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隆福寺早市,相信老北京人絕對不會陌生,它位于東四頭條西,中國美術館東,屬于隆福寺社區,曾經開辦了20多年,于2016年6月12日正式撤市。同年關閉的還有東華門夜市。小編這里就聊聊曾經的隆福寺早市。
追溯:
隆福寺及其廟會
隆福寺最初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明代宗朱祁鈺批準太監興安的請求,“建大隆福寺,役夫萬人”,耗資巨大,“費數十萬”,在次年建成,成為朝廷香火院,盛極一時。隆福寺藻井尤其著名,現為國家一級文物,上下共分六層,每層圓形主框架上均細雕云紋圖案,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香火一盛,生活需求自然就多,于是賣各種東西的也就多起來,到清朝逐漸發展成京城有名的四大廟會之一(四大廟會是從清末夏仁虎說法,據其所著《舊京瑣記》記載:“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
從一些歷史記載中我們仍可想象當時廟會的興盛。據成書于清乾隆年間的《日下舊聞考》記載,隆福寺廟會“百貨駢闐,為諸之冠”。乾隆的兒子嘉慶在其即位后二十二年寫過一首《草珠一串》,也能顯出隆福寺廟會的繁榮景象:“東西兩廟(東廟即指隆福寺,西廟指護國寺,二者東西相對)貨真全,一日能銷百萬錢。多少貴人閑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隆福寺在清雍正元年重修,作為雍和宮下院。不過,這么有名的隆福寺后來逐漸沒落,到民國時期已然消失,僅余地名。據北京市檔案館藏記載,民國時期,北平市政府曾經對北平地區寺廟做過三次登記,分別是1928年、1936年、1947年,當時記載十分詳盡,稍有遺物者便會記錄在冊,但都沒有隆福寺的記載,可見至少在1928年,隆福寺就已經蕩然無存了。原因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廟宇遭遇一場大火,當時清政府風雨飄搖,無力也無心重修。住在破廟里的喇嘛只得靠出租地皮維持生計。但隆福寺廟會延續了下來,也就在這一年,隆福寺形成了廟內廟外的廟會格局。直至民國時期,隆福寺廟會仍然成為當時人們購買各種生活必需品的重要場所。附近王府居住的貴族、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洋人、京城里的三教九流和附近郊區的農民,都來這里逛廟會或做小買賣。
形成:
上世紀九十年代
從隆福寺廟會到隆福寺早市,隆福寺經過了幾次變遷。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在原來隆福寺廟會所在地建成鉛鐵大罩棚市場。1951年興建了東四人民市場,蓋了4個售貨大棚,除了集中原有攤商以外,還從西城德勝門小市、東單市場招商千余家,集中售貨,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市場。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東四人民市場成為國營商場,與王府井百貨大樓、東安市場、西單商場并稱北京四大商場。1964年,有關部門在原地建起新式營業大廳,營業面積隨之擴大。1972年和1975年又兩次翻建,形成4層樓的綜合性商場,董必武還為該商場題寫了店名。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京城,一些歷史建筑損毀。1988年擴建成隆福大廈,占地1.25萬平方米,建筑總面積為2.8萬平方米,由新舊兩個營業樓組成,新樓8層,面積1.7萬平方米。一二層主要經營家電、文具、日用百貨,三層經營金銀首飾并設有卡拉OK廳,四層為辦公區。整個大廈年銷售額達5億元。
1993年8月12日夜間,隆福大廈起火。北京市消防局先后調往火場7個中隊、86輛消防車和828名消防警員。大火整整燒了8個小時。建筑面積為8800平方米的4層后樓燒毀了3層,西部平房營業廳2000平方米全部燒毀,前主樓二層約400平方米不同程度過火,經濟損失慘重。
雖然后來隆福大廈經過休整重張,卻再也難尋昔日的輝煌。相反,在隆福大廈門前的東西向露天的小街卻逐漸商販云集,并形成市場。管理部門為規范管理,因勢利導,將其定位為早市,營業時間從早上6:00-8:30,不過稍早于6:00去和晚于8:30去的仍可買到零星的東西。于是隆福寺早市就這樣形成了。
隆福寺早市一度達到什么樣的規模呢?2014年2月底,管理部門曾經對此做過經濟普查登記,結果顯示,隆福寺早市的商戶達到194家,而同時期的隆福寺社區在冊的個體經營戶總共才只有445家。當時管理者針對早市個體戶的經營特點,提前做好分工分組,各司其職,登記工作從早市撤攤的8點30分開始,通過引導、填表、拍照、發小禮品等人性化的做法進行,登記井然有序,所以,這個數字還是可靠的。在這么狹長的一個小巷,聚集這么多商戶,確實可以想見其繁榮景象。
消逝:
城市發展的需要
隆福寺早市在2016年6月12日正式關閉,隨后啟動升級改造。改造后的隆福寺地區將發展成為以文化休閑體驗與文化創新創業為核心,體現北京城市風貌特色的“首都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示范街區”。未來的隆福寺商業區將與中國美術館、首都劇場、三聯書店、華僑飯店等現有文化、商業元素有機融合,注重城市內涵發展,提升產業和環境品質,走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馮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