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17時,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境內發生森林火災,當地組織力量進行撲救。3月31日下午,撲火人員在轉場途中,受瞬間風力風向突變影響,突遇山火爆燃,有部分撲火人員失聯。4月1日經全力搜救,四川涼山木里縣森林火災30名失聯撲火人員已全部找到,27名森林消防隊員和3名地方干部群眾犧牲。
(犧牲消防員最后的朋友圈)
30余名救火者的犧牲讓人感到痛心,也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防火不僅是對寶貴的各類資源的保護,也是對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護。去年,我們做過一期關于“防火”的《檔案故事》——“看老西安如何防火”,與消防組織的近距離接觸也讓我們更加了解、敬畏這個特殊的團隊。
重溫故事,向救火者鞠躬......
古長安防火有辦法
古代的消防工作叫做“火政”,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修火憲”的主張,戰國時期的墨子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提到了防火技術措施,既有設置、建造的具體要求,又在精度、準確度方面有明確的數字規定,可以認為,這是我國早期消防技術規范的萌芽。戰國時期的《法經》,已經把防范和治理火災的內容列入“法”的條文。秦朝的《秦律十八種》秦簡的《法律問答》中,都有關于“防火”的法律條文,如因玩忽職守釀成火災的懲處規定等。
在宋朝,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支由國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隊。到淳佑十二年(1252年),南宋臨安已有消防隊20隅,7隊,總計5100人,有望火樓(古代監測火災的建筑)10座。
古時的長安,木質結構的建筑眾多,一般的防火措施為在木柱周圍用泥土構筑防火保護層。
據《漢書》記載西漢長安“每街一亭”,設有16個街亭,唐代京師長安,沒有亭,卻建有“武候鋪”的治安消防組織,分布各個城市和坊里。這種“武候鋪”,大城門100人,大坊30人;小城門20人,小坊5人。這可以算作是西安最早的消防組織了。
據《通典》記載,“敵若縱火焚樓堞,以粗竹長一丈,鎪去節,以生薄皮合縫為袋,貯水三四石,將筒置于袋內,急縛如濺筒”,“令壯士三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唐代的滅火用具為“皮袋、濺筒”,是當時的消防專用設施。
(古代的滅火工具)
明清西安警務局成立下設消防隊
明朝一些城市還組建了專業的消防部隊——火兵,主要是為了防御敵軍火攻引起的火災和防范其它火患。清康熙年間,開設了火班(機桶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人數不下200人。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陜西省城西安警務總局在萬壽八仙宮東側建立,下設4個分局和25個派出所,分管省城各地治安。同年,咸寧、長安兩縣習藝所劃歸其管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省城警務總局、分局易名省城警務總署、分署。總署內設總務、行政、司法、衛生四科和消防隊、警生教練所、習藝所等,分署下設區,共27區,70警棚,166個崗亭。各級官警以“保衛地方,清除奸宄”為宗旨,負有查戶口、設路燈、換門牌、修柵欄、造官廁、清垃圾、查稽宵小、偵察命案等事務。
為了提高陜西巡警的素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在西安糧道巷設置陜西省巡警學堂,開辦3年共訓練巡警600余人。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二十一日,經清廷批準,改為高等巡警學堂,負責培訓巡官。
過去的救火除了官府配備的正規部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民間組織,清代民間有救火會、救火社、水會、水局、水龍局、撓鉤會等消防組織。
民國時期設立消防機構
中國古代的消防一直隸屬于社會治安,是其中的一個部門,這種形式也沿用至今。
民國元年(1912年)七月,西安警視總廳成立,執掌西安城關地區的警務及治安,內設總務、行政、司法、偵輯4科,外設消防所、巡警教練所各1處,并將城關劃為15區。民國2年(1913年),奉令更名為省會警察廳,內設總務、行政、司法、衛生四科和秘書、技士、勤務督察3處;另設消防、馬巡、偵探3隊。
根據民國時期《陜西省行政機構沿革》記載,1931年前的消防隊伍隸屬于省會公安局(警察局),在司法科,稱為消防組,主要負責城區消防事項。到了1948年就稱作消防隊了。民國二十年(1931年)消防組總共四人,且基本為文職,到了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增至9人,其中增加了武術教練員一人。
建國后關于消防的故事
(原始的消防車)
棉花和糧食一樣重要
在省檔案館的館藏檔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建國后消防工作已經開始成為公安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1963年的一份報告專門總結了全省一年來的火災數據,提出發生在城鄉居民和農村人民公社的火災次數和損失占全國總數的80%還要多,并提出在城市要重點防治糧、棉倉庫、重要工廠、國家儲備庫和重要基建工地;在農村主要防治糧、棉、百貨倉庫、基層商店、拖拉機站、電力樞紐等。還特別提到了棉花防火,看來當年棉花與糧食是一個重量級別的。
從消防民警到消防官兵
1965年,我省的消防民警已經實行義務兵役制。1966年全國正處在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在我館的一份關于消防民警要節省開支的文件中就提出,要遵循毛主席語錄中的教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希望消防民警能夠帶起頭來,對他們的具體工資也有明確規定,為每人每月15元,夜班補助3角,逢國慶、春節、八一、元旦四大節日,每人補助一斤豬肉。
舉辦中日消防友好長安文物精華展
我省的消防工作還為外交做出過貢獻。在1994年,為慶祝日本自治體消防制度45周年,應日本消防協會的邀請,我省配合其舉辦了《中日消防友好長安文物精華展》,由陜西歷史博物館提供、展出了兵馬俑、銅劍、銅鼓等50件(組)文物。
同年,日本京都府提出贈送我省一部舊消防車,后因外國舊車一律不許進口的規定被我省婉拒。
近四十年我省消防工作
據省檔案館館藏記載,1981年8月前西安市僅有消防站6個,均為1956年前建造,24年來未增新站,有消防干警642人,只占人口總數的萬分之三點二一,有市政消火栓425個,能夠正常使用的230個。當時規定接警出動時間為40秒,5分鐘到達火災現場。
1995年全省的消火栓達到了1376個,消防隊67個,消防車195輛,西安擁有消防登高車兩輛。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各市(區、縣)都設立了公安消防大隊(科),建立消防隊(站)約70個,企事業專職消防隊169個,全省共擁有消防車輛520臺。2018年消防部隊退出現役,轉隸應急保障部門,但是他們的使命沒有變。
(賀瑾 攝)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如今我們的消防工作更加細化。西安市在近幾年不斷創新,建造了微型消防站以及地鐵專職消防站等,力求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同時我們也擁有了更多高科技的裝備,由于宣傳的加強,人們的消防意識也在不斷加強,防患于未然是消防工作取得的最大成績。
(賀瑾 攝)
從古至今,西安的消防工作從未懈怠,消防員的每一次出動,都是用生命在捍衛他們的職責,他們是人民群眾的守護神。
消防員——我們尊重他們、感謝他們,更敬重他們!讓我們共同祈福——人間太平,國泰民安!