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山(別名平坡山),位于石景山區北部,山體長1.7千米,寬1.3千米,最高處海拔498米。明《御制大圓通寺碑》載:“曩(nǎng)洪熙改元之初,皇曾祖仁宗昭皇帝以西山平坡大覺寺創始唐代,迄于金元,屢廢屢興,仍復圮(pǐ)毀,乃煥發宸斷,命工鼎新重建,賜額曰大圓通,更其山名翠微。”由此可知,明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改平坡山為翠微山,并沿稱至今。
翠微山景色秀麗,林木蔥郁。明《宛署雜記》云:“登之則極目平原,百里草樹在目。每春夏之交,晴雨初歇,煙云變幻,金碧萬狀。”
翠微山與青龍山(南坡為盧師山)、虎頭山三山環列,形若圈椅,著名的西山八大處公園就坐落于三山環抱之中。翠微山古跡眾多,自下而上有:三處三山庵、四處大悲寺、五處龍王堂、六處香界寺、七處寶珠洞等寺院。自古以來,翠微山為西山名勝之一,諸多文人墨客登臨游覽,留有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文。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對翠微山情有獨鐘,在他的文集中多有記述,不僅有詩,而且有文,其中以《說京師翠微山》最為著名。
龔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號定庵,又名鞏祚(曾改名易簡),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是著名古文字學家段玉裁的外孫。祖父龔敬身,號匏(páo)伯,官至云南迤南兵備道,著有《桂隱山房遺稿》。父龔麗正,字闇齋,嘉慶元年(1796年)進士,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著有《國語韋昭注疏》。母段馴,是一位女詩人。嘉慶十五年(1810年),龔自珍中式順天鄉試副榜;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應浙江鄉試中式第四名舉人;次年,他赴京參加恩科會試下第。直到37歲時,龔自珍才會試中式第九十五名,殿試三甲第十九名進士;奉旨以知縣用。因他不愿當縣太爺,仍任內閣中書之職。“龔自珍官中書十余年,于內閣故事洽熟。期間識故和碩禮親王昭梿。”(《定庵年譜》語)此后十年間,龔自珍任職于禮部、宗人府等衙門,僅為六品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年),龔自珍辭去禮部主事一職,準備回故鄉干一番事業。離京前,他以一車自載,另一車載文集百卷,遍游京師諸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二日辰時,龔自珍就任丹陽書院講席不足一個月,即暴病而卒,年僅49歲。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歷時 130 余年的“康乾盛世”已經成為昔日的輝煌,清王朝統治者依然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中國正在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則資本主義入侵,內則官貪吏壞,當時的中國不再是什么“盛世”,而是呈現一片衰敗景象的“衰世”。第一個指出“衰世”并提出更法改革主張的正是思想家、詩人——龔自珍。黑暗、腐朽的封建“衰世”,把龔自珍推上了批判之路,可以說揭露和批判,是龔自珍詩文的最大特色。他的“將萎之華,枯于槁木”詩句是封建“衰世”的真實寫照。龔自珍的詩文曲折、隱晦,難于理解,只有認真地閱讀,才能透過文字的煙幕,悟出作者的本意。“九州生氣恃風雷”是龔自珍發出的戰斗聲音,龔自珍呼喚“風雷”,而“風雷”卻不是他自己。在龔自珍去世十年之后,太平天國革命的“風雷”震撼了中華大地。
龔自珍一生撰寫了300 多篇散文和近 800 首詩詞,其中《己亥雜詩》最為著名,吟詠這些詩,可以體會到龔自珍對翠微山的欣賞與眷戀。
龔自珍在《己亥雜詩》前幾首的《別翠微山》詩中贊嘆道:
翠微山在潭柘側,此山有情慘離別。
薜荔風號義士魂,燕支土蝕佳人骨。
據傳,翠微公主墓址在靈光寺金魚池峭壁以西的韜光庵前,詩句“燕支土蝕佳人骨”即指翠微公主軀體已化作西山泥土,足以為翠微山增輝添色。
他在與翠微山龍泉庵僧人唯一告別時作《別龍泉寺僧唯一》詩一首,詩曰:
朝借一經復以簦,暮還一經龕已燈。
龍華相見再相謝,借經功德龍泉僧。
龔自珍還專門寫下《說京師翠微山》,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散文,僅 570 余言。但這并不妨礙作者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他把翠微山的特色、特點無一遺漏地說給讀者聽,流利得如數家珍;說明龔自珍曾多次登臨游覽翠微山,不僅對翠微山了如指掌,而且有著特殊的深厚感情。龔自珍在文中生動地描寫道:“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為高矣。不絕高,不敢絕高,以俯臨京師也。不居正北,居西北,為傘蓋,不為枕障也。出阜成門三十五里,不敢遠京師也。”言簡意賅地把翠微山的地勢風貌、地理方位向讀者交代得清清楚楚。
文章對翠微山的草木也有所介紹:“草木有江東之玉蘭,有蘋婆,有巨松柏,雜華靡靡芬腴。”近些年,筆者曾和友人踏遍翠微山,對此山的草木作了詳細的考察。龔氏所說的玉蘭,為六處香界寺藏經樓前的古玉蘭。這株玉蘭傳為明代所植,花開時花蕊金黃,香氣襲人。龔氏所說的蘋婆亦稱“鳳眼果”“羅望果”“羅晃子”,梧桐科,常綠喬木,初夏開花,產于我國南部和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據傳,佛門圣樹有四種:一是“無憂樹”,為佛祖誕生地之樹;二是“菩提樹”,為佛祖成佛處之樹;三是“七葉樹”,為佛祖精舍(居住和講經說法之所)地之樹;四是“娑羅樹”,為佛祖涅槃處之樹。蘋婆為佛門圣樹之一的七葉樹,長期以來,被人們誤稱為娑羅樹或菩提樹。據考,翠微山舊時有七葉樹四株,在香界寺四進院的三世佛殿前,有七葉樹兩株,為明代所植;香界寺五進院的藏經樓前有七葉樹兩株,傳為西藏移植而來,彌足珍貴。至于巨松柏,在翠微山則隨處可見;其中,最為壯觀的是香界寺天王殿前的一株油松,虬枝盤曲,蒼翠喜人。
關于三山庵,龔自珍在《說京師翠微山》中說道:“最高處曰寶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 “三巨石”位于三山庵東坡下的松林邊,青黛嶙峋,氣勢非凡;石上可以站立10數人。如龔氏所說“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故此,三山庵應該是因為“三巨石”而得名,而不是某些書中所說“因三山庵位于翠微山、虎頭山、盧師山三山的交匯處而得名”,因為三山的交匯處在同濟橋下的柳溪之中。
《說京師翠微山》還寫到了龍泉:“寺八九,何以特言龍泉?龍泉遲焉。余皆顯露,無龍泉,則不得為隱矣。余者散漫布列,非氣所聚神所聚,無龍泉則全山失神理矣。余極不忘龍泉也。”在龍泉庵山門內有雕欄方池,泉水從石雕螭口流出注入方池,涓涓細流,終年不息。龍泉水質良好,甘甜可口,為北京地區最佳泉水之一。
《說京師翠微山》中對山中松樹有著極其生動的描述:“山之盩有泉,曰龍泉,澄澄然渟其間,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百,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為僧廬焉。”“不忘龍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飛,白晝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畝,平生至是,見八松矣。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龔自珍在一百多年前贊頌的松確實偉岸,他所說的蘇州鄧尉之松實為柏而非松,曰“清、奇、古、怪”,共四株。筆者和友人多次到龍泉庵,具體考察龔氏所說的翠微四松。有一天,我們來到位于龍泉庵北部的慧云禪林(俗稱慧云堂),這座寺院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坐西朝東,大雄寶殿后有祖師堂,堂舍三間、南北耳房各一間;北耳房前有白皮松一株,高 30余米。與龔自珍文中所說的方位完全一致,且“松之皮白”,當為龔氏所說翠微四松之中的僅存者。
稿件來源:《北京檔案》雜志
作者:官慶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