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檔案館 黎霞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外通大洋、內聯腹地的戰略樞紐點,世界第六大城市帶。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的重大戰略決策。但因歷史原因,長三角文化處于市場分割狀態,難以符合建設長三角區域經濟共榮圈的需要。今天,在政府、企業、行業組織分頭并進,共促經濟繁榮的情況下,檔案部門怎么做也值得探討。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長三角文化互動的基礎和準備
(一)長三角檔案工作互動的基礎
過去,長三角地區由于各自為政,文化發展上處于無序的競爭狀態,如在“梁祝文化”的產權和屬地上,浙江寧波和江蘇宜興就打起了輿論戰。為此,有關方面認為,如果蘇浙滬三地能夠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實現地域內文化產品共享,對于減少建設資源的浪費,整合和激活文化資源,打造區域文化品牌,使長三角地區成為文化商機的集散地,進一步提升區域形象有重要意義。目前,長三角經濟日益一體化的趨勢,使長三角文化的良性互動有了強大依托,相關方面已有所意識并開始行動。如在申辦世界文化遺產活動中,江南六鎮就聯合捆綁申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并終獲成功。此一舉動,是對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的創舉,也為檔案部門開展聯合行動帶來了啟示。
長三角文化自古就有相互關聯影響、交融滲透和包容吸收的傳統。長三角文化市場上的民間交流一直沒有停過,檔案部門之間也保持了友好合作關系,這也為檔案部門開拓文化空間創造了先機,因此,長三角地區檔案部門應攜手共進,努力發掘長三角燦爛的文化底蘊和積累,積極進行資源整合,使其轉化為文化生產要素進入文化市場。
(二)長三角檔案工作互動應作之準備
長三角檔案事業協同共進拓展文化空間,必須以更新觀念作為準備,以觀念先進來帶動新的舉措,從而邁出探索的步伐。觀念的更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以文化滋潤經濟的意識。長期以來,文化一直是由政府包辦的領域。檔案館對文化的社會功能停留在狹隘的理解上,只注意其社會教育功能,而忽略了其在拉動內需、繁榮文化市場方面的功效,投身文化市場的主動性不強;且由于長期處于封閉的環境,及館藏結構單一,使得檔案工作總是處于被動狀態,與三大文化基地之一的地位極不相稱。在當今時代,文化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檔案事業無庸置疑具有文化事業性質,如何堅持古為今用,擇善而從,積極發揮檔案文化資源的作用;如何充實其文化內涵,對它進行文化的包裝,使其脫胎換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使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經濟發展的新的動力,應該成為檔案部門研究的新的課題。
2、更新服務理念。隨著長三角概念及市場經濟意識的深入人心,我們也應該發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更新服務意識,樹立立足本館、服務本地、輻射長三角、輻射全國乃至更廣大區域的觀念。我們要互相協助,跳出檔案部門的小天地,形成館館聯手、多方合作、協同共進的局面,打破地域界限和資源限制,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文化大市場,努力拓寬檔案文化服務對象的范圍,以多種多樣的新形式,拓展服務途徑,為長三角經濟:文化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從而也熔煉出檔案部門嶄新的社會形象。
二、共同發展的契機及主要內容
本質上,推動長三角區域合作的主導力量是市場、企業和政府,然而檔案部門不能置身事外,各地檔案部門應達成共識,樹立服務意識,積極把握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開拓檔案服務的新領域,為共筑區域文化高地奉獻力量。服務的新領域及服務內容主要為:
(一)提供各地檔案保存信息,促進館際間信息資源共享
由于各地頻繁的交流活動等種種因素,各地檔案館除保存有反映當地歷史風貌的檔案外,還有不少其他地區的檔案,如上海市檔案館就保存了民國時期關于江蘇漁業、江北鹽墾區域、浙江諸暨三溪鄉礦藏調查、浙江沿海養殖場、浙江省區域圖、溫州社會經濟概況等江浙一帶社會及經濟情況的檔案資料,完全可借助各種信息渠道,為各地檔案部門檔案信息需求提供服務,為其研究當地歷史提
供幫助。
(二)依托檔案資源,為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服務
檔案系統以外的檔案信息受體查找檔案,不外乎是為了獲取有效的信息。檔案部門應該以主動的狀態,關注社會熱點,積極提供適時服務,以提高信息的產出價值。比如,當今時代,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上海與寧波、溫州等地區,歷來商業繁榮,清代就出現了大量行業間聯絡同仁、開通商情、協調政府與商民關系的民間組織,如會所、同業公會,及其聯合組織商會等,并保存了大量相關檔案。各地檔案館完全可以通過提供編研產品或全文信息上網,實現資源共享,為促進長三角地區行業的自律、權益的保護、市場的開拓提供借鑒。
又如,檔案部門保存有相當的知名商標檔案,可以主動開發出來。將有些被淘汰出局、或失去顯赫地位的品牌開發出來,又保存其在商業發展史一度輝煌的記憶的功能,以激勵企業重新奮發;對于正處于發展勢頭上的品牌,可以利用檔案將企業的公信度、營銷方法和企業的文化價值取向等結合在一起開發出來,既可擴大該企業影響,也能為長三角地區其他品牌的開發提供經驗,提高企業競爭力。
(三)積極運用有關資料,參與各地文化建設的創新
目前長三角地區文化建設的一個重點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已經成功的范例有江南六鎮外觀的整舊及充實文化內涵,還有西湖南線景區歷史景觀的重建等;而保護面臨失傳的民間工藝、民間博物館建設、市區文化遺址的掛牌與旅游開發等其他形式建設也方興未艾。檔案作為歷史的積淀,總是在這些文化建設中不知不覺地發揮著作用。又比如長三角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發展模式,而各地發展特色都或多或少能在檔案中找到影子,尤其是作為移民城市的上海,戰亂年代江浙一帶眾多難民和文化人士蜂擁而至,并留下來成家立業,幾代下來,他們的根留在這里,文化習俗相互交融,但又各自保持了自己的獨特性,這些在檔案中都有反映,檔案部門大有用武之地。
同時,長三角文化圈的建設,使跨地區經營文化項目成為可能。它可以融合各地資源,進行重新組合配置,提升原有的價值,但同時還要看到各地區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資源和經濟基礎,只有將地方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現實的人力資源、經濟資源進行最佳組合,形成區域性的發展特色,才能形成文化品牌真正的競爭力。如梁祝文化在各地的傳說都有特色,不必強求一致或取得某一方的絕對優勢,應該共同努力,將其塑造成長三角地區共同的文化品牌,否則敗了市場也毀了資源。
具體來說,檔案部門可以以長三角區域范圍內著名的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名優特產及民間工藝保護和開發為服務目標,從各地的實際出發,主動總結和研究原有文化項目,找準文化品牌發展的切入點,利用有關檔案及傳說、詩歌、民謠、遺物等編制成景觀指南或人物事跡說明或更高層次的編研作品及文化產品;或為當地文化保護與管理部門提供線索,進行包括網絡宣傳等形式在內的廣泛宣傳,并相互交流信息,共同推動有特色的文化品牌的塑造,做大做強。比如著名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出身于浙江,成名于上海;清末畫家吳昌碩,系海派畫家代表人,又是杭州西泠印社創辦人;著名民族資本榮氏企業起家于無錫,崛起于上海,聞名于天下,他們在長三角區域許多地方都留下了許多足跡,故居也都建成了紀念館,類似的名人也有不少,各地檔案館可以聯合進行有關檔案資料的開發,力爭推出有轟動效應的文化產品品牌。選題不怕有爭議,其實爭議越大,效果越好,不但提高了該文化品牌的社會影響,也進一步突出了檔案部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從而也促使社會各界對檔案部門刮目相看。
(四)發展信息超市和走出館門,與群眾零距離接觸
檔案館應該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工作的出發點,形成合力,把檔案變為活的信息,面向社會,推向社會。目前,許多檔案館已建立了現行文件查閱中心,向百姓提供政務檔案、現行政府文件、包括婚姻檔案在內的個人檔案,并走出館門,走向企業、街道、社區,為社區檔案、家庭檔案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也為解決百姓住房動遷、下崗再就業、困難救助等提供了直接的幫助。今后這些工作應該加強和推廣。
三、合作共進的主要途徑
長三角地區各級各類檔案部門實現合作互動,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促進自身的發展,可以采取以下幾條途徑:
(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
長三角地區各級各類檔案部門為提高檔案的社會與經濟效益,作出了許多努力,也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許多經驗值得相互學習,比如,浙江省檔案部門敢于爭優創先,在省委、省政府的的支持下,出臺了《浙江省綜合檔案館建筑等級評定辦法》,積極指導在建中的20多個新館,努力建成高品位、開放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型檔案;在網站建設上下大功夫,開展了全省檔案網站評選活動,評出了22個優秀網站,打響了檔案界的網上品牌。上海市檔案館新館于2004年4月在外灘開館以來,在舉辦會展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有許多出彩的舉動。如舉辦主題為“走進檔案,解讀上海”的“活動套餐”,有3萬多名中小學生參加了檔案夏令營。今年2月與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等部門合辦《做時代先鋒為黨旗增輝??建國以來上海市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檔案文獻圖片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些好的經驗,值得在檔案系統宣傳和推廣。今后,應在共同目標指引下,經常加強館際工作交流,開展檔案學術研討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新的思路和新舉措,帶動區域內檔案事業的共同發展。
(二)加快信息樞紐建設,促進資源共享
在全球經濟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資源競爭態勢越演越激烈,不少檔案館開始實施跨地區征集檔案的戰略。但受財力、信息來源等的限制,每一個檔案館不可能將所有值得珍藏的檔案都收入囊中,而應該放開視野,采取積極的措施,促進館館之間資源共享,乃至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共享。
各地檔案機構可以憑借檔案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促進內容的開發,把館藏檔案及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當代文化成果轉化為數字文化產品,建設浩瀚的文化信息資源體系,同時努力打造地域性乃至全國信息網絡的樞紐,建立網站間的鉤鏈,借助信息高速公路,相互傳播信息,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拓展空間,使不同地區在文化資源的享受上具有平等的權利。
(三)拓寬社會功能,打造文化活動中心
檔案部門要提高社會地位,再也不能停留在現有的服務層面,必須大造聲勢,加強與各界的聯系,以新型的立體的形式建成服務內容多姿多彩、充滿吸引力的文化事業基地。各地公共檔案館要辦成會展中心,積極舉辦全國乃至地區范圍的各種形式的內容豐富的展覽、講座、論壇、交流乃至交易會;也要辦成檔案中介服務中心、愛國主義教育中心和文化休閑中心,活動的內容既要以館藏為基礎,又要走出去、請進來,與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及其他民間文化機構合作,相互吸收和展示各地館藏檔案與文化精華,普及檔案、科普、文化、經濟及軍事知識,交流和介紹文化事業管理、資源利用的經驗,開展檔案咨詢、代保管、代整理檔案等檔案中介服務業務,在人力資源和場地資源上相互借力,開拓文化空間的場所或渠道,增強檔案的可視性、易接受性,甚至觀賞性。為了提高合作的積極性,實現合作雙方雙贏的局面,我們可以借鑒中外文化機構合作成功的經驗,如日本福岡市文化藝術振興基金會的經驗值得借鑒,該會創辦于1999年,面向社會集資,該基金會與福岡市美術館和博物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在向它們提供資金援助的同時,向它們推薦展覽作品,共同舉辦文化展示活動,并一同致力于藝術品的商品化。該基金會擁有自己的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福岡市文化信息數據庫。向公眾開放各種文化服務設施,如博物館一條街、閱覽角、錄像帶售賣廳、藝術咖啡館等等,展示的藝術樣式有藝術品、電影、音樂、舞蹈、文學、亞洲藝術表演等等,還開展公益性的、面向青少年的日本傳統經典藝術雅樂的鑒賞活動和收費性的舞臺演出與各類藝術講座活動,成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良好范例。
總之,時代的潮流驅使檔案部門更新觀念,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為契機,加強館際之間的聯系,關注社會熱點,創新服務形式,形成互動,共同為檔案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
(編輯:樹人)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外通大洋、內聯腹地的戰略樞紐點,世界第六大城市帶。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的重大戰略決策。但因歷史原因,長三角文化處于市場分割狀態,難以符合建設長三角區域經濟共榮圈的需要。今天,在政府、企業、行業組織分頭并進,共促經濟繁榮的情況下,檔案部門怎么做也值得探討。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長三角文化互動的基礎和準備
(一)長三角檔案工作互動的基礎
過去,長三角地區由于各自為政,文化發展上處于無序的競爭狀態,如在“梁祝文化”的產權和屬地上,浙江寧波和江蘇宜興就打起了輿論戰。為此,有關方面認為,如果蘇浙滬三地能夠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實現地域內文化產品共享,對于減少建設資源的浪費,整合和激活文化資源,打造區域文化品牌,使長三角地區成為文化商機的集散地,進一步提升區域形象有重要意義。目前,長三角經濟日益一體化的趨勢,使長三角文化的良性互動有了強大依托,相關方面已有所意識并開始行動。如在申辦世界文化遺產活動中,江南六鎮就聯合捆綁申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并終獲成功。此一舉動,是對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的創舉,也為檔案部門開展聯合行動帶來了啟示。
長三角文化自古就有相互關聯影響、交融滲透和包容吸收的傳統。長三角文化市場上的民間交流一直沒有停過,檔案部門之間也保持了友好合作關系,這也為檔案部門開拓文化空間創造了先機,因此,長三角地區檔案部門應攜手共進,努力發掘長三角燦爛的文化底蘊和積累,積極進行資源整合,使其轉化為文化生產要素進入文化市場。
(二)長三角檔案工作互動應作之準備
長三角檔案事業協同共進拓展文化空間,必須以更新觀念作為準備,以觀念先進來帶動新的舉措,從而邁出探索的步伐。觀念的更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以文化滋潤經濟的意識。長期以來,文化一直是由政府包辦的領域。檔案館對文化的社會功能停留在狹隘的理解上,只注意其社會教育功能,而忽略了其在拉動內需、繁榮文化市場方面的功效,投身文化市場的主動性不強;且由于長期處于封閉的環境,及館藏結構單一,使得檔案工作總是處于被動狀態,與三大文化基地之一的地位極不相稱。在當今時代,文化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檔案事業無庸置疑具有文化事業性質,如何堅持古為今用,擇善而從,積極發揮檔案文化資源的作用;如何充實其文化內涵,對它進行文化的包裝,使其脫胎換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使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經濟發展的新的動力,應該成為檔案部門研究的新的課題。
2、更新服務理念。隨著長三角概念及市場經濟意識的深入人心,我們也應該發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更新服務意識,樹立立足本館、服務本地、輻射長三角、輻射全國乃至更廣大區域的觀念。我們要互相協助,跳出檔案部門的小天地,形成館館聯手、多方合作、協同共進的局面,打破地域界限和資源限制,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文化大市場,努力拓寬檔案文化服務對象的范圍,以多種多樣的新形式,拓展服務途徑,為長三角經濟:文化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從而也熔煉出檔案部門嶄新的社會形象。
二、共同發展的契機及主要內容
本質上,推動長三角區域合作的主導力量是市場、企業和政府,然而檔案部門不能置身事外,各地檔案部門應達成共識,樹立服務意識,積極把握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開拓檔案服務的新領域,為共筑區域文化高地奉獻力量。服務的新領域及服務內容主要為:
(一)提供各地檔案保存信息,促進館際間信息資源共享
由于各地頻繁的交流活動等種種因素,各地檔案館除保存有反映當地歷史風貌的檔案外,還有不少其他地區的檔案,如上海市檔案館就保存了民國時期關于江蘇漁業、江北鹽墾區域、浙江諸暨三溪鄉礦藏調查、浙江沿海養殖場、浙江省區域圖、溫州社會經濟概況等江浙一帶社會及經濟情況的檔案資料,完全可借助各種信息渠道,為各地檔案部門檔案信息需求提供服務,為其研究當地歷史提
供幫助。
(二)依托檔案資源,為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服務
檔案系統以外的檔案信息受體查找檔案,不外乎是為了獲取有效的信息。檔案部門應該以主動的狀態,關注社會熱點,積極提供適時服務,以提高信息的產出價值。比如,當今時代,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上海與寧波、溫州等地區,歷來商業繁榮,清代就出現了大量行業間聯絡同仁、開通商情、協調政府與商民關系的民間組織,如會所、同業公會,及其聯合組織商會等,并保存了大量相關檔案。各地檔案館完全可以通過提供編研產品或全文信息上網,實現資源共享,為促進長三角地區行業的自律、權益的保護、市場的開拓提供借鑒。
又如,檔案部門保存有相當的知名商標檔案,可以主動開發出來。將有些被淘汰出局、或失去顯赫地位的品牌開發出來,又保存其在商業發展史一度輝煌的記憶的功能,以激勵企業重新奮發;對于正處于發展勢頭上的品牌,可以利用檔案將企業的公信度、營銷方法和企業的文化價值取向等結合在一起開發出來,既可擴大該企業影響,也能為長三角地區其他品牌的開發提供經驗,提高企業競爭力。
(三)積極運用有關資料,參與各地文化建設的創新
目前長三角地區文化建設的一個重點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已經成功的范例有江南六鎮外觀的整舊及充實文化內涵,還有西湖南線景區歷史景觀的重建等;而保護面臨失傳的民間工藝、民間博物館建設、市區文化遺址的掛牌與旅游開發等其他形式建設也方興未艾。檔案作為歷史的積淀,總是在這些文化建設中不知不覺地發揮著作用。又比如長三角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發展模式,而各地發展特色都或多或少能在檔案中找到影子,尤其是作為移民城市的上海,戰亂年代江浙一帶眾多難民和文化人士蜂擁而至,并留下來成家立業,幾代下來,他們的根留在這里,文化習俗相互交融,但又各自保持了自己的獨特性,這些在檔案中都有反映,檔案部門大有用武之地。
同時,長三角文化圈的建設,使跨地區經營文化項目成為可能。它可以融合各地資源,進行重新組合配置,提升原有的價值,但同時還要看到各地區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資源和經濟基礎,只有將地方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現實的人力資源、經濟資源進行最佳組合,形成區域性的發展特色,才能形成文化品牌真正的競爭力。如梁祝文化在各地的傳說都有特色,不必強求一致或取得某一方的絕對優勢,應該共同努力,將其塑造成長三角地區共同的文化品牌,否則敗了市場也毀了資源。
具體來說,檔案部門可以以長三角區域范圍內著名的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名優特產及民間工藝保護和開發為服務目標,從各地的實際出發,主動總結和研究原有文化項目,找準文化品牌發展的切入點,利用有關檔案及傳說、詩歌、民謠、遺物等編制成景觀指南或人物事跡說明或更高層次的編研作品及文化產品;或為當地文化保護與管理部門提供線索,進行包括網絡宣傳等形式在內的廣泛宣傳,并相互交流信息,共同推動有特色的文化品牌的塑造,做大做強。比如著名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出身于浙江,成名于上海;清末畫家吳昌碩,系海派畫家代表人,又是杭州西泠印社創辦人;著名民族資本榮氏企業起家于無錫,崛起于上海,聞名于天下,他們在長三角區域許多地方都留下了許多足跡,故居也都建成了紀念館,類似的名人也有不少,各地檔案館可以聯合進行有關檔案資料的開發,力爭推出有轟動效應的文化產品品牌。選題不怕有爭議,其實爭議越大,效果越好,不但提高了該文化品牌的社會影響,也進一步突出了檔案部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從而也促使社會各界對檔案部門刮目相看。
(四)發展信息超市和走出館門,與群眾零距離接觸
檔案館應該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工作的出發點,形成合力,把檔案變為活的信息,面向社會,推向社會。目前,許多檔案館已建立了現行文件查閱中心,向百姓提供政務檔案、現行政府文件、包括婚姻檔案在內的個人檔案,并走出館門,走向企業、街道、社區,為社區檔案、家庭檔案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也為解決百姓住房動遷、下崗再就業、困難救助等提供了直接的幫助。今后這些工作應該加強和推廣。
三、合作共進的主要途徑
長三角地區各級各類檔案部門實現合作互動,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促進自身的發展,可以采取以下幾條途徑:
(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
長三角地區各級各類檔案部門為提高檔案的社會與經濟效益,作出了許多努力,也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許多經驗值得相互學習,比如,浙江省檔案部門敢于爭優創先,在省委、省政府的的支持下,出臺了《浙江省綜合檔案館建筑等級評定辦法》,積極指導在建中的20多個新館,努力建成高品位、開放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型檔案;在網站建設上下大功夫,開展了全省檔案網站評選活動,評出了22個優秀網站,打響了檔案界的網上品牌。上海市檔案館新館于2004年4月在外灘開館以來,在舉辦會展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有許多出彩的舉動。如舉辦主題為“走進檔案,解讀上海”的“活動套餐”,有3萬多名中小學生參加了檔案夏令營。今年2月與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等部門合辦《做時代先鋒為黨旗增輝??建國以來上海市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檔案文獻圖片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些好的經驗,值得在檔案系統宣傳和推廣。今后,應在共同目標指引下,經常加強館際工作交流,開展檔案學術研討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新的思路和新舉措,帶動區域內檔案事業的共同發展。
(二)加快信息樞紐建設,促進資源共享
在全球經濟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資源競爭態勢越演越激烈,不少檔案館開始實施跨地區征集檔案的戰略。但受財力、信息來源等的限制,每一個檔案館不可能將所有值得珍藏的檔案都收入囊中,而應該放開視野,采取積極的措施,促進館館之間資源共享,乃至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共享。
各地檔案機構可以憑借檔案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促進內容的開發,把館藏檔案及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當代文化成果轉化為數字文化產品,建設浩瀚的文化信息資源體系,同時努力打造地域性乃至全國信息網絡的樞紐,建立網站間的鉤鏈,借助信息高速公路,相互傳播信息,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拓展空間,使不同地區在文化資源的享受上具有平等的權利。
(三)拓寬社會功能,打造文化活動中心
檔案部門要提高社會地位,再也不能停留在現有的服務層面,必須大造聲勢,加強與各界的聯系,以新型的立體的形式建成服務內容多姿多彩、充滿吸引力的文化事業基地。各地公共檔案館要辦成會展中心,積極舉辦全國乃至地區范圍的各種形式的內容豐富的展覽、講座、論壇、交流乃至交易會;也要辦成檔案中介服務中心、愛國主義教育中心和文化休閑中心,活動的內容既要以館藏為基礎,又要走出去、請進來,與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及其他民間文化機構合作,相互吸收和展示各地館藏檔案與文化精華,普及檔案、科普、文化、經濟及軍事知識,交流和介紹文化事業管理、資源利用的經驗,開展檔案咨詢、代保管、代整理檔案等檔案中介服務業務,在人力資源和場地資源上相互借力,開拓文化空間的場所或渠道,增強檔案的可視性、易接受性,甚至觀賞性。為了提高合作的積極性,實現合作雙方雙贏的局面,我們可以借鑒中外文化機構合作成功的經驗,如日本福岡市文化藝術振興基金會的經驗值得借鑒,該會創辦于1999年,面向社會集資,該基金會與福岡市美術館和博物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在向它們提供資金援助的同時,向它們推薦展覽作品,共同舉辦文化展示活動,并一同致力于藝術品的商品化。該基金會擁有自己的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福岡市文化信息數據庫。向公眾開放各種文化服務設施,如博物館一條街、閱覽角、錄像帶售賣廳、藝術咖啡館等等,展示的藝術樣式有藝術品、電影、音樂、舞蹈、文學、亞洲藝術表演等等,還開展公益性的、面向青少年的日本傳統經典藝術雅樂的鑒賞活動和收費性的舞臺演出與各類藝術講座活動,成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良好范例。
總之,時代的潮流驅使檔案部門更新觀念,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為契機,加強館際之間的聯系,關注社會熱點,創新服務形式,形成互動,共同為檔案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
(編輯: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