頒布后,就成立了中央級國家檔案館。之所以稱其為“公共檔案館”,是為了區別于政府機關檔案館、教會檔案館、大學檔案館、私人企業檔案館等。⑴ 在我國,從理論上講,自《檔案法》頒布后,各級綜合檔案館已經轉化為國家公共檔案館。然而,此時更多的是概念化的東西,與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檔案館”還相差甚遠。如今,我國各級檔案館正在進行新一輪建設,要重塑檔案館的形象,要樹立“公共檔案館”的形象,文化建設是其重要的內容。
1、我國“公共檔案館”文化屬性的由來
我國“公共檔案館”的文化屬性,是由我國檔案的法律和法規所決定的。早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國家檔案局就作出規定:省級以上的檔案館都要建立相對獨立的科學文化事業實體。1983年頒布的《檔案館工作通則》更明確地指出:“檔案館是黨和國家的科學文化事業機構,是永久保管檔案的基地,是各方面工作利用檔案史料的中心。”
198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規定:“中央和縣級以上的各級各類檔案館,是集中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負責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圍內的檔案。”1988年,國家檔案局在“國檔發(1988)13號”文件中還指出:“充分發揮檔案館對整個社會的積極作用,就必須首先是檔案館擺脫以往作為檔案行政部門的內部機構和用行政管理方式進行管理的格局,成為相對獨立的文化實體。”
從以上我國頒布的檔案法律和法規來看,我國檔案館的性質是文化事業機構,明確提出了檔案館是檔案工作的主體,要拓展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充分發揮檔案館的積極作用,把檔案館建成獨立的科學文化事業實體。
2、專家學者對“公共檔案館”文化屬性的認識
在我國檔案館的發展史上,由綜合檔案館發展到“公共檔案館”,它不只是名稱的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它不僅是對檔案館理念認識的轉變,還表現了檔案館在社會公眾中形象的轉變。什么是“公共檔案館”?從文化意義上講,公共檔案館??它在館藏資源上應能全面反映社會歷史面貌,在內容上應更貼近社會和公眾,在利用上應該更趨于大眾化,它是為社會公眾服務的文化機構。
隨著“公共檔案館”文化建設問題的提出,它已成為各國檔案學者共同關心的課題。在第十四屆國際檔案大會上,英國檔案學者邁克爾?庫克在《中央與地方檔案機構與社會的關系》一文中說:“整個社會應該把檔案館看作是一個文化機構,即使給檔案館貼上‘文化娛樂’、甚至‘消遣’的標簽也是無可厚非的。雖然檔案館像博物館和參考圖書館一樣與純娛樂性機構相比有著更嚴肅的目的,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如果人們愿意,閑之無事時,就可以去這些由社會建立起來的機構,按照個人的興趣進行活動。”⑵ 邁克爾?庫克認為:檔案館是一個文化機構,它同博物館、圖書館一樣,又是供人們文化休閑的場所。
我國檔案學者馮惠玲教授認為:“現代公共檔案館的發展戰略之一應該是親近民眾,最大限度地為人民服務,把檔案館辦成公眾喜愛的、對公眾有用的科學文化事業機構。”⑶ 她認為公共檔案館是對公眾有用的科學文化事業機構,并把“公共檔案館”的親民性、為公眾服務看作是一種發展戰略。這是“公共檔案館”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檔案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3、我國政府對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視
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加快,政府的職能已經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WTO的法律條文就明確規定:加入世貿組織的各個成員國政府,必須恪守“透明度原則”,加大政務公開的力度,迅速公開對外貿易的各項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和司法判決,包括政府機構之間簽署的現行協定和條約,保證競爭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各級綜合檔案館要積極為政府職能的轉變做出貢獻。檔案館從業人員要利用政府信息公開的平臺,向社會提供規范、權威、系統有效的信息。當前各級檔案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做好檔案信息的基礎工作,保證有足夠的信息可以提供利用。
早在1995年,時任國家檔案局局長、中央檔案館館長的王剛同志就強調:“要加強檔案館建設和基礎工作,搞好利用服務”,“通過‘九五’的努力,使各級各類檔案館的總體素質和基礎工作達到一個新水平。”⑷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各級檔案館在基礎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檔案從業人員在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國的檔案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進入新世紀,“公共檔案館”的文化建設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朱?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他把檔案館列入我國“公共文化”范疇,要求對其設施加強建設。賦予檔案館“公共文化”的職能,這對我國公共檔案館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最近,陳良宇同志在深入文藝院團和院校調研時也講:“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更加注重人們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們要“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發掘城市的文化資源優勢,不斷拓展新領域、新陣地、新空間,大踏步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⑸ 這就為發掘地方檔案文化資源,拓展檔案文化“新空間”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我國“公共檔案館”文化建設存在的困難
加強“公共檔案館”的文化建設,塑造檔案館的文化形象是我國檔案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的“公共檔案館”文化建設,將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
1、館藏檔案資源文化內涵不足
檔案記載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檔案工作者要為普通百姓創造一個能反映他們生活喜好、滿足他們需求的文獻材料世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生活的關注,他們對檔案文化的要求也會提高。我國的檔案館藏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嗎?回答不能完全肯定。
目前不少的綜合性檔案館,保存的檔案數量是不少,但存在著館藏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的問題。從數量上講,公務檔案比較多,檔案種類總體匱乏,不能滿足公眾多方面的要求;從質量上講,館藏比較單一,有特色的檔案不多,其文化內涵明顯不足,難以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滿足社會公眾利用需求困難很大。
檔案館應該為各級黨政機關服務、為專家學者服務,它也應該為社會上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學歷的人服務。《檔案法》規定:我國公民可以進入檔案館利用已開放的檔案。然而,在現行文件開放以前,進檔案館利用者中以黨政機關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為多,普通百姓則寥寥無幾。而在法國國家檔案館,年利用者達12?5萬人次,私人利用者占50%,這些人中查閱家譜的又占據了其中的一半。這同我們國家的檔案利用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什么同樣是文化事業機構會有那么大的差別?筆者認為:差別在于我們檔案館內的館藏資源文化的內涵和結構,缺少吸引一般社會公眾的文化產品。因而急需要加強檔案館的文化建設,增加檔案種類,提升檔案館館藏資源的文化內涵。
2、從業人員為公眾服務的文化意識滯后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精髓和靈魂,是激發城市活力的源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需要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促進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作為文化事業機構的各級檔案館,在地方都有自己的優勢,特別是在開拓檔案文化方面,為自己的城市服務,有許多事可以做。但是,在我國,由于檔案從業人員文化服務的意識比較滯后,成績并不顯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檔案館的從業人員長期在政府機關工作,傳統的檔案館工作是一個很少與社會進行人員、物質和信息的交流的半封閉性系統。長期以來他們受傳統的機關工作作風的影響,視檔案館為“機要重地”,非常注重傳統的自然資源建設,沒有認識到“公共檔案館”文化資源建設的重要,沒有把檔案文化服務看成是拓展檔案服務的重要內容,難以融入社會。
二是檔案館的從業人員缺乏“文化”服務意識。他們習慣守著館藏檔案,埋怨社會公眾檔案意識不強,沒有打造檔案文化的精品,主動為他們服務。在這方面,圖書館、博物館要比檔案館做得好。當今,我們檔案館的從業人員,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服務意識,打造檔案文化精品,直接為公眾服務。
3、檔案館缺少“親民性”
加拿大檔案學者特里?庫克指出:“20世紀末期公眾對檔案的認識,或至少對用納稅資金建立起來的檔案館的認識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即檔案現在‘屬于人民、為人民服務,甚至通常由人民管理’。”“在普通公民看來,檔案不僅要涉及政府的職責和保護公民的個人權益,而且更多的還應該為他們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和集體記憶。”⑹ “公共檔案館”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親民性”,為社會公眾服務,這是檔案事業發展進步的表現。
目前,我國的檔案館缺少“親民性”,究其原因,除了檔案文化資源匱乏外,最大的弊端是開放的力度不夠,這也是造成公眾難以“親近”檔案館的原因。這就要求檔案館的從業人員,改變服務方式,用豐富館藏資源吸引公眾,使檔案館成為廣大民眾求知、尋史、教育和休閑的場所。
實踐證明,只要檔案館加大開放的力度,增加社會公眾的知情權,這樣的檔案館才有“親民性”,普通百姓才會喜歡。2002年9月2日,上海市檔案館“現行文件閱覽窗口”正式向社會開放,出現了人潮涌動,市民排隊查閱現行文件的火爆場面。⑺ 檔案館向社會開放現行檔案,是主動為公眾服務、“親民性”的具體表現。
三、我國“公共檔案館”文化建設的措施
我國“公共檔案館”的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檔案文化建設,豐富館藏檔案的文化內涵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檔案的來源和利用呈現出社會化的趨勢。作為“公共檔案館”,它保存著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各種信息資源,它理應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的服務。為了滿足為公眾服務的需求,各級檔案館要以檔案文化建設為中心,不斷豐富館藏文化內涵。
首先,“以人為本”確立檔案接收的范圍,依法調控國家文化檔案資源。我國各級檔案館,它們應該注意收集保存能反映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以及社會發展變化的檔案。同時,還要根據公眾的文化需求,擴大館藏檔案的接收范圍,依法接收有關的文化檔案。例如:科學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等著名人物的書信、手稿、照片等檔案;反映一個宗族歷史情況的檔案;私人企業、社會團體檔案等,來豐富館藏資源。
其次,在全國各中心城市盡快建立檔案文化目錄中心。圖書館是用它豐富的館藏圖書資料招攬、吸引讀者,為不同需求的讀者提供服務;博物館是用它豐富多彩的展覽吸引觀眾,如: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宋代“淳化閣帖”展、埃及文物展等,引來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參觀;檔案館同樣具備了許多與圖書館、博物館一樣的功能,它為什么門庭冷落?筆者認為:主要是圖書館、博物館長期以來以文化建設為中心,把為公眾服務為己任。而檔案館在文化建設方面起步較晚,基礎太薄;再則是檔案從業人員對檔案文化的作用認識不足。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盡快在全國各中心城市建立檔案文化目錄中心,把各級檔案館中豐富的文化資源匯集至中心,讓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層次的人共享。
2、延伸檔案文化的多功能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開始關注精神生活的享受。據1996年,對我國9個省近5000人的調查:實行雙休日后,有11?9%的人將時間用于娛樂,另有30?66%的人卻無所事事,對休閑生活不滿意。⑻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檔案館的從業人員,能從社會文化需求的角度去拓展檔案館的功能,把檔案館建設成公眾休閑消遣的場所,也能解決他們中的部分人群文化休閑的需求。
首先,把檔案館建成公眾文化休閑活動的場所。“檔案不再是‘君主的心臟、安慰的珍寶’,而是作為‘社會的記憶’而存在;利用檔案已不再是統治者的特權,而成為廣大公民的權利。”⑼ 我們檔案館的建設者們,可以吸收國外同行的經驗。如: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檔案館,它每年接待利用者3萬人次。在檔案館內,設有展覽大廳、閱覽室、會議室,還有小賣部等,洋溢著一種文明溫馨的文化氣息。⑽ 我們在環境選擇和館庫設計建設時,要以人為本,在檔案館內設置展覽廳、報告廳、研討廳、放映廳以及其他類型的休閑服務廳,提升檔案館的文化形象。最大限度地親近和方便公眾,使檔案館成為社會公眾經常喜歡去的地方。
其次,把多樣性的檔案文化服務送進社區。檔案是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用以為公眾服務的物質基礎。檔案館要把檔案文化服務“擴展到社區、家庭以及與文化教育相關的各個領域,形成社區文化休閑中心”。⑾
第一,在社區開展檔案公益性服務。把檔案服務向社區和家庭延伸,與社區結成緊密的聯系,這是檔案工作的方向。檔案從業人員可以在社區幫助公眾組建家庭檔案、個人檔案、寶寶成長檔案等;聯合社區開展各種檔案服務活動,如:舉行檔案知識競賽、推出各類講座,讓檔案館從業人員和專家學者直接與社會公眾對話與交流,充分發揮“公共檔案館”的學習教育功能。
第二,利用信息化手段,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檔案館收藏和保存著本地區過去和現在的檔案。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和設施的完善,檔案館可以在社區配備檔案信息服務的手段,把館藏的各種文化信息電子化、數字化,并向社區網絡傳輸,讓居民在家中通過計算機網絡,就可以迅速查詢檔案館內的信息資源。“這樣,檔案館擔負著信息樞紐或節點的作用,成為該地區的綜合信息中心。”⑿ 多樣化的檔案服務是“公共檔案館”文化形象的體現。
再次,集中各家館藏精品,辦好檔案文化展覽。舉辦檔案展覽,是一種為公眾服務的好方法。各級檔案館經過精心策劃和設計,用老照片、老電影、老唱片已經為公眾構筑了一個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化空間,吸引他們進入檔案館。同時,還要集中各家館藏精品,舉辦多種主題的展覽。如:中央檔案館舉辦的《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圖片展》、北京市檔案館協辦的《總布胡同今昔》圖片展、吉林省檔案館舉辦的《吉林百年歷史珍藏展》、上海市檔案館開發館藏珍品《上海老照片》等,讓人們了解歷史,還原城市記憶,受到了公眾的歡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這些歷史資料、老照片和圖片,體現出來的檔案文化價值已經遠遠超過檔案展品本身。這樣的檔案文化展,既提升了檔案館的文化品位,又為檔案館增添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3、把檔案館開辟成為城市旅游的景點
筆者曾在上海市錢幣學會成立二十五周年大會上,聽中國錢幣學會秘書長講過一席話:他說,到2005年后,上海造幣廠將要開辟成為對國內外游客開放的旅游景點。它將向國內外的游客展示人民幣生產的全過程,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到那時,肯定會有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游客去上海造幣廠參觀。由此想到的是:把檔案館也開辟成為供國內外游客參觀的旅游景點。揭開檔案神秘的面紗,來參觀的人數也一定不會少。用“鎮館之寶”擴大人們對檔案的了解,用生動豐富的形式傳播檔案知識,從而展示了檔案文化的魅力。
檔案文化建設是公共檔案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的作用與檔案信息化建設一樣重要。因為“公共檔案館”文化建設成功與否,是決定它在這個城市中的文化地位。另外,檔案館的文化資源還是為公眾服務的基礎,為了保證“公共檔案館”為社會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拓展檔案文化資源建設的視野,突出“公共檔案館”的文化建設。
 
注釋:
⑴⑶《新時期公共檔案館建設》新上海檔案1-2期第9頁、第11頁
⑵彼得?瓦爾納:《現代檔案與文件管理選讀》檔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頁
⑷《中國檔案》1996年第3期第11頁
⑸《用“三個代表”統領文化工作,促進上海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文匯報2004年3月31日第五版
⑹特里?庫克:《1898年荷蘭手冊出版以來檔案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影響》,載《第十三次國際檔案大會報告集》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年版
⑺劉南山:《建設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的公共檔案館》
新上海檔案1-2期第5頁
⑻⑽高光林:《檔案館文化建設思考札記》檔案與建設2002年第12期
⑼馮惠玲:《對檔案著作的評價》,載《第十三次國際檔案大會報告集》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頁
⑾⑿何振:《檔案館學新探》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頁、第134頁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szsunz.com/tech/201808/763.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檔案之窗(dawindow.com) ???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4747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