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會與檔案信息化建設
公元1980年,一本名為《第三次浪潮》的著作風行全球。其作者——美國著名學者、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將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概括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始于約公元前8000年的農業革命,結果形成了農業社會和農業文明,這次浪潮幾乎延續了1萬年左右;第二次浪潮是指18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之后,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掀起的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并產生了工業文明。這次浪潮延續了200多年;托夫勒指出,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的發展迎來了第三次浪潮。在未來幾十年內,人類社會將發生信息革命,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產生現代文明。書中指出:“波濤洶涌而來,潮頭所至,事物無不正在起變化。”
基于科學的預言是如此準確。時至今日,我們正處于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信息如同水和空氣一般無處不在,在社會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信息的溝通,社會各部分之間更加息息相關,整個社會更接近于一個整體。社會各階層對信息的需求較以往更為迫切,并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信息的占有、配置成為社會重要因素。無論是戰爭還是生產,無論是商務還是管理,正確的信息都是進行正確決策的前提,往往對勝負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此,人類對信息的認識上升到了資源的層次。信息資源與材料資源、能源資源并列,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信息資源作為一種能降低原材料與能源消耗的智力資源,成為三大資源中最活躍的因素。當前國際間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對信息資源的競爭。誰占有更多的信息,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和競爭力。于是,全球迅速地展現出信息化的發展態勢。信息化,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劃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適應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它是一個“以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為主導,信息資源為核心,信息網絡為基礎,信息產業為支撐,信息人才為依托,法規、政策、標準為保障的綜合體系。”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化程度,標志著其文明水平和生產力發達程度,也決定其在未來的發展實力和發展機遇。
我國的信息化建設,起步于“金橋”、“金卡”、“金關”、“金稅”等重大工程的實施。隨著“金”字工程的啟動,全民信息化的意識和技能全面提高。各行各業都加快了信息化建設,并在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引導帶動下,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2000年12月19日,國家檔案局和中央檔案館聯合印發的《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五”計劃》,明確地把“加快檔案信息化建設”列入其中,檔案信息化建設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檔案事業發展的戰略重點。“檔案信息化建設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檔案工作現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檔案管理的新情況、新原則與新理論,確立網絡環境中檔案管理與檔案服務的基本框架與基本方法,實現檔案信息的社會化服務。
檔案信息化建設是檔案事業應對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的必然選擇。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充沛流暢的信息,其對檔案信息的需求與日俱增。檔案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原始記錄。它縱貫古今各個歷史階段,橫跨自然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匯集了豐富的信息,具有巨大的信息價值。檔案信息具有來源的社會性、內容的可靠性等特點,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是社會信息資源中的基礎性資源。被視為“信息資源之源”的檔案信息在信息社會中必將受到進一步重視與利用,其價值將被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在此情況下,以保存并提供檔案信息為目的、承擔檔案信息管理和服務職能的檔案機構將被重新定位,檔案事業的社會地位將日益提高,檔案工作一躍成為社會信息產業的基礎工作,具有極廣泛的發展前景。
檔案事業的發展不僅取決于信息社會的外在需求,更取決于內部的發展。大力開展檔案信息化建設就要改變檔案工作原有的、內向的管理模式,促使檔案管理工作從傳統的手工管理方式向現代管理方式轉變,從長期封閉型、半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從而使得檔案事業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目前,這種變革還是初步的、嘗試性的,我國檔案部門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檔案中所蘊藏的豐富的信息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需要。同時,檔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具體問題需要加以解決,我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任務十分緊迫和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